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之超级强国 > 分节阅读 96

分节阅读 9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务员看着差不多有两百本样子的书,有些还是大部头,可以说头都大了。

“有些要读,有些是作为资料准备的。”赵无极说了一个容易被别人认可的观点。这些书。可是相当于一个医科生教材的10倍,在普通人看来,没个几年时间真还读不完。

不过,就算赵无极这样回答,这个漂亮的服务员眼里也冒出了星星。这可是新时期的四好青年啊,人长得高大帅气。还这么爱学习。既然敢一次性花钱买这么多书,这人也肯定很有文化啊要是能找到这样的如意郎君,那就好了

不得不说,服务员有点发花痴。八十年代,确实是读书至上的时代。只要考上大学,就一定有个令后世羡慕的好工作。只要大学毕业。就不愁找不到老婆。

赵无极买书的这种豪气,同样引来了其他人的围观。一位教授模样的老者,走过来轻轻地拍着赵无极的肩膀,“小伙子,读书贵在循序渐进,贪多嚼不烂啊。”老先生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赵无极抬头一看,老先生手上正好拿着一本著名的材料学专著。读这种书的人,只有极高级的专业人士才会看。

“老先生,您好,您是研究材料学的专家”赵无极心头一亮,想到一个主意。

“专家谈不上,只是在三零三混碗饭吃罢了。咦,小伙子,你不会对材料科学也有研究吧”老先生一听赵无极的话,心里也有点好奇。

三零三,工程物理院啊。虽然此时媒体还没把这二者联系在一起,但赵无极作为梓州人,后世的工程物理院可谓是如雷贯耳这东东,可是梓州的骄傲呢

因此,赵无极马上就想到。我这极有可能是遇到“大腕”了,也便不谦虚地说道,“材料学的著作,我到是读过几本。最近,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老先生。”

老教授用他那睿智的双眼反复地看了赵无极几眼,发现赵无极确实不像个故意打探他秘密的人,便客气地说道,“小伙子,有什么问题”

“老先生,你知道纳米,知道纳米技术吗”赵无极丢出重磅炸弹

“纳米技术”老先生一听这个词,似在回忆,又有些迷茫。

“简单地说,纳米技术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赵无极提醒道。

“哦,我想起来了,唐尼古奇、谷口纪男两位科学家在他们的文献中曾经提到过这一概念。”老先生说道。

听到老先生这样一说,赵无极知道自己找对人了。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做更小的机器,最后将变成根据人类意愿,逐个地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人类关于“纳米”的最早构想。

1974年,科学家唐尼古奇第一个提出“纳米技术”的根据,并使用“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密机械加工。差不多同时,谷口纪男也提出了这一概念。

1982年,科学家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人类从此开始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降临。

“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是目前人类关于纳米技术的最高成就。

但是,赵无极要想将这个“纳米”推广出去,却不得不给自己找个理由,“老先生,我是学经济的,但业余时间看了很多物理学著作,在1959年时,在加州理工大学任教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教授在一次演讲中向他的同事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

他说,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从磨尖箭头到光刻芯片的所有技术,都与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数以亿计的原子以便把物质做成有用的形态有关。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达到我们的要求最后,费曼教授肯定地说道:至少依我看来,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制造物品的可能性。”

“哎呀,小伙子,我想起来了,费曼教授这次演讲题目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咦,不对,这可是很前沿的物理学术问题,你这么年轻怎么可能知道”老先生终于发现他面对的对象似乎与尖端的物理学与材料学不太匹配。

第143章解决了一个问题

“老先生,有志不在年高。最近,我在这方面有个构想,但具体的问题我也拿不准,主要的问题是,我没实验设备,所以,如果您老能够帮我看看,那就太好了。”

“哦,你拿来我看看。”老先生此时并不觉得赵无极有多厉害,或者,赵无极的英语水平应该不错吧,因为老先生记得,这类资料目前还没有译成华语,国内也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科研论文。

赵无极从寄物处把背包取来,东翻西翻后,终于拿出了一份华语科技资料,但这份资料中每一个科学名词都附有英语单词。

“小伙子,您不会让我在这儿看吧”老先生四处看了看,说道。

“老先生,您拿回去看吧,上面,留有我的电话以及地址,如果您觉得我的设想还有价值,不妨给我打个电话就行。”赵无极很客气地说道。

他的这份材料,严格地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升级板”以及扫描探针的设想,另一部分是有关纳米技术应用方面的设想。

“小伙子,你不担心,万一你这个设想很有价值,我一个人独吞了”老先生说道。

“老先生,您老德高望重,哪会做这种事呢,你放心拿去就行了。”赵无极故作大方地说道。

“陈达山,男,59岁,华夏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学专家,华夏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航天材料的合成与运用。”

这是赵无极看在老先生说出唐尼古奇、谷口纪男两位科学家名字后,迅速启动系统“人肉搜索引擎”而得到的结果。

因此,赵无极并不担心陈达山会独吞他提供的这份资料。因为那资料仅仅是他在10月2日晚物理学突破“熟练100”达到“精通1”时,顺手准备的几项资料之一。

如果没有赵无极的进一步指点,仅靠华夏现有的科学家,至少也需要15年时间才能将其变成现实,而这个速度。根本就无法与其他国家的研究进度相比。

1990年,米国ib公司阿尔马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就将成功地对单个的原子进行了重排,他们使用一种称为扫描探针的设备慢慢地把35个原子移动到各自的位置,组成了ib三个字母。此后不久,科学家不仅能够操纵单个的原子,而且还能够“喷涂原子”。以制造极薄的特殊晶体薄膜,其厚度相当于一层分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