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明地师 > 分节阅读 106

分节阅读 10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他看走了眼,到时候找不到煤,咱们岂不是让他给坑苦了”

熊民仰在一旁打着哈哈:“王贵,你真是实心眼,就算我们没找到煤,赔50两银子给布温土司,也不吃亏啊,你想想看,这些天我们出门进门都有人侍候着,这还不值50两银子”

“当然不值。”王贵小声地嘀咕道,足足50两雪花白银,就换来一些不值钱的服务,这在他看来是很吃亏的交易了。

各支队伍的测绘结果,经由山外的驿站,流水般地飞向重庆,被送到了朝天客栈。从江西带来的绣娘们日夜不停地飞针走线,把那些枯燥的数字坐标转化成白绢上的等高线图。符钟每隔几天就要召苏昊和陈道到重庆卫去汇报一次进度,看着那些逐渐成形的地图,符钟的脸上笑开了花。

“有了这东西,杨应龙就像被脱光了裤子,老子想打他哪个地方,就能打他哪个地方,我看他还能蹦达几天。”符钟拿着地图得意地说道。经过苏昊的指点,符钟现在已经掌握了读图的技巧,这些地图在他的眼里,就变成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他想象着在这些山岭间排兵布阵的样子,不禁心驰神往。

“符指挥使,为了绘制这些地图,我军的开销可是不少,重庆卫能不能给补贴一些啊。”趁着符钟高兴的时候,苏昊赶紧提出要求。勘舆营的各个小旗思路都和何本澄那边一样,遇到麻烦事情就用钱砸,前前后后砸出去的钱,已经奔着上千两的规模了。

符钟不以为然地说道:“钱不是问题,不过,我重庆卫可没有闲钱,要钱,就找叶巡抚吧。”

“此事一旦办妥,播州的事情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真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样的壮举,岂可以市俗之金银衡量之”陈道也在一旁说着大话。

苏昊道:“陈主事,你没掏钱,当然不在乎市俗之金银。现在掏的这些金银,都是我个人的腰包里的钱,你们不急,我可急着呢。”

“哈哈,改之也有如此市侩之时啊。”陈道哈哈笑道,“放心吧,兵部对此事早有预算,而且已经拨付到重庆卫了,你花了多少钱,如实报来,我给你实报实销就好了。”

“如此就太好了。”苏昊大喜,“我这就通知各小旗,尽管敞开了花钱,只要东西好,不怕兵部不认账。”

第164章严防奸细

播州城,杨氏土司府。

尽管从明初开始,播州杨氏所世袭的职位就被称为宣慰使,其府衙的正式名称也叫做宣慰司,但当地人还是喜欢照着过去的说法,把它叫做土司府。

杨氏家族从唐朝末年成为播州统治者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其间土司府几经迁徙重建,传到杨应龙手里的时候,已经是一座占地百余亩,由上百座建筑物组成的庞大宫殿了。不过,了解播州情况的人都知道,这座美仑美奂的土司府并不是杨氏家族真正的老巢,他们的巢穴是在离播州府30里的龙岩山中一座名叫海龙囤的城堡。土司府这个地方,只是杨氏在太平时节享受荣华富贵的地方而已。

此刻,在土司府的前议事厅中,正在召开重要会议。杨应龙端坐在大殿正中的土司位上,两边上首的座位上,坐着他的弟弟杨兆龙、两个儿子杨朝栋和杨可栋,再往下则是他的心腹文官和武将等,共计二十余人。

杨应龙用目光扫视着一屋子的亲信,沉声说道:“各位都已经知道了吧,贵州巡按陈效奏报朝廷,历数了本王的二十四项大罪,要求朝廷严惩,现在的朝廷也举棋不定。大家商量一下看,我们当如何应对。”

杨兆龙问道:“兄长,我们每年给朝中重臣送去那么多孝敬,现在遇到事情了,难道就没人替我们说句话吗”

杨应龙道:“何恩这个逆贼,向朝廷举报了本王在海龙囤屯兵之事。让万历起了疑心。这种事情与寻常的事情大不相同,朝中那些重臣,也要想法子把自己摘干净的,谁还敢出面替我们说情不过,有几个朝臣在一旁敲边鼓,述说本王的功绩,让万历犹豫不决,这也算是他们还有点良心了。”

杨应龙自封的大将军张让抱拳奏道:“千岁,现在朝廷对此事的意思是什么”

杨应龙其实只是一个土司而已,但他自己封自己为王。让部属都称他为千岁,连他的儿子杨朝栋也被称为“后主”,何恩等人向朝廷举报杨应龙有谋反的意思,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

杨应龙道:“据京中传来的消息,朝廷现在的考虑有三。其一,将播州改土归流,隶属重庆府,这是叶梦熊这个老贼出的主意。”

“改土归流,想得美”

“他朱家还没得天下的时候。播州就是杨家的,凭什么改土归流”

“叶梦熊这个老贼。打播州的主意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得找机会教训教训他”

杨应龙话音未落,下面的亲信们就鼓噪起来了,一个个激动得满脸通红,像是自家的娘们被叶梦熊给潜规则了一般地愤怒。

所谓改土归流,是从明代中期就开始推行的一项政策。所谓土,就是土官,是指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官员;所谓流,则是指流官。是指由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官员。在明初,由于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能力有限,因此任命了大量的土官,代替中央政府对地方实施管辖。在这些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土官的权力十分强大,几乎就是当地的土皇帝,把所管辖的地域经营成了一个个国中之国。

从明代中期开始。政府逐渐认识到土官制度带来的隐患,从而开始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逐渐收回土官的权力,改派流官前去统治。一些势力较弱的土官。无力与中央政府抗衡,只能接受这个政策,让出权力,自己当个富家翁。但像杨应龙这种拥兵自重的土官,就没那么好说话了,朝廷也不敢轻易地削他们的权力,所以他们一时还未受到改土归流政策的影响。

这一次,由于播州司的张时照、何恩、宋世臣等人向朝廷举报了杨应龙有谋反的嫌疑,被朝廷抓住了把柄,因此以叶梦熊为首的一群官员便提出了将播州改土归流的建议。其实,叶梦熊等人也知道,不削弱杨应龙的势力,在播州搞改土归流是不可能的,他们提出的这个建议,与其说是一个提案,还不如说是一个假信号,是用来试探杨应龙的反应的。

“不要吵,听千岁接着往下说。”杨兆龙喝令道。

众人安静下来,杨应龙继续说道:“这第二条,就是要本王离开播州,到重庆或者贵阳去对簿公堂。”

“千岁到重庆或者贵阳去,那岂不是羊入虎口到时候谁是谁非,都是朝廷的人说了算,咱们可不能去。”部属娄国嚷嚷道。

“如果本王拒绝去对簿,那就是第三条,朝廷要派兵前来进剿了。”杨应龙说道。

“进剿就进剿,跟他们拼了”另一名大将军何汉良狂妄地叫道,“当年蒙古兵那么厉害,不也拿我们播州没办法大明官兵那个鸟样子,咱们播州兵以一当十都不止,只要咱们严守各处关隘,管保让官兵有来无回。”

张让道:“到时候咱们还可以调集生苗和黑脚苗的土兵来助阵,惹毛了我,我自提五千精兵,就能够血洗重庆府。”

众人在那叫嚣武力的时候,杨朝栋站在一旁不吭声,只在嘴角露出一丝轻蔑的微笑。杨应龙扭头看了看杨朝栋,问道:“朝栋,你有何看法”

杨朝栋道:“父王,依孩儿之见,当下我们还不到和明军决一雌雄的时候,这个时候激怒朝廷,为时过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