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三国第一强兵 > 分节阅读 350

分节阅读 35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只是虚掩,聊以候客一般。

走不多远,荀彧忽地扬声长笑道:“不知哪位高士在堂,竟惹得奉孝这般好兴致,亲手煮茶奉盏以款荀彧不才,吝请一见。”

厅堂内传来一个清朗的声音,悠然答道:“所谓见山不是山,嘉本以为这话指的只是那些愚人,却不想文若兄竟然也为俗事所惑,以至着了相,迷了灵慧,枉费了小弟虚席待客的这番情意。可惜,可叹啊”

“唔”荀彧微微一怔。

颍川荀家乃是百年世家,他的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家中出仕为官者更是数不胜数,闻名天下的颍川书院,正是由荀家的一所别院改建而成。

因为这个渊源,荀家虽然没有四世三公的袁家那样的显赫与野心,但荀家子弟无不交游极广。人脉遍布天下,荀彧正是其中翘楚。

郭嘉为人清高,不屑象普通士子那样到处拜会名士,参加士子集会以扬名,故而才华虽高。名声却不显于外,其人的性格为人更是乏人知晓。

但对荀彧来说,这些都不是秘密,他很清楚郭嘉的爱好和习惯。这个年轻人自幼身体就不好,却又喜欢通宵达旦的读书或清谈,因身体之故不能饮酒。故而只能以茶代之。

他在院外就闻到了那股清香气息,通过曹军的情报系统,又得知有某些神秘来客在城中活动,所以一口道出,郭嘉是在招待某个不请自来的客人,却不想对方矢口否认。并且直言说:是在虚席等候自己

饶是荀彧素有机变之能,一时也不知该如何作答圆场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文若兄何故迟疑不进莫不是嫌弃小弟这间陋室过于简陋,不足以招待贵客吗”语调平稳,意态从容,厅堂中的郭嘉似乎完全不知道荀彧的尴尬似的。只是淡然延客。

“那就叨扰了。”荀彧一边举步入堂,一边暗自苦笑。

早就知道此间主人性情清高,言辞犀利,不是个好相与的。本待挑破某些关系,借以在气势上占个上风,至少不落下风,谁知还是被人一句话就给压回来了。不是自己不努力,实在是对方太高明了啊。

好在自己不是来审案的,而是来探口风,施以笼络来的。不然今天这档子事儿啊,还真不是一般的难办。

室内的布置很简单,郭嘉原也不是真正的主人,只是暂时借住而已,故而也没什么陈设。

一张书案摆在中央。左手边是书架,除了藏书之外,还摆了一张古琴。另一侧却是炉灶,炉膛中木炭烧得正旺,炭火之上,被擦洗得甑明瓦亮的铜壶已是沸然有声。

郭嘉正肃坐在炭火前,神情庄肃,看上去完全不像是在煮茶,而是在做着某件关乎天下兴亡,社稷安危的大事一般。

更让人无从置评的是,这般凝重之中,偏偏又带了一丝闲逸之气,正合了郭嘉那句见山不是山的禅机壶里煮的,看起来是茶,其实不是茶,而是天下。

郭嘉也不招呼荀彧,只是凝神听着水声,须臾,他面露喜色,从旁边取过两只磁瓶,将其置于距离炭盆稍远的地方摆正。接着又缓缓起身,从书架上取了一柄非常干净的银勺,在两个磁瓶其中之一舀出小半勺雪花一样白的精盐,打开铜壶盖子,轻轻放进了水里。

直到这时,他才回转身来,冲荀彧略带歉意的笑笑,以示对方稍等。然后又把心思转回到铜壶上。

待壶中的水声稍大,他揭开壶盖,用另一把银勺撇净水面上的细碎泡沫。接着,再次盖住了铜壶。

顷刻之后,壶中水沸声如落珠。

郭嘉再度掀开壶盖,此番却不撇水,而是用一把大铜勺将沸水舀出两大勺来,倒入事先预备好的磁碗内。随即,用一根竹夹子在水中轻轻搅拌,边搅,边用银勺从另一根天青色瓷瓶内舀了些细如碎米般的茶末,缓缓投入沸水之内。

此时斗室内已经是茶香四溢,不用喝,便已醺然。

在汉代,茶还只流行于上层社会,非勋贵公卿不能品尝。而汉朝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高峰,无论是在国力武功,还是在礼仪文化上,流行于贵族阶层的饮茶之礼自然应运而生。

荀彧也是豪门世家出身,对此倒也不会陌生,不过,他从未见过有人能将这煮茶、饮茶之礼,演绎出这等境界,这简直已经不是一种礼仪,而是应该以道称之。

荀彧只觉身不由己一般,机械般地随着对方请茶的动作而举盏,随着郭嘉落盏的动作而直腰,只觉得对方的每一个动作都暗含节律,如临风而起舞,美不胜收,根本忘记了去品口中茶水是何滋味

对方身上的衣裳不过青衣麻布,茶具也远称不上名贵,茶室亦不过数尺斗室而已,远称不上堂皇,然而,在荀彧眼中。眼前之人直如浊世之中的翩翩佳公子,举手投足之间,一丝烟火气也无。

这一刻,他已然有了明悟:自己彻底失去了这场谈话的主动权。不过,既然遇上的是这么一个对象。自己输得却也不冤。同时,他也在庆幸,好在劝住了主公,没当真遣人相召,不然的话,这事情恐怕就要棘手了。

那铜壶本来就不大。须臾之间,一壶水分完,郭嘉略略谦逊几句,意思是准备不足,并非有心怠慢远客,荀彧也终于算是找到了个说话的机会。

“奉孝。愚兄今日会来,也是偶然起念,你怎会早早知道莫非这世间当真有能掐会算,未卜先知之能”

“未卜先知,纯属虚妄,然则,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嘉虽不才,但这见微知著的本领,还是有那么几分的。”从荀彧一进门开始,两人就在打机锋,不过,郭嘉的言辞却很直接。

“当日小弟离开邺城南渡,文若兄就已经来过一次,邀嘉往曹将军幕府效力,小弟以不甘人下的理由拒之。志才兄远赴琅琊。策动泰山群寇攻青州,也非是什么秘密,今日夏侯杰快马由东门入城,形容狼狈,这泰山一战的胜负。志才兄的安危,岂不是已然分明”

郭嘉脸上不见得意,反而泛着一丝沉痛之色,语气却依旧是淡淡的:“日前曹子孝将军在清河战没,军中已是争议四起,而今志才兄又去,青州横扫河北之势已然无可抵挡,对孟德将军来说,应该已经是内忧外患,焦头烂额了吧”

不等荀彧说话,他便自问自答道:“嘉自忖还有那么几分薄名,志才兄也对嘉颇为推崇,若是昔人果然已没,临终之际,想必也是有所交待。既如此,文若兄今日来,是应有之义,若是不来,那才真是小弟看走了眼,将孟德将军看得过高了呢。”

淡淡几句话,前因后果,涉及的诸多复杂关联,已是清清楚楚,条理分明,荀彧只觉一阵无语,预先准备好的那些言辞,竟是尽数作废,没一句再能用得上。

荀彧生平见过的人物太多太多,以他的眼力和识人之明,除了王羽那个怪胎之外,从未遇上任何一个让他怎么也看不透的人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