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三国第一强兵 > 分节阅读 473

分节阅读 47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他也不点破,顺着对方语气说道:“鹏举乃是个机变百出之人。他不会想不到,您比本初有耐性得多,不会主动攻打东海,予人口实,那他派祢衡来做什么只是想给您找点气受”

“嗯你继续说。”袁术听出了点眉目,挥手屏退舞姬下人,示意袁胤继续。

“当日乔老儿上门,小弟与袁主簿等人商议,建议大兄趁势布局,无非是想借机和青州做个交易,他得美而归,大兄得偿夙愿,而不遭青州的干涉”

按照袁术的计划,今年曹操和王羽应该会开战,进而将整个中原卷入战火之中。他正好可以趁机全取徐州,顺势达成称帝的夙愿。谁料陶谦却突然死了,引来了王羽这个煞星,而曹操却临阵脱逃,跑去关中和董卓掰腕子去了。

这一下,就把袁术给晾在这儿了。

别看王羽又是改元,又是变法,搞得不亦乐乎,但袁术知道对方的脾气,那是个认死理儿的小子既然他图的是青州,当初就没必要追着董卓不放,可是,一想到王羽当初锲而不舍追着董卓打的狠劲儿,袁术就一阵阵的战栗。

他不知道王羽当初打的什么主意,可在他看来,王家父子俩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都是死脑筋,都是愚忠愚孝,食古不化的角色。

自己要是敢抢先称帝,谁能担保,那小子不会象打董卓那么追打自己当初董卓拥兵十万,王羽只有杂兵数千,他就敢咬着董卓不放,今天

袁术想想就不寒而栗了。

将彭城让给刘备,固然是由于陈家的劝说,但未尝不是他心虚的一种表现。他下意识的就想离王羽越远越好。

袁胤知道他的烦恼,正巧乔家上门,再结合陈登吐露的一些重要机密,于是给他出了这么个主意,想来一次政治上的交换。

计划的时候不错,可一听到祢衡来了,袁术顿时又开始心虚气喘了,生怕这是王羽要翻脸的预兆。

“他遣祢衡来,也许就是做个样子,表示没有和咱们同达成默契,”袁胤心叫好险,差点把同流合污给说出来了:“顺便也是为了在谈判中多讨点好处”

“好处吾还能拿什么好处给他”袁术不解:“难不成他还和别家有婚约不成”

“那就不是小弟所能猜测的了。”袁胤摇摇头:“总之,大兄不要自乱阵脚,且先听听他们说什么,他若漫天开价,您只管落地还钱便是。”

第六一一章暗影之下

鲁肃很忙。但他绝不是这个时代以纵横家为志的人当中很忙的那个。

相对于背后有大树可乘凉的鲁肃,许攸的奋斗要艰苦卓越得多。

去年几乎一整年,他都在四处奔走,帮助刘备从无到有建了一支大军出来。构成刘备军的不仅仅是袁绍的旧部,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地方势力甚至黄巾。

许攸当年在青州辅佐张饶,表面上深入简出,私下里却暗中串联,和很多重量级的头领勾搭在了一起。张饶兵败后,这些人四处逃亡,有人在兖州徘徊不去,也有不少人逃到了豫州,有的自立山头了有的直接与豫州黄巾合流。

在许攸的努力斡旋之下,这些人先后加入了刘备的阵营,而且还带动了不少豫州本地黄巾加入,极大的壮大了刘备的实力。

正因为许攸的劳苦功高,所以,刘备才宁愿惹得两位义弟不满,依然对他极尽礼遇。

但许攸并未因此而满足,刘备再怎么礼遇,也比不上当年他在翼州的风光,更别提向王羽报仇了。他很清楚,刘备这点实力,看似有些声势,但根本就不具备与青州军正面较量的条件,一旦王羽认真对敌,很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许攸干辛万苦的从死人堆里逃出来,还要忍受淳于琼那个无能嘴大的家伙经年累月的污蔑,为的又岂是活命

他有更大的理想,刘备只是他的踏枉而已

他奔走劳碌,都是为了实现打倒王羽的理想,正如当年他策谋废立之事一样,只有做成这样的大事,他才能一展胸中的抱负。

所以,离开格县之后,他直奔司隶,在新安找到了他的第一个目毒。

“孟德,你可要想清楚要打垮青州,眼下就是最好的时机”

许攸一边相劝,一边冷笑连连:“抑豪强,均贫富青州那套新政肯定长远不了不过那套东西对无知愚民,贩夫走卒却很有盍惑力,在短期内,会很有效果,若是给他安稳发展个三五年恐怕就没人能抵挡了,在时人看来青州新政,和王莽变法的主张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

王莽新政最大的几个。举措中就包括:恢复井田制,将所有土地受为公有,然后按照百姓家中的人口,将土地平均分配,和青州的屯田令异曲同工;他还设立了五均司市使主管评定物价、调节市场、办理除贷、征收税款,和青州的商业司看起来差不多。

此外,还有禁止奴隶买卖,在各地兴建学校,币制改革,甚至在长安城里搞廉租房什么的都能找到青州新政的影子着尤为令人惊讶的是,在对异族的态度上,王羽和王莽同样显示出了惊人的一致,两人对异族都是那样的痛恨。

王羽在高唐尽屠两万胡骑杀气冲天。而王莽不但将匈奴单于改名为降奴服于,而且不知哪里来的怨念,竟然下今,把高句丽更名为下句丽,还将少数民族政权王降为侯可见他对异族的痛恨。

后世有人说,王莽是个失败了的穿越者,而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王羽就是王莽的继承者特别是二人都姓王。

这自然成为了敌人攻击王羽的理由。许攸就知道,不少敌视青州的大儒近段时间,正很努力的翻阅典籍,试图将泰山王家和王莽扯上点关系,然后名正言顺的扣个逆臣之后的帽子给王羽。

之所以还没形成王莽时代,天下共讨的局面,主要还是因为青州的战略部署得当,内部也没有异声,导致外敌无隙可乘。此外,王羽那个不称帝的誓言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时人憎恶王莽,都是从他篡逆这个角度来声讨的,对他改制变法,却往往讳莫如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