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三国第一强兵 > 分节阅读 425

分节阅读 42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但要想支撑起一个新的纪元,需要的是更多的普通人。

这些道理,贾诩就没解释了,但从两名少年若有所思的神情中,他看得出,这二人多多少少的都体会到了这层道理。

贾诩心中惊叹:果然是不世出的天才人物,主公的眼光确实了不起啊。

第五四四章人人如龙

以贾诩处事的老道圆滑,即便心里再怎么惊讶,也不会诉诸于外。接下来着一老二少还是走马观花,书院的全貌也渐渐展示在三人面前。

书院的专业分得很细,单是所谓的文院这边,就分出了政法、商贸、经济、文史、艺术、教育等诸多学院,每个学院之中,还有细分。比如诸葛亮等人刚刚遇见的政法学院,下面就分出了律法、公共政务、民生等几个专业。

一般的学员只须学习自己的专业就可以了,不过,若是在完成学业之余,还有余力,也可以兼修多个学科。

书院中随处可见的讨论,内容各异,性质却都差不多,都是各专业涉及的内容。诸葛亮和庞统甚至听到了几个文史专业的学员正在议论王羽关于称帝的那番论述,各自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有人认为王羽此举大公无私,为后世竖立了好榜样,开万世之太平。

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神器无主,有德者而居之,若是王羽不肯登上大宝,又何以保障江山永固,时代太平呢

新旧观念,各有不同,在争论中酝酿、发酵着,引起了诸葛亮、庞统的思考,直到另一位少年一语道破天机,他说:骠骑将军若要称帝,那将来维护的就只是一家的统治,不称帝,他要维护的就是涉及整个天下的政治体制。

诸如此类。

在王羽刻意的培育下,在思想还没有儒家全面禁锢。飞扬着个性的汉末,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着。闪烁着,正在中原群雄的知觉之外,渐渐成形,总有一天会成燎原之势。

错非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诸葛亮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被世人简单的当成王羽聚拢人才的泰山书院,竟然有这么多特异之处。无论多么离经叛道的思想。在这里都可以畅所欲言,光明正大的公示于众。

这个书院未来到底会有怎样的发展,以诸葛亮的聪慧,一时也难以揣测,但有一点他是确定无疑的,如果留在高唐,留在这个神奇的书院里。生活一定会变得很有趣。

庞统虽然没说话,但眼中却也闪着光。

特别是在看到了书院的藏书阁之后,两名少年的眼睛一下瞪得溜圆,眨都不眨一下,更别提移开视线了。

“天啊,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书”诸葛亮失声叫道。

不是诸葛亮少见多怪。只是这个时代,书籍是极为重要的财富。在纸和印刷术没有流行前,书多半都是刻在竹简上的,老师教学生,一般都是口授。学生记在脑子里,等老师讲完。自己想办法记录下来。记忆力若是不好,连入门都难。

至于赠书,就像张良与黄石公的传说那样,老师赠书给学生,差不多就是衣钵相传的意思了。那些名闻于世的大儒,通常都有相当规模的藏书,就和武将的兵器一样,书,就是文人的存身之本。

而书院的藏书阁中,藏书足足有数万册只是一眼望过去,那一排排,摆放得齐齐整整的书架就让人目眩神驰了。

就算是将当世名声最响亮的几位大儒的藏书加起来,恐怕也达不到这里藏书的十一,天知道王羽到底从哪里收刮到了这么多书。

而且,这些书不是写在竹简上的,而是纸质的书。书页上的墨迹尚新,发散着淡淡的墨香,令得整个藏书阁都充满了书卷翰墨的气息。

“阳人之战后,董卓花钱买路,逃回关中,当时的条款中,就有这么一条”

在这样的地方,贾诩的话语中也带了一丝庄严肃穆之气:“在这里的,有大半是宫中的藏书,董卓不识货,连讨价还价都没做,就将书送给主公了,不过,当时的情形,他也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

贾诩语气变得沧桑起来,感慨着,回忆着:“有了宫中的收藏,书院就有了最好的基础,再加上蔡中郎、幼安先生等教授的无私捐献,以及主公讨平冀州,从敌对的那些豪门世家手上的获取,最终就有了这里的四万三千册藏书”

“你们应该知道,书院是免费招收学员的,说是不用花费,但力气还是要卖的,这里的书,都是青州纸问世后,学员们誊抄下来的当然,付出了辛苦,也不会没有回报。但凡是书院的学员,都可以任意借阅这里的书籍”

在后世,图书馆的存书量,就是评估大学水准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个时代同样不例外,单是凭这四万多册藏书,泰山书院的底蕴就已经超过鹿门山了。

再考虑到这项借阅制度也就是这个时代信息传递的太慢,否则的话,泰山书院的大门只怕早就被蜂拥而来的士子挤破了。

只要读过书,求过学的,谁不知道书的珍贵

鹿门山的藏书没有泰山书院多,借阅什么的更是没法比只有被庞德公认可,打算真正栽培的弟子,才有可能接触到他的藏书,就像是小说里的内门弟子那样。

而泰山书院却是一视同仁,敞开了供应,难怪适才所见的那些人,谈吐见识都高出普通士子的水准呢。不仅因为老师教的好,学术环境好,更重要的还是看得书多

“这样做,不怕损坏、丢失么”庞统也忍不住问道。

他是庞德公的侄子,当然知道鹿门山规矩的由来,不是庞德公小气吝啬,只是书这东西太珍贵,又太脆弱,接来接去的实在太危险了。所以他必须得考研过对方的人品之后,才能决定要不要正式引入山门。

这里的书,都是纸质的,比竹简更容易损坏、丢失,泰山书院虽然大气,但也不至于这都无所谓吧

结果他没想到,还真就无所谓,只见贾诩大袖一甩,笑道:“这里的书有严格的登记、赔偿制度,用不着担心。而且,就算真的损失了,反正原本还在,再抄一本就是了”

他神秘兮兮的眨眨眼:“誊抄当然很麻烦,但很快就没这个问题了,在夫人的反复敦促下,主公发明的那项技术很快就能投入使用了。到时候,书,将会大规模的普及,连县学中,都会建立藏书阁。想要给所有学员人手发几本,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

“”诸葛亮二人震惊无语。

他们知道青州新政的教育体制,乡村有教习,郡县有学堂,都府有中心书院。如果真能把这个体系建设起来,就算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之治,也没办法在教化方面与青州比肩。这简直就是人人如龙呐

这么大的体系,涉及的人何止千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