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傲唐 > 分节阅读 239

分节阅读 23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利禄也有了,有一种叫满足的感觉充盈在将士们心里。

那些自觉自己军功还不够丰厚的将领,希望能争取更多的军功,而那些已经捞到不少军功的将领,则希望朝廷令大军班师的诏命早点到达。

伏俟城东南方向的青海畔,一大波唐军将士正飞快地往湖畔而去。

放眼望去,整个青海烟波浩淼,碧波连天,怎么也望不到头,远处天边的白云仿佛都浸在水里,分不清哪里是湖,哪里是岸,真的是水天一色,粼粼的波光不停地闪动着万片阳光让人觉得耀眼。成群结队的鸟儿,飞快从湖畔向湖中飞去,铺天盖地的,转眼间又飞入天际处,不见了影踪。

时间已经六月初了,已经是青海的春天时分,正是青海一带青草开始泛绿、百花盛开的季节,整个湖岸就像是铺上一层薄薄的绿色绒毯,那零星开放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仿若一副极美的山水画。极远处一些高大的山峰尖上还有白色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熠熠闪亮,在洁净的天空映衬下泛着异样的光辉,与湖中的倒影相辉映,再为湖光山色添韵彩。山在很远处,从山下到湖畔,则是整片的草场。清澈的蓝色湖水,倒映着周围的雪山,静静地躺在这一片连绵的绿色中,山、湖、草原相映成趣无比绮丽的景色

大片连绵的青绿色,让人看着非常的舒服,这些都是战马现成的草料。不远处已经有成群的军马在军士的驱赶下,正在湖边吃草,一些牧人的牛羊也出现在湖畔。

“这地方太美了,真正的水草丰美啊,哈哈”勒停坐骑看了一会风景的杨晞以手中马鞭指着湖光山色,对跟随在身边的几位将领大笑着说道:“战前本帅就曾言,要是完全占领了青海,那我大唐所需的军马全部都可以从这里产出,相信你们看了这里的情况后,也会认可本帅所说的”

跟随在杨晞身边高适马上附和了一句:“元帅说的不错,青海足够大,沿湖四周能放牧的地方非常广,在湖岸放牧几百万头牲畜根本不在话下,其地一年产出的军马,足够我大唐军队所需了”

杨晞没接话,只是爽朗地笑笑,继续策马疾驰。一行人很快奔到湖边,青海的湖水太清了,甚至分辨不出湖与岸的分界线,奔跑着马儿待马蹄踏入水里,才反应过来已经跑进湖了。站在水里的战马竟然都没本能的害怕,只是慢慢地往后退出来,也许跑了太久,口渴了,所有马儿都伸头到水中,喝起水来。不过马儿马上甩起了响鼻,因为湖水是咸的。一群马儿相似的举动再惹的众将领哈哈大笑。

“江山如此多娇”杨晞止住了笑后,忍不住感慨了一句,再以马鞭指着青海,以中气十足的声音对身边的众将道:“诸位,我们付出了无数将士的鲜血和性命,终将青海重新纳入我大唐的版图,本帅希望青海望远归于我大唐的治下,永远属于中国”

“还有安西也是”

第八十二章杨国忠病重

六月,内地已经是骄阳似火的夏天,但在青海,却丝毫感觉不到盛夏的酷暑。

春天刚刚来到青海,青海湖畔,到处是鲜花和绿草,美的非常不真实。气候也很宜人,没有一点躁热的感觉,时不时下几场雨,让人有“烟雨江南”的感觉。

后世时候,杨晞曾到过青海湖,那是从军之前跟随父母亲到青海湖游玩的,那时候就觉得青海湖很美,但后世时候的青海湖,美丽的程度却完全不能与唐朝时候相比。

唐朝时候的青海,美的太纯粹了,没有任何的污染,没有那些商业的东西存在,相信只要到过这时的人都会喜欢上的。

处理军务之余整天在青海边打猎、游玩、野营的杨晞,有点乐不思蜀的味道,他觉得一直让他呆在青海,他好像也愿意,要是妻妾们也来青海,那该多好,他可以整天陪着妻妾们在青海湖圈游山玩水,不亦快哉。他有点后悔没将郭昕带到青海来了,不过他也清楚,将领携家眷出征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的郭昕正自怀孕,即使能带她出来,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都不可能将她带出来的。

一想到郭昕的怀孕,杨晞心里就荡起说不出的柔情。从时间上推算,距郭昕生产的时间也不远了,一想着自己很快就可以当爸爸了,杨晞心里那份温情更浓了,真想插上翅膀,马上就飞回长安,回到自己的小娇妻身边,亲自见证这个对于他来说非常值得纪念的时候。

但很遗憾,至今朝廷未传来让大军班师,或者令领军的将领凯旋回京的命令。

战后的后续安排杨晞已经布置下去,当然他负责的主要是军事方面。民生方面自有朝廷命令的各郡太守代为主持。

青海距鄯州、河州、凉州都不远,朝廷在战后没有马上宣布如何处置青海这块地方,这块新占地方的军务大事自由杨晞主持,而民生则由相关州县的官员代为负责。青海一带的住民并不是很多,战后逃离的牧民不少,地广人稀,治理的难度并不大。

如今青海的情况基本上是他说了算,杨晞觉得这段时间是他最意气奋发的时候,他做事情也非常有耐心,所有事尽量考虑长远。一切都为青海的稳定而努力。

他也希望朝廷中的官员也是这样。

杨晞不知道的是,现在的朝堂上很热闹,许多大臣在争论如何处置青海事务。

战事趋于平息的时候,杨晞以军报的形式上呈了一份长长的奏折,他在奏折中详细讲述了青海对于大唐的重要地位,建议朝廷对青海直接治理,设置州县,派驻官员,改变贞观时候攻灭吐谷浑后的处理方式。杨晞虽然不知道朝堂上正为如何处置青海吵的不可开交。但他知道,对如何处置青海,朝堂上的大臣意见肯定非常多。建议直接占领的大臣肯定有,但觉得青海是不毛之地。不值得花大力气占领的也大有人在,无论什么人的认识都局限于这个时代,每个人对局势的看法又肯定会不同,朝堂上出现多种观点一点都不奇怪。吐谷浑的慕容氏后人一定没有放弃复国的念头。此时的慕容氏后人也肯定上表请求朝廷,帮他们复吐谷浑国的。

杨晞不知道最终李隆基的决定会是什么样,但他现在能做的。只是多写几份奏本,送呈长安,希望能说服李隆基同意他的建议。付出成千上万大唐军队将士鲜血和生命,辛辛苦苦打下来的青海,以后就是要属于大唐的,怎么都不能送给其他人,这是杨晞非常坚定的想法。

不过杨晞并没等到朝廷送来任何关于如何处置青海的诏令,他等来的是朝廷急召他回朝的命令。

这个命令并不是因为朝事,而是他的父亲杨国忠伤病又犯了,而且病情挺严重,因此才急令他回去的。杨晞接到朝廷的命令,令他将青海的军务交给庞忠负责,马上返回长安后,犹豫了一阵。

青海的局势在他的操持下慢慢稳定,各部还在剿平吐蕃及吐蕃仆人军残部的过程中,这个时候,他并不是很想马上离开青海,他想等青海已经完全在大唐的控制之下时候,这才离开。

但朝廷的命令他不能不遵从。

杨国忠病重,李隆基传来诏令让他马上回京,要是他以什么理由推诿,那可是要背上恶名,至少“不孝”这一点是铁定逃不了的。而且杨晞也知道,杨国忠病重,很可能对朝堂上的事务会有很大的影响,他马上返回长安是最好的选择,不然可能会错过一些精彩的片断。

虽然说杨国忠遇刺后一直没回朝堂做事,但他的职务却并未被免去,依然领相职,在朝堂上的地位还在郭子仪之上,如此一个人物要是出了问题,肯定会引起朝堂上的地震的。

杨晞接到朝廷令他马上回京的诏令后,独自一个人呆着想了小半天,又召高适一道,好生商量了半天,再次领近的高级将领都召到帐内,宣布了朝廷的安排。

“以庞忠将军代领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仆固怀恩将军副之,军务安排就以本帅所制定的策略继续施行本帅此次回京,除了处置重要事务,还会替众将请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