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晋朝那些事儿 > 分节阅读 4

分节阅读 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大多数人认为杨艳作为母亲,对于儿子的天生白痴非常负疚,一定要把最好的一切都补偿给司马衷。但精明的杨艳绝对没有这么愚蠢,她知道小儿子司马柬将来若做了皇帝,自己的大儿子司马衷一定不会吃亏。而司马衷当了皇帝后,权柄却不知会操在何人手中。

司马柬在这次太子争夺中远不如其同胞哥哥司马衷有优势。首先司马柬排位靠后,前面还有几个哥哥,而司马衷则是嫡长子;其次司马柬当时只有两三岁,而且语言能力较弱,可能当时还不会说话。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多的是,并不代表孩子的智力有问题。但对于已经生了一个弱智儿子的杨艳来说,不能不怀疑这孩子的智力是不是也有点问题。而当时司马衷只有七八岁,智力稍弱于同龄孩子也不会引起人们的过分反感,甚至她还抱有司马衷长大了就会聪明一些的美好期望。

杨艳皇后经过反复对比掂量之后,决定还是以司马衷嫡长子的身份来为他争太子位更稳妥一些。她对司马炎说了两个理由。第一,自古立嫡立长不立贤,你若立他人,是违反古制,恐怕违背天意;第二,孩子还很小,只有八岁,童心未化,大器晚成,你怎么知道他长大后就一定是个傻子

司马炎本来就与杨艳感情十分深厚,更巧的是他也是长子,也因为父亲司马昭不喜欢他而更喜欢小儿子司马攸而差一点儿没当上晋王。夫妻感情、古制礼法、对儿子的侥幸心理和童年的阴影交织在一起,司马炎终于在泰始三年267立九岁的司马衷为皇太子。

但司马衷的个子越来越高了,年龄越来越大了,眼看着已经成为大小伙子,可智力却不见长,一直停留在九岁的水平。朝臣们对这个太子就有了看法。而且司马炎纵欲无度,终于被女色弄得病倒在龙床上,连着两个月不能上朝。谁来继位的问题便提到了日程之上。

有人想请司马炎换个儿子当太子,更有人想让司马炎的同胞弟弟齐王司马攸接替司马炎的皇位。齐王司马攸虽然当年差一点被父亲安排到太子位上,把司马炎给挤下来。但哥俩的感情还是相当好的,司马炎对这个弟弟非常信任。司马攸也表现得谦恭有礼,决不僭越半分。

前文说过,司马攸和荀勖、冯、贾充这一伙是对头。贾充还好,毕竟贾充的大女儿嫁给了司马攸的儿子,还算是亲家。荀勖、冯就和司马攸搭不上什么关系了。如果齐王当了皇帝,哪里能有他们的好。两个人便把这些传言告诉了司马炎。

司马炎虽然信任其弟,不过一提到皇位的事还是触到了他心灵上的旧伤疤。中华五千年历史告诉我们,一旦涉及皇位的问题,历史主角们往往会把所有的亲情都抹杀掉。子杀父,叔杀侄,兄弟相残,同根相煎的事都在皇位争夺的故事中演绎过。司马炎听说司马攸对他的皇位有威胁,虽然他仍然相信司马攸本人不会对自己的皇位有什么想法,但如果自己百年之后百官同心,黄袍加身,未必司马攸就会以坚定的态度断然拒绝。于是他下令让司马攸离开洛阳回到封国去。当然了,他还不能亏待自己的弟弟,司马攸是齐王,又是大司空、侍中,拥有最高的官职和地位,官无可加,封无可封。司马炎便赐他以“假节”之权。什么是“假节”呢节是一种生杀权力的象征,持节者可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无官职的人和犯军令者。

诏命一下,满朝大哗。尚书左仆射王浑,光禄大夫李熹,中护军羊琇,侍中王济、甄德,河南尹向雄,博士秦秀、庾旉,太叔广、刘暾等数十名大臣一齐上疏,请司马炎留下齐王在朝辅政。这其实是帮了司马攸的倒忙。司马炎一看这阵势,更加害怕,赶紧催齐王上路。

齐王本来身体就不好,这回被赶出京城,十分愤懑,竟吐血而亡。司马炎听到这个消息,又想起兄弟情深来,大哭一场,将齐王重礼厚葬。不久贾充也病死,司马炎便命安北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的张华回京,接替贾充为相。

虽说是齐王司马攸已经故去,但司马衷的太子位仍然不稳固。朝野大臣都认为太子愚笨,根本没有能力胜任皇帝这个工作。但大家也只是私下说些悄悄话而已,尚书令卫瓘则决定冒一次险,劝司马炎换个太子。卫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侄女卫夫人卫铄就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这位书法家一开始写了几个奏章,但最后还是没有胆子递上去。在几番犹豫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既不会伤害自己,又能劝讽皇上的办法。有一次司马炎在凌云台大宴群臣,卫瓘假装酒醉,借酒盖脸,走到司马炎面前奏道:“臣,臣,有事,启,启奏。”

司马炎问他有什么事。卫瓘还是没有直言,只是手指御座而叹道:“此座可惜”

仅仅这么一句话,司马炎已经明白了,他沉下脸道:“你喝醉了,还不回去”卫瓘见自己达到了目的,急忙以酒醉的借口离开了宴会。宴罢,司马炎回到宫中,细细思想卫瓘的话,对司马衷的能力再一次开始怀疑,把这江山交给这个傻儿子,他到底能不能治理得了呢即使只做个守成之君,司马衷有这个能力么

他决定考一考自己的儿子,遂从尚书中挑了几道题,让人送到太子那里,让他答卷。这是一次决定太子位的极其重要的考试,但司马炎却做得过于草率,不仅是开卷考试,而且没有监考,时间也很宽裕。这种考试的结果可想而知。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佩服一下杨艳皇后,她给儿子挑选的丑太子妃贾南风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太子妃贾南风知道事关重大,急忙让心腹侍从悄悄将考题带出宫外,找了一位很有学问的老儒代为作答。

这个老儒生一听是替太子写卷子,心情无比激动,旁征博引,论古证今,慷慨陈词,洋洋洒洒,着实地卖弄了一回学问。侍从将老枪手写就的卷子带回宫来。贾南风遂让司马衷太子照抄一遍。如果这份考卷交上去,恐怕司马衷的太子位也就保不住了,因为这份卷子完全不是司马衷风格,一看就是“枪手”写的。司马炎可不是司马衷,他没这么好骗。也许是司马衷命中注定要做皇帝,一个叫张泓的人指出了这个大漏洞。

张泓是什么人史书记载此人的身份是“给使”,就是供人役使的仆人。许多人认为宫中的给使一定是太监,但据史书记载,有很多给使都曾经外放做官,也娶妻生子。像隋文帝的给使李圆通外放后一直做到兵部尚书的位置,他的儿子叫做李孝常,是唐朝的大功臣。孙权、刘备等人的宫中都有这样的人,也曾有人被外放做官。这样看来,张泓很有可能是贾南风以给使的名义召进宫来的能人,就好像雍正皇帝做亲王时在府中所藏的邬思道一般。

贾南风急向张泓求主意。张泓笑道:“这有何难就直接用平常的白话来答卷,只要答的还能将就,皇上一定不会怀疑。”

贾南风听了大喜,急忙把卷子双手捧到张泓面前道:“将来的富贵,必与张公共享。”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就诞生了。经过我国历史学家坚持不懈地研究考证,“白话文”的最早渊源已追溯到唐代,这还多亏一些敦煌史料的帮助。实际上人们忽略了晋书中的这句“不如直以意对”。仅仅六个字,便把白话文的起源时间又向前推了四百年。而这本书就经常搁在史学家们的案头上。

司马炎看到了这个白话文,虽然文采相当的差,但中心思想却很正确,表词达意也比较通顺。于是认为司马衷还是有能力守国的,便把换太子的事又搁下了。除了贾南风的努力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人也在巩固司马衷太子位的政治斗争中出了一把力。此人就是司马衷的长子司马遹。原来,太子司马衷大婚之前,司马炎担心自己的儿子不懂夫妻之事,便把自己的老婆之一,才人谢玖调往东宫侍寝。谢玖是去教司马衷成人之礼的,那谢玖应当是这方面的专家。谢玖又是跟谁学的那当然是司马炎。太子大婚之后,由于贾南风的排挤,司马炎便让人把谢玖接回宫中来住,回来后竟查出有孕在身。这个儿子到底是司马炎的还是司马衷的,到现在还是一个历史难题。反正太子司马衷的第一个儿子就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出生了。

司马炎为自己的太孙取名司马遹。司马遹从小就表现出超过同龄孩子的智慧,这一点和他的父亲司马衷恰恰相反。这又让我们再一次对他生父的身份表示怀疑。司马炎十分喜欢自己的这个孙子,经常带在身边。有一天晚上宫中失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