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三国第一强兵 > 分节阅读 512

分节阅读 51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进之意,他不会做出现在这样的安排。北疆毕竟还有公孙将军,如果事情闹大,黑山军也未必袖手旁观,一两年的时间还是能争取出来的”

看着一路绝尘,已经跑得看不见影子了的两个身影,诸葛亮意味深长的说道:“主公先前平徐州是何等的毅然决然,难道他会对曹操的威胁视而不见吗文长兄多次提议先西后北,他为何始终不肯答允”

“单凭这个,就有足够的理由怀疑,主公是不是已经有所思考了。这些日子议事之际,又时常有人提起袁术,亮这才恍然。”

魏延听得稀里糊涂,一时顾不得对诸葛亮的看不上眼了,愕然问道:“袁术他也参与了南阳之战”

“那倒不是。只是曹操之计,与他大有相关。各位可还记得,主公在阳人之战前后的经历”

张辽皱皱眉,似懂非懂:“孔明的意思是”

“因为就发生在家门口,所以荆襄士林对这一战非常关注,战前做了不少预测。当时庞德公曾言道:此战主公纵然获胜,亦难扩大战果,若败,倒是很快就能重整旗鼓。果不其然,阳人之战后,袁术恐助长主公声威,在粮草供应上动了手脚,若非主公和徐荣达成一致,战后得以从容收拢兵马,继续对峙下去,结局恐难预料啊。”

诸葛亮的解释依然不够直白,但其他三人都很精明,闻弦歌而知雅意,顿时就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了。

“你的意思是说,曹操故意落败,为的就是避免盟友观望,逼他们做出选择”张辽点点头,又摇摇头:“情理上倒是说得通,不过,他又怎能保证盟友不畏难而退何况,能对董卓造成威胁的盟友,会是”

“西凉马腾”魏延虎躯一震,失声叫道:“难怪那天主公拿了关中一带的舆图出来细看,原来他早就知道了”

“马腾西凉叛军他们什么时候和曹操结了盟”其他人都露出了了然神色,只有张辽疑窦满腹:“难道他们前次来联姻,只是为了暗中与曹操结盟”

不需要回答,下一刻,张辽自己就给出了答案:“原来如此。马腾要入中原,必须要排除董卓的阻碍,与曹操夹攻关中,形势极为有利。他想必留了人在关中一带,密切关注着战局。对西凉叛军来说,盟友与敌人两败俱伤,是最好的结果,其次就是盟友以自己的失败,牵制住了敌人的主力”

诸葛亮接着说道:“虽然还没有回报,但主公已经责令关中情报网,密切关注此事了,想必很快就会有消息传来。”

张辽默然点头,明白王羽为何不但大力支援东郡,而且还不顾一切的吸纳流民,很有点要在兖州搞坚壁清野的意思。

短期内,曹操不会攻过来,他要扮猪吃虎呢。等马腾起兵与董卓激战,等到两败俱伤之际,再暴起突袭,一举攻克长安,这就是曹操的策略。

若青州现在对曹操发起全面进攻,他肯定会使出焦土战术,等青州军的补给线达到极致,再图谋反击。反正有马腾的牵制,他不担心董卓追着他不放,反倒可以借助青州军的威胁来迷惑董卓。

所以魏延屡次献计,王羽一直不肯点头,他不打算按照对方的套路来,而是挥军北上,和曹操拼速度。谁能更快的安定后方,就会在未来的两强争锋中占据上风。

这也是为什么王羽会罕见的调动大军,这是一场纯粹的实力比拼,没有任何花招的。

两者面对的形势都很复杂,曹操要先后搞定董卓和马腾,王羽也要在盟友和敌人之间周旋。现在看起来,曹操选择的是设谋,瞒天过海,同时欺骗盟友和敌人,以期从中取事。

那么王羽呢他会如何面对幽州更为复杂的局势

解答了一个疑问之后,涌现出来的却是更多的疑团,张辽陷入了沉思,这场看似分明的两强之争,突然之间,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第六六六章时尚高唐

冀州,南皮城。

偌大的城守府显得有些空旷。

做为袁绍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南皮的城守府比普通的县城要豪华很多,刚住进来的时候,单经着实兴奋过一阵子,可近两年来,他对这个地方越来越不满了。倒不是府衙变得破旧了,只是这股子冷清劲,着实令他烦躁。

“青州来信谁的算他有点良心,还知道写信过来,只要不是来炫耀的,就念给我听听。”单经斜倚在榻上,一边挖耳朵,一面冲着来通报的书吏摆着手,漫不经心的模样。

“”书吏显然很吃惊,发了好一会儿楞,才茫然答道:“单将军,是青州来信是骠骑将军的亲笔信”

“什么”单经一骨碌翻身跳起,瞪着眼睛,惊疑不定道:“是他他又要做什么”

他惊慌失措的模样,让书吏又是一阵无语。

什么叫色厉内荏,这就是了。南皮城内,但凡是个有耳朵能听,有眼能看的,谁不知道单将军对骠骑将军各种看不惯啊

当然,这事儿也不能全怪单将军,帐下的将官一天到晚的总是请假,一有空就往高唐跑,任谁来当这个渤海太守,心里也不会爽利了就是。人都跑去高唐了,就算占据了华丽宽敞的太守府,这个太守当的也不是滋味啊

同样的,总是跑高唐的将官们也没犯错,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放着热闹繁华的高唐不去。谁愿意窝在像是偏远山村一样的南皮啊

要不是没那个便利,书吏自己也想多去高唐几趟呢,家里的婆娘没少念叨着高唐的绢布,儿子更是天天追着自己要糖吃要不是总有同僚从高唐带些土特产回来,谁知道糖还能做出这么多花样呢

冬雪一样白,海沙一样细的白砂糖;扯不断,咬不碎的牛皮糖;糖葫芦、糖羹、糖人、蜜汁儿,带着糖霜的各种点心。连自己这个成年人看到了都会不由自主的咽口水,更别提孩子们了。

这些东西的产量不大,保存也不方便,再加上卖不出太高的价格,所以青州商人虽多,但很少有人会带着这种东西四处贩卖,只有在高唐才能随时随地都能买得到。

老人们形容生活幸福。会说生活甜如蜜,现在看看,人家高唐人可不就生活在蜜糖里了吗

每次想到这里,书吏都有给自己两个耳光的冲动。现在的高唐居民,就在几年前,还是些什么人啊难民、流民、草民身份高贵的那是凤毛麟角。只要愿意去,就能得到安置。

打心底讲,这条件还是很优厚的,但架不住人言可畏啊

包括单将军在内,很多去看过的地方名士都表示。高唐根本算不上是个城,就是为了安置难民。临时搭起来的一大片窝棚,是难民区。

他们倒也不是纯粹的有偏见,想想看,在河北地界建房,不用土石砖瓦,只用木头,这房子能暖和得了吗一个多月的工夫,建了一座能容纳十万人的城出来,这得是多么简陋的一个地方啊又不是军队安营扎寨

听到众多名士、高人异口同声的说词之后,原本还有些蠢蠢欲动,想去高唐占个地方的人都打消了念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