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傲唐 > 分节阅读 227

分节阅读 22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其他任何可用在军事上的器物流入吐蕃。贞观初时候,吐蕃国力并不强大,松州一战,吐蕃数十万人折戟于松州城下,那时的吐蕃完全不能和我大唐相抗衡但短短几十年,吐蕃国办有了突飞猛进的增强,青海大半被其占领,这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得到了我大唐许多先进技术的支持。因此臣认为,自现在起,要严防他们再得我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制作武器的最重要原料铁,一定要严格控制,避免流入吐蕃。”

唐太宗李世民时候,吐蕃赞普弃宗弄赞也就是那个松赞干布一再请婚,李世民为表示友好,最终许婚于吐蕃,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弃宗弄赞,并在文成公主下嫁时候,陪嫁了许多的工匠和书籍,还有农作物的种子。此举可以说将当时世界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带给了还未开化的吐蕃,大唐先进的耕种、制造技术及其他工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吐蕃人。这些技术的传授,还有书籍和工匠的作用,短短几年内吐蕃的各种生产技术得到大幅的提升,促使其国力大增。使得吐蕃从原来只会游猎的一个部落,变成耕种和制作技术都非常不错的先进国家,其国力军力大增。这一点是后世基本公认的观点,大多的人都认为,没有这次和亲,吐蕃人的力量不可能增长这么快,英明的大唐皇帝李世民亲手培植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教科书上极力称赞文成公主入藏是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这真是睁眼说瞎话,从历史记载中大唐与吐蕃之间近百年的交战中就可以知道,李世民此举差点自掘了大唐的坟墓,可以说是李世民一辈子最大的昏招。但他的后代并没从中吸取教训,后来又有金城公主的下嫁和亲。

金城公主的下嫁,依然嫁妆很丰富,这些记述先进技术的书籍及各种制造工艺再次送给了吐蕃人,而且那位可爱的高宗皇帝李治还将黄河九曲割给吐蕃人,当作嫁妆。如此之举,使得大唐在青海及河曲一带的影响力降到了历史低点。现在情况下,大唐与吐蕃的贸易还在继续,吐蕃人从贸易中得到了大量可以用于军事的物资,主要是铁器,还有马匹。铁类物资是制作武器的最重要原料,吐蕃人因为冶炼能力低下,其国内产出的铁非常少,基本都要靠贸易或者掠夺所得。

杨晞新的提议就是,断绝与吐蕃人的贸易,努力争取不让一切可以用军事方面的物资流入吐蕃人之手,对其“坚壁清野”。

当然杨晞抨击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之举是不敢说出来的,要是说出来,肯定会惹恼李隆基的。

在听了杨晞一通说明后,李隆基及郭子仪、韦见素等人明白了他的意思,郭子仪马上站出来,支持杨晞的建议:“陛下,臣完全赞同杨大将军所言,吐蕃人从我大唐得了太多实用之物,必须要限制战略物资流入吐蕃境内。少留了一斤铁,可能吐蕃人就少打制一把战刀,几要持续多年,吐蕃人可供制作军械的物资必定大大降低”

“陛下,臣也觉得杨大将军所言非常有理”高适紧跟着郭子仪站出来,支持杨晞的论断。他对杨晞的敬佩之情越加盛了,真的想不到,年龄比他小一截的杨晞,竟然能想的这么长远,连这些事都想到了。

“唔,杨爱卿说的在理,朕允了,此事就交由郭爱卿和高爱卿去做吧”

“是,陛下”

第六十四章不让你出征

可能李隆基对这些事没太多兴趣,也可能他听了这么多人说了半天的话乏了,也没再让郭子仪、杨晞等人在他面前争论什么,就挥挥衣袖示意众臣都退下,自己回去休息了。

郭子仪等人并没打算马上回去,他们还准备单独请见李隆基。

无论是郭子仪还是韦见素,或者房琯,都有自己一些不想被人知道的观点想单独与皇帝说。来一次华清宫也不容易,要是就这么匆忙归去,也太不划算了。跟随郭子仪来的这些人,都在华清宫住下,准备明天或者后天才归去。

韦见素与房琯年岁不小了,他们的身体与郭子仪、高适这样常年呆在军中的人相比差了很多,今天快马往华清宫过来,差点把他们的骨头都颠散架了。在李隆基令他们退下后,也马上找地方休息去了。郭子仪和高适倒是兴致很高,拉着杨晞私下说话去了。

三人来到杨晞在华清宫的住所,将身边服侍的人都屏退后,分主次坐下说话。

“子亮,今日你所说的话,让老夫很是欣喜啊,真没想到你竟然有这般见识,让老夫开了眼界”郭子仪毫不吝惜他对杨晞的赞美,眉飞色舞地说道:“你的一番话,把陛下打动了,也把我们说的心悦诚服。老夫这段时间一直在关注吐蕃的事,琢磨了好些日子,但对吐蕃人的认识,还是完全不如你得婿如此,老夫无憾也,哈哈”

郭子仪毫不掩饰的赞美让有点汗颜,这些全赖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的总结,后世时候他无意中看到了一些,记在心上而已。他所说的差不多也是纸上谈兵。要真的让他讲,具体如何布署对付吐蕃人,他也讲不太清楚。当下有点不好意思地谦虚:“岳父大人过赞了。小婿只是胡思乱想得出了一些结论,原本想找个机会先与岳父大人说说。但没想到今日你们过来,就是向陛下面呈此事,所以今日就胡说了一通,有让岳父大人见笑的地方,还请多多包涵并指正。”

“你说的已经够好了,老夫所想完全不及你,怎么还能指正你所说呵呵”郭了仪说着。压低了声音对杨晞说道:“子亮,你肯定还会在华清宫呆一段时间,要是你有机会,要和陛下多说说关于吐蕃之事。依老夫所理解。陛下现在并未完全下决心,对吐蕃大规模开战,说不定以后会改变主意。吐蕃人的威压太厉害了,要是不及时相救,安西、青海将完全丧于吐蕃人之手。这差不多是刻不容缓的事了。年前确实不方便展开大规模的兵事,一切都是要年后了。但大军出征要准备的事项非常多,这几个月准备下来也是差不多了,只要陛下下了诏令讨伐吐蕃,那大军年后马上就可以开拔了。”

“岳父大人说的是。”杨晞点头认同郭子仪所说的,“无论是青海还是安西,离长安都非常遥远,从长安出发到安西,至少要大半年的时间,即使现在率大军出发,抵达安西时候也差不多是暖春了。大军从长安到青海也要几个月时间,年后开拔,在天暖之际正可以开战。应该让陛下早日定夺,下达征战吐蕃的诏令,出征的大军在季节合适的时候,马上就可以开拔。岳父大人放心,小婿一定会多在陛下面前劝谏,让陛下早下决定。”

“唔,希望陛下能早下决定,也希望陛下能早定出征的统帅人选”郭子仪抚着胡须,点头认可了两句后,又以烔烔的目光看着杨晞,“子亮,要是陛下下决定大规模征战吐蕃,你想不想率军出征,再立军功”

杨不到郭子仪会这样问他的杨晞,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如果在没有成婚以前,没有与这么多的女人欢爱前,他肯定毫不犹豫地回答郭子仪,他会请命出征,再立军功,但现在家中有小娇妻了,还有妾室平儿,与杨玉环、虢国夫人姐妹又有了暧昧之情,他有点舍不得这些。“温柔乡、英雄冢”这句话一点不假,杨晞不愿意抛开这些去西北征战。但他又不敢把这些表现出来,想了下后,还是以慷慨激昂的话回答郭子仪道:“岳父大人,要是陛下终下决定举大军讨伐吐蕃,小婿一定会请命出征,争取再立军功,将吐蕃人的威胁彻底消除。”

“好,有种,我没挑错你这个女婿,”郭子仪再称赞了一句,一副眉开眼笑的神色,“期望我们岳婿两人,能再次携手征战沙场。我们可以比试一下,到底谁立下的战功更大。”

郭子仪在说出这番话后,向杨晞伸出手。杨晞也伸出手,与郭子仪重重一握,两人都暴发出一阵爽朗的笑。“期待有机会与岳父大人一较高下”杨晞的顾虑似乎一下子就没有了。

这时一直没插话的高适开口了:“郭相公,杨大将军,依在下所见,陛下不一定会同意杨大将军的请战要求的”

“这倒有可能”郭子仪意味深长地看了杨晞一眼,微微地叹了口气,“陛下可能会应允,但贵妃娘娘,还有杨相公肯定不会答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