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傲唐 > 分节阅读 182

分节阅读 18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从零开始准备,许多人根本不要去想好好过年了。

杨曦也是如此,离年关越来越近,他也越来越忙碌,甚至到了连续好些日子不能回府的地步。

这一个年许多人注定不能好好地过了,将要出征的将领尤其如此,除了大年三十除夕夜外,其他时间他们大部都在军营中度过的。西海道大军出征的日期已经定下来了,就在正月十七日。年后大军就要出征了,出征前几天是将领们最繁忙的日子,关系到差不多十余万人马的事情,没有人敢大意的。

在过年的时候,所有的武器弹药已经准备就绪,有一部分已经先一步运往兰州,粮食及其他军需物资也开始启运,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资总是要在兵马前面开始运送的,不然会拖了大军行进的速度。出征的十八万大军也不是一窝蜂从长安出发的,已经有近十万人马,先一步出发。这些人马不是驻扎在长安附近,而是比较远。为了减少来回奔波的麻烦,朝廷令他们直接到兰州集结。

这些人马最终分属于各分总管,在知道自己所领的是那部人马后,那些所部人马不从长安出发的各分总管也先一步离开长安,前往各部临时集结地,先一步掌握人马,进行整编、训练等。

正月十七日,一个阳光明媚,但让人感觉非常寒冷的日子,西海道大军出征仪式在明德门外举行。

皇帝李隆基和太子李玢亲自主持了盛大的出征仪式,朝中大部的重臣、致仕的散官及从长安出发的出征将领也都参加仪式。郭子仪率军出征时候李隆基也亲自主持了出征仪式,皇帝亲自主持两次出征仪式,足可见朝廷对这两路大军寄以的厚望。

以通俗的话讲,李隆基及朝中所有大臣都希望这次用兵,能一劳永逸地解除吐蕃人的威胁。

第六十八章军情商议

盛大的出征仪式结束后,杨晞就率领麾下的将领率军出发了。

因为王思礼、高辅成、陈回光、郝廷玉、李抱玉等将所领的人马已经在年前开拔,他们没参加这次出征仪式;高适、庞忠、刘光庭、仆固怀恩、及浑释之、浑瑊父子及所领的人马是随杨晞从长安出发的。因为慕浑瑊及仆固怀恩在历史上的威名,杨晞分别任何他们为元帅帐下先锋,及前军总管。

无论是仆固怀恩还是浑瑊,杨晞都相信,这两个人的表现不会让他失望的。历史名人肯定有其过人之处,这是杨晞的认定,这样的人,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人麾下,都会有出色表现的。

此次从长安出发的大军有八万人左右,数量不少,又带着大量的辎重粮草,随军运送数以万计的手雷、炸药、威武大将军炮等火器。青铜火炮虽然已经有研制出来,但携带不方便,此次出征,杨晞还是带着大量方便易带的“威武大将军炮”,准备在攻打吐蕃人的城堡时候使用。因为军中火器众多,怕颠簸之下出现异常情况,行进速度非常的缓慢,一天才走三四十里。

虽然杨晞理解并接受了行军速度的缓慢,但他还是无奈于行军速度的龟速,太慢了,要是前方有突发的军情,是很难做出及时的反应,快速驰援的。更不要说彼此间的联络全依靠人,即使行进的大军遭受敌人的突袭,绵延近百里的人马要做出迅速的反应,会是件很难办到的事,这一点很让他担心。

无论行军途中还是战事进行时候都是一样,后世的快速机动及各军种协同在这个年代根本没办法出现,甚至粮草的及时供应都不一定能保证。十八万人马需要的粮食物资是个天文数字,此次征战朝廷征用的民工数量远比军队人员多。是军队人员的好几倍,两支大军共征用民伕近百万,能用的办法就是手扛肩挑,小车子推进,你想让他们跟上骑兵的行进速度,差不多白日做梦吧。

在青海及安西一带就食于民也是不现实的,这几片土地上总共才多少人,即使将他们的牛养牲畜全部抢来,也不一定能满足几十万大军所需,一切都需要后方运输而来。全军的快速机动挺难做到的。

快速突击只能在特定时候、特定情况下进行,而且还是部分人马。

许多事,没有实际遇到想不到更多,就像军队中的事,实际领军了,才发现军中还有更多方面需要改进。杨晞并没主事武部,但他知道安禄山的叛乱平息后,在郭子仪的主持下军队改革的事正在进行,但那主要是镇军制度方面的。再次领军。他才发现,军队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实在是太多了,让他忧心忡忡。这些改变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许多是有心无力。没办法做到的。不过杨晞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让许多变革提前来临,至少大唐的军队战力,要提升到让周边国家和部落害怕的地步。

此次征战结束后。他要更多地插手军队事务,于公于私都要这样。

除机动性能及战争保障方面让杨晞担心外,还有一个就是吐蕃军队数量的庞大。

虽然在李隆基和杨国忠面前表示了对吐蕃人的蔑视。但杨晞非常清楚,吐蕃军队不是泥捏的人,他们在青海的驻军达到了二十万左右,比他所领的唐军还要多。即使大唐军队装备了大量的火器,在作战时候要想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也是不容易的。要知道战争将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青海一带展开,吐蕃人比大唐军队更容易适应青海一带的高海拔地势。

大军从长安出发后,经过了一个半月左右的行进,在二月底的时候,抵达兰州。

杨晞亲领的本部人马是最后抵达兰州的,其他各将至少比他早上半个月率军抵兰州。除了人马,大部物资也已经在兰州囤积,后续的物资还在源源不断地运来。情况比预计中的好,让杨晞松了口气。

兰州地位非常重要,是内地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城墙修筑的很高大,因其战略地位重要,城市规模很大,西北有战事时候,兰州常作为兵员及战略物资的存储中转站,今次也是如此,先期运送的物资全都堆积在兰州,再由兰州的官员负责将军需物资派送到各地。运往安西的物资也在这个地方中转,此时的兰州成了一个超级大仓库,戒备森严,堆放物资的地方有重兵把守,闲杂人员是没办法接近的。

每有战争,兰州的官员就忙得屁颠颠,他们除负责物资的看管及转送外,还要迎接并负责安置路过兰州的大军,战争进行后,还要负责接收俘虏及战利品,物资的看管及转送同样还要负责。

如今战事将起,还是两场大规模的战事,兰州一带的官员早已经忙得天昏地暗。他们根本忙不过来,朝廷在年前就已经派出户部、工部、武部等官员到兰州,协助处理事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