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傲唐 > 分节阅读 262

分节阅读 26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民生教育学校有了更多的规划,全是官方投资的。教育是国之根本,这是杨曦一再坚持的理念,国库收入增长,教育必须先得到改善。杨曦考核各地官员在教育方面的政绩所作的标准中有一项是这样的,要是哪个地方的学校修建的比官衙要差,哪个地方学堂的老师人数不够,那这个地方的官员考核成绩就要受影响。这样的高压政策之下,还有什么地方官敢马虎行事

读书的人多了,作为古时候读书人取得成就最佳途径的科举制度必须完善起来。

科举制度已经施行了快两百年,不过改革的方面并不多,在杨曦的大力倡导之下,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原本削减的一些科目也被恢复,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培养。

科技等东西不再是奇技淫巧,从事这方面研究创造的人待遇不比当官的差,就像军器监中的工匠们,他们一年的收入比品的官员还要高。并且颇受有尊重,当然这都是在杨曦的要求下施行的。

大量的官学办起来,因官学收费低廉,寒门子弟基本都可以入学,这也使得民间识字人口大幅地增长,一批饱学之士有机会通过科举被朝廷选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许多读书人相互激励的话语。科举及弟后,虽然不一定能当官,但不当官。只要你有能力,一样可以得到应有的待遇。

当然武举制度也是进一步完善,重文并不轻武,这是杨曦坚做的一点。

永昌三年,因为各项改革措施的全面深入,大唐的粮食和赋税收入达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程度,粮食总产量比永昌二年竟然多了一倍还要多,赋税收入也比永昌二年增加了八成。这个成果让朝堂上的官员们欢欣鼓舞,也让杨曦乐得合不拢嘴了。

这些措施差不多都是杨曦亲自主导下制定出来的。杨曦的高瞻远瞩及不同一般人的谋略进一步折服了大臣们,如此文武全才的君王,旷世少有。杨曦以自己的能力还有勤政行为获得了空前的威望。

在此基础上,他也准备开始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

杨曦的灵魂来自后世。知道很多关于民主方面的论述,他也清楚,要让一个国家永远昌盛,光凭一个年号。一句口号是做不到的,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他在登基后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并没触及这个时代政治制度的根本。

为了大唐的未来。他必须要进行更多方面的改革。杨曦所进行的改革,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加强政事堂诸宰相的权力,以相权制约皇权,朝类似后世君主立宪制方向发展。

后世时候他身处年代的各国制度已经清晰地向世人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制约的权力最终会带来没办法控制的,官员们为所欲为,世风日下。他坚信,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即使他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也是这样认为,他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开创一个更加清明的时代,有监督的权力才会受到制约,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这样才能让大唐在良性循环中发展。

他后世时候生活,权力不受制约而出现的各种弊端他耳闻目睹了不少,连军队中都是这样。要让大唐真正的长治久安,一直延存下去,肯定要有一套非常好的制度,各方面权力相互制约,才能实现这一切。后世西方的民主制度就是权力相互制约的,即使总统也不能为所欲为,在这方面,杨曦觉得还是西方人做的好。人治的弊端太多了,必须要慢慢向法治转变。

杨曦期望经过他的努力后,在几十年后能初步实现这样,皇帝依然是国家元首,是最高权力掌握者,但属下的那些大臣也会对他行成制约,并有一套完善的监督体制。

杨曦认为,现行的三省六部制只要经过改良、完善,再经过多年的演变,可以实现他的目标。

当然这种关系根本的事谁也不敢打保票,也不可能完全杜绝与滥用权力,但制度的制约下,能将这些除到最低程度,那就很好了。

而要完成这项非常浩大的工程,仅凭他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很多年的慢慢改变才有可能实现。杨曦也需要很多的人帮忙,也不能让人才断档。如今已经有很多有才之士经他荐举、提拔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大力量培养,并且要向这些人灌输“民主”方面的理念。

在官员的作用上,杨曦不喜欢阿谀奉迎之臣,他希望官员们都是耿直入士,能为理而争。当年裴行俭创立的官员选拔制度非常不错,只不过没有很好地实行,杨曦令吏部尚书李麟,根据裴行俭当年制定的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良,并在以后严格遵守。

所有一切都需要制度来制约,这是杨曦坚信的一点。

在杨曦的一力主持,及众大臣的协同下,政治方向的改革也在慢慢地进行。

这方向的改革杨曦并不着急,他知道这需要很多年才能取得成就。

不过其他方面的改革他已经看到成就了。无论是军制还是民生方面的。

在节度使制度废除,卫军制度施行后,军制进一步完善。

兵部的动作不少,先后制度了许多条例,包括武将的任职,解职,轮换及征兵,战时动员,退役,后勤保障。武器研制,装备军队等等一系列的条例。

因这些制度的施行,大唐军队进一步朝着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军中将领不得干涉地方事务,地方官员不得插手军务,使得军政得到分离,皇帝通过参谋部和兵部更有效地掌管军队。

因为各项改制,大唐的国力呈跳跃式增长了,天下很快就丰足。国库进一步殷实。

永昌四年的时候,杨曦在与众大臣讨论国事的时候嘀咕,大唐已经好多年没有战事发生了,这样下去。军队的战斗力会慢慢下降,这不是很好的结果,需要发动战事来检验及提高军队的战力了。

那些新研制出来的武器,也需要在战场上检验一下效果如何。

开疆拓土是任何一个君王都非常想做的事。特别是杨曦这等狂热的大汉民族主义者,他要打仗,他要征服更多的领土。他要将大唐打造的更加庞大,让大唐成为一直超级帝国。

也就在杨曦好战的言论鼓动下,大唐的边境很快就燃起战火。

战火首先在南面进行。

因为天竺等大唐南方的一些国家不礼待大唐的使臣,让数名大臣使者倒毙在出使的路上,大唐皇帝杨曦暴怒之下,下达了大军出征替出使这几国使者报仇的命令。

驻扎在南方,已经磨刀霍霍的第七、第九、第十五、第二十八卫军共十二万人,以王思礼、李抱玉为大总管及副大总管,各卫军大将军为分总管,开始了征服后世中南半岛的征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