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足球大亨 > 分节阅读 90

分节阅读 90(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罗伊霍奇森1985年以主帅身份执教瑞典马尔默队之前的六年里,是鲍比霍顿的助教,在那之前,马尔默的主帅正是鲍比霍顿1985年霍顿去了西亚淘金,担任沙特甲级队依蒂亚德队主教练,所以霍奇森就从助教,变成了马尔默的主教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马尔默的坚实根基,还是霍顿打下来的。

在斯潘维茨公司技术中心提供的资料中,霍顿和霍奇森两人其实是师兄弟,他们的师承都是欧洲足联当时的技术总监艾伦韦德,韦德在70年代后期重新编写了教练手册,并且将当时的足球分成了“英格兰模式”和“德国学院派”两种派别

慢慢看下去,陈灼觉得自己越来越清晰了。

霍奇森和霍顿一样,都是执拗的坚持4-4-2打法,坚持“英格兰模式”,不是长传冲吊“英格兰模式”的重点,是“压迫式、区域盯人和通过直传防守反击”,当年霍顿在中国执教的时候也是这种战术

当年中国体育媒体抨击霍顿的说辞,当时说霍顿的打法是“中场主要任务是防守,进攻是从后场大脚开过中场,两个前锋与对方后卫争高球然后射门”。

实际上霍顿在自己的战术一书中已经详细讲解了,并非是中国媒体解读和抨击的那样子。

霍奇森的4-4-2与霍顿在国奥队搞的那个套路,其实是一回事

只不过霍顿并没有说明,他的“英格兰模式”首先是对球员的体能有很高要求,然后是球员的个人能力尤其是防守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第148章传统442战术详析

“英格兰模式”的中卫站位方式,与“德国学院派”中的清道夫自由人拖后不一样,这也是这两套战术最为明显的区别之一。

两个中卫平行站位,以协防为主,根据场上形势,轮番插上。

不光是平行站位就万事大吉了双中卫平行站位还能轮番插上进攻,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门将能力全面,堪当大任。目前富勒姆的1米96身高的澳大利亚38岁国门马克施瓦泽表现稳定,这位在米德尔斯堡效力了12个赛季的老门将状态不仅没有下滑,反而是他第二个黄金期。

这一点上,霍奇森在富勒姆成功了,霍顿在中国国奥队并没有找到让他放心和可堪大任的门将,基本条件之一不具备。

第二个条件,双中卫的身高、速度、体能等先天条件都必须是出类拔萃的。

这一点上,富勒姆1米95的斯莫林和1米94的汉盖兰被曼联和阿森纳看中,也是因为他们的基本素质斗狠出众的原因。本场斯莫林缺阵,汉盖兰将与另一名1米85的中后卫搭档,北爱尔兰国家队队长克里斯贝尔德。

中国国奥队当时的两名中后卫是李玮峰和郑智,备选是舒畅,坦白说已经是中国能挑选出来最强的了。

李玮峰和郑智,与被曼联和阿森纳看中的斯莫林和汉盖兰,何如,不说球技,就说身体素质。然后,舒畅和北爱尔兰国家队队长比较一下,何如

别忘了,这种组合的富勒姆,只是英超的中游球队。

第三个条件,双中卫平行站位的阵型,对两个边后卫的要求会特别高,要求他们进可攻,退可守,高速插上,及时回防,不需要让中后卫把过多的精力放到弥补他们漏人和漏防的窟窿上去。

这一点上,富勒姆现在的两个边后卫略有差池,尤其是左后卫,一直是富勒姆最弱的环节,这个位置上霍奇森对左右为难孔切斯基的信任也让球迷颇有微词。

左后卫孔切斯基的名气,更多的是因为他曾在竞技电影一球成名中亮相,担任左后卫的他在查尔顿和西汉姆联期间都是边缘人物,但是在富勒姆却很得霍奇森的信任,孔切斯基的边路突破传中和长传精准度都很高,但是孔切斯基的速度偏慢经常助攻上去之后被对手抓住机会从他防守的区域撕开口子。

右后卫阿隆休斯和孔切斯基相反,他在防守端的跑位和抢断非常稳健,但是几乎没有什么插上助攻的数据,倒是当中后卫插上助攻的时候,1米83的阿隆休斯经常去补防中后卫留下的位置,尤其是和北爱尔兰国家队的队友贝尔德一起出场时候,配合更为默契,左路孔切斯基的口子,经常是贝尔德过去补防,他留下的空档就由阿隆休斯来防御。

再说当时的国奥队,后来真正打出来的也就是孙继海,其它几个球员像陶伟、刘俊威、马永康、张永海,和孙继海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

实际上除了三个基本条件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训练。

霍奇森在中后场防守方面的要求,与霍顿一样,也是要求队员采取“压迫式、区域盯人和通过直传防守反击”,而这种战术要求,是要通过大量训练才能够实现的。

在影响霍奇森和霍顿很深的那本教练手册中,艾伦韦德认为,练要与比赛中特定的场合相关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所以需要建立一套根据特定比赛情境的执教理论。

霍奇森曾经说过:“如果你是网球选手,你需要在球场上花上几个小时练发球,如果你打高尔夫,你得去一家特定的俱乐部花上数小时练一个特别的挥杆动作。足球也需要这种文化,没道理花10分钟做点啥,之后就进行5人制比赛。”

霍奇森和霍顿的这个训练思路是陈灼认同的,他和范尼的合练,有些球员也可能会感觉到枯燥乏味,不过陈灼和范尼都不会,他们也在训练方面有过理论上的认知同意,训练的作用的什么训练的作用,是让球员在比赛遇到状况时会由于训练带来的神经惯性记忆而做出直接反应。

这种重复、重复再重复被瑞典媒体形容为:“他们建立了一套原则,能够在一系列配合中使用,使球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比赛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被理论化了,在这种风格之下,比赛中的每一分一秒都可以用理论去解释,都可以在训练中被用作直观教学实例,都可以被看作是比赛整体的一部分。”

这种系统训练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比如曾任瑞典队技术总监的拉斯阿内森认为英国这一套“反人性”,觉得这样机械的训练将球员变成了“机器人”。

不过效果还是明显的,霍顿和霍奇森实际上是70年代中后期就钻研这套“系统训练”和“战术纪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