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傲唐 > 分节阅读 8

分节阅读 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充满了悲愤,他明显地感觉到了一直没出声的李隆基隐藏在心里对他的不满,甚至有想加他之罪的打算,突然而起的一种豁出去的感觉让他不再争辩和阻止什么,上前一步与杨晞并肩站立,大声作礼奏道:“陛下,臣支持犬子此要求,请陛下恩准,委犬子领救援潼关之重职,并掌领潼关之军务”

一直皱着眉听着场内诸臣争论的李隆基,明显感觉到了朝堂上诸臣对杨国忠的不满,心里明显起了变化,他知道潼关的兵败将许多大臣心里积压的对杨国忠不满再次点燃,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心思有点动摇,甚至起了想给杨国忠加点罪,以平息众怒的打算。

但这个时候杨晞站出来再次请命了

听到杨晞再次请命,杨国忠并没再阻止,而是同意了杨晞请命,心里一下子轻松了,惶惶然之下的他也没再犹豫,在其他人站出来支持和反对之前,马上拍板:“好,既然杨爱卿也如此请求,那朕就答应了你和杨四郎的请战,委杨晞为潼关兵马使,率三千人马,六千匹马,两骑换乘急进,急救潼关随后朕会再令大将,统领更多的兵马赴潼关”

李隆基的拍板,同样震惊了朝中的大臣,原本想借此出口恶气的陈玄礼也呆住了,他没想到,皇帝真的会同意了杨晞的所请,及他们几个人的串唆,让这个十七岁的少年人领军救援。

有点拿军国大事开玩笑了

不过他也惊异于杨晞所说两骑换乘,星夜救援潼关的说法,这是现在所能采取最快的救援方法了,也在刹那间对杨国忠这个傲然在朝堂上陈词的幼子起了刮目相看的感觉。

不过并没有什么人马上站出来,表示支持和反对

杨晞所言的急救潼关方式,让让朝堂内许多人震惊。

潼关离长安有两百五十里路左右,如果打马快跑,也要四五个时辰左右才可以到达,但马是不可能一直以最快速度飞奔的,那样跑上几十里,就会累毙。驿站的设立,就是隔一段距离设置可以轮换的马匹,以供驿卒交替骑行,以最快速度传递军情,一日行六百余里也有可能达到的。

通过驿站快马往潼关,半天时间应该抵达,只要人吃的消

但驿站的快马数量有限,不可能有几千匹换乘的

军队行进,一天的速度也就几十里,轻骑百多里也算快了。但要是两骑换乘,或者中途换马,那速度会更快,到潼关的两百五十里距离,五六个时辰就可以到达。

杨晞能说出这样东西来,许多人已经认为杨国忠的这个幼子,不是不无学术之辈,是有点水平的。他所言其他的话,更让大臣们吃惊,此子所讲,非一般人可及,杨国忠更是没有这个水平。

在众臣的迟疑中,杨晞上前一步,作礼后大声应命:“是,陛下,臣领陛下的令,一定会率军急救潼关,将安贼之叛军阻于潼关城外只是希望陛下还能满足臣的几个要求”

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十一章准备出发

新的一周,又是新的开始,期待书友们也有新的支持周一冲榜中,求书友们的推荐票、收藏、会员点击支持

“你有什么要求,可以尽管与朕说来”也不知道是刚才杨晞所陈的这些话,包括形势的分析,还有救援的手段等打动了李隆基,让他消除了杨晞年龄太小的疑惑,坚定了让这个少年人率军救援潼关的念头;还是因为包括杨国忠在内的朝中大臣都支持让杨晞领军急救,让李隆基坚信了杨晞可以领军;或者是猜到了杨国忠现在的心思。在听杨晞提要求后,李隆基也没犹豫就答应了杨晞所请。

“请陛下赐臣以手令,可以节度潼关附近任何一支人马,不听号令者,臣有权做出任何的处置”

“朕许了,马上就给你朕的手令”李隆基在大臣们站出来反对之前就答应了,甚至没什么犹豫。

见李隆基答应了他这个请求,杨晞松了口气,也趁没有其他大臣站出来发表不同见解时候,继续提要求道:“还有,潼关前线如何布置,如何御敌,臣希望都由臣依据形势做出判断,朝廷不要插手,至少在潼关之危解除前,不要强令臣如何行事”

“啊”殿内有了发出惊叹了,如果说前一个要求杨晞提了还算说的过去外,那后面提的这个要求,可是有点过分了,要是皇帝从大局出发,做出其他考虑,那杨晞也可以不听吗

不过杨国忠对杨晞所提的要求却并不惊讶,他惊讶的是自己这个儿子想的这么远,也这么大胆,能想到这么多,还敢当着皇帝及这么多大臣的面,公然提要求。

在杨晞及众臣的注视中,李隆基略作思考,也同意了杨晞所请:“好,朕允朕会赐你手令和宝剑,节度潼关所有的军务,在潼关之危解除前,朝廷不插手潼关的军务,要是有任何胆敢不听从你号令者,可以用朕所赏赐宝剑处斩,先斩后奏你还有其他要求可以一并提出,不过朕也丑话说在前头,要是朕答应了你这些条件,你还是守不住潼关,那朕定不饶你”

“请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所能,击败贼军,守住潼关,还京师以安宁不然臣会以死谢罪”杨晞说的非常傲然,也马上再提了要求:“陛下,臣领军出发后,希望陛下能令更多人马,火速支援潼关,以防不测潼关现在所余皆是溃兵,毫无斗志,要是贼军在清扫战场后,肯定会倾力来攻,仅凭陛下给臣带去三千兵马,是很难守住潼关的还有,守城所需的军需也必须要及时送上”

趁着表忠立志之际,杨晞又提了一些要求,并将自己抵达潼关后,如何迎敌之策都讲了一下,也就是刚才所讲那些的补充,听的李隆基甚是欣喜,杨国忠及其他大臣们很惊讶。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人,能说出比他们在场这些人更有见地的建议,如何会不让人惊讶

看来杨晞真的对潼关战事有过深思熟虑,因此今日才敢当殿请求率军救援;也有不少人认为,今天是杨国忠和杨晞在唱双簧,目的就是想机掌握军权,壮大杨家的势力。不过有此想法的人还是敬佩杨国忠的大胆,或者说鄙视他为了获取权力不择手段,连自己的小儿子都推到前台来了

但没几个人猜到杨国忠此时的想法

他是有种想牺牲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来挽救自己家族免遭厄运的打算。

要是杨晞救潼关不及,罪就在杨晞身上,可以让朝廷处置杨晞,他这个当父亲的舍得让自己未成年的幼子率军出征,足够表明他所有的决定都是为了国家大义,为了击败叛军才为的,别人就不要以此来斥责他,皇帝那里他也可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解脱;要是杨晞饶幸成功了,将叛军阻挡在潼关城外,那他再也不要有任何的担心,儿子所立下的大功,大半可以归到他这个父亲的头上,他们杨家的声望将大涨,杨晞也可以推到前台去,在皇帝面请求赏赐,甚至求官。

断臂求生还是锦上添花,这就要看杨晞如何表现了。听杨晞说的头头是道,杨国忠在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起来之时,又看到了希望,这些日子自己这个儿子表现大不同以往,难道真提受伤后开窍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