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三国第一强兵 > 分节阅读 408

分节阅读 40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只是有些事,还是速做决断的好。”

“洛阳那边,你和文举商量着办不就可以了”王羽心不在焉的答道。

“非也,非也。”贾诩摇头不迭:“那件事虽然重要,但却算不上紧急。从河东至河内的水路不是那么好走的,往来需要的时间也很多,就算一切顺利,等白波全数迁移完毕,恐怕也要等到夏天了。”

“那还有什么事莫非曹操有什么动作了”王羽被他说得有些没头绪。

贾诩一副早知如此的神情,提醒道:“主公真是贵人多忘事,那位魏文长,您莫非打算置之不理么”

“他”王羽觉得贾诩有些莫名其妙,反问道:“文和,你以为我应该如何处置他”

“主公以为此人如何”贾诩不答反问。

王羽想了片刻,沉吟道:“此人武艺是很不错的,胆略和魄力也足,似乎还有些心机,不过忠诚方面倒也不用太过担心,用之为将。镇守一方还是不错的。”

这些评价,大部分都来自于他前世所知。概括性很强。实质性内容不多,这也不能怪王羽没见识,实际上,大多数后世读者眼中的魏延,形象恐怕都是很模糊的。

诸葛亮对他有个很玄幻的评价,既所谓脑后有反骨,日久必反。可到了最后,魏延也没真正的造反或叛变。最冲动的时候,也只是想着收拾了杨仪,然后接诸葛亮的班,继续北伐大业。

刘备对魏延则是相当重视,在关中太守的人选上,甚至舍弃了张飞这位义弟,选择了信任魏延。

而魏延的出场方式。也很有戏剧性,他是在刘备逃离新野,到达襄阳城的时候突然杀出来的,选择的时机非常之巧妙,全然不像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

贾诩突然问起,王羽给出的答案自然也不会太清晰。谁让他还没见过真人,就知道了很多相互矛盾的资料呢

“主公明鉴。”贾诩含含糊糊的应了一声,随后说起了自己的见解:“您说的大半都不错,只是在心机方面,有些低估了他。至于为将镇守一方诩以为,此议亦值得商榷。”

“这话怎讲”贾诩最厉害的就是看人的本领。难得他主动进言,王羽当然要洗耳恭听。

“从孟津那一战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详。”

贾诩解释道:“他和元直一样,是慕名来投军的。元直那时,骠骑名录还未传开,而元直行事的作风也低调,后来还是立下功劳之后,您亲自提拔,并令其恢复本名的。虽然两人的境遇并不一样,但即便易地而处,想必也不会有太大差别。”

“有理。”王羽点头认可。

徐庶是个很识进退的人,在河东的一系列战役中,他的这个特点,可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明明自己没出手,一切都是徐庶自己筹谋的,但一战功成后,反倒是自己的名声高涨,徐庶就差没对人说,他是奉了自己的锦囊妙计行事了。

魏延在孟津那么张扬的做法,换了徐庶,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的。

“他既然是来投军的,沿路又打探到了不少消息,正常来说,应该取道太平无事的洛阳,而不是战云密布的河内。可他偏偏往河内来了,而且在流言中着重说到的孟津徘徊不去。您觉得,他是在等什么,或者找什么呢”

“说下去。”王羽知道戏肉要来了。

“很简单,他就是在等机会。”

贾诩断然做出了结论:“如今骠骑六军已成规模,众将各安其位,到大战再起,有大规模的扩军行动之前,想必都不会有什么上位机会了。从一介新丁,就算骠骑名录上有名,想成为一军主将,恐怕也很难,除非和子龙一样,有某些特殊的本领。”

王羽点点头。赵云的战场嗅觉,源自与他与生俱来的敏锐观察力,这项能力使得他成了轻骑部队的不二主帅人选,再加上界桥之战中的经验表现,才造就了这位最年轻的一军主帅。

魏延的名头不比赵云低多少,但能力方面,似乎没什么太特殊的地方。

“时势造英雄,想必他打的也是同样的主意,准备在河内之战中大展身手,进而在我青州军中赢得一席之地。这一点,从他对出手时机的把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依照贾诩的分析,魏延很可能在酒楼相遇之前,就盯上周毅等人了。随后的争论,既是为了表明身份,同样也是传达善意信息的意思。等到孟津乱起,他也不急着出手,而是一直从旁观察,为的就是找到一个最佳的出手时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等到了。

周毅等人因为判断有误,陷入困境,即将被困在城中。千钧一发之际,魏延出手,用最具震撼力的方式出了手。事后,救人的功劳自不用说,周毅等人的感激和随之而来的敬重才是他最需要的。

有了这个,只要再有王羽的认可,他就可以赢得这支战力超卓,指挥官的水平却有所不足的部队的指挥权,在接下来的河内战事中大放光彩,或是全军覆灭了。

对贾诩前面的分析,王羽很是惊叹。但最后那句,却让他有些纳闷:“全军覆没”

“对。全军覆没”

贾诩郑重点头,很认真的答道:“他虽然有些智略,但毕竟身在民间,年龄所限,阅历也颇不足,对形势的判断有所偏差。他没想到,自从元直在安邑取得大捷,摆脱了郭太、李傕的围追堵截后。形势就已经豁然开朗了,主公您顾忌的另有其事。所以,他将目标定为了张杨和整个河内”

听到这里,王羽有了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可不是么,魏延谋划了这么久,目标显然不仅仅是救下一个无名校尉和一百兵,他是要以此为本钱。将雪球滚起来。他想突袭安邑,杀了张杨,立下一场大功劳。

贾诩的分析和历史上的那个魏延确实很像。小说里,此人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也是在刘备后有追兵,前无去路的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打开了城门,并且和守城的文聘一通乱战,给刘备进城赢得了时机。

可他没想到,除非荆州军全体倒戈,否则刘备根本就不敢在襄阳与曹操作战。结果刘备跑了。判断形势失误的魏延被晾在那儿了,打光了部队之后。他也只能无奈撤走,千里迢迢的跑去了长沙,继续等待时机。

后来也是他杀了韩玄,迎了久攻不下的刘备军入城。

由此而建,魏延把握时机的能力确实不错,不过和赵云那种专门寻找破绽,攻击弱点的特色相比,魏延似乎更喜欢投机。

历史上,他与诸葛亮的那个著名的分歧,即:奇袭子午谷的策略,同样也是投机套路的。这策略的确有成功的可能,但却非常危险,赢就全赢,输就全输,没有留下任何余地。这种策略在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眼中,自然无一可取之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