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明地师 > 分节阅读 90

分节阅读 9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陈观鱼要高得多,有些化学原理,苏昊对陈观鱼说不明白的,跟罗余庆说,没准就能说明白了。

“松生兄,这硝化甘油的威力,你也看到了,实验之时,务必要小心谨慎,以免铸成大错。至于这用硝化甘油配制黄色炸药的法子,我回头会详细地写给你,你主要是要试一试各种原料的比例,找出一个最好的配比来。”苏昊说道。

“改之兄放心,小弟定不会有辱使命。”罗余庆面有喜色地答道,看来他是真喜欢这项工作,和马玉喜欢造水坝一样,连科举这样的大事都置之度外了。

了解清楚了爆炸案的前因后果,苏昊又安抚了陈观鱼几句,然后便差士兵把陈观鱼送回清都观去休养。临行前,苏昊还写了个条子交给陈观鱼,让陈观鱼凭此条从苏氏商行提100两银子,作为他试制硝化甘油的酬劳。看到这张条子,陈观鱼那些据说被天雷吓跑的三魂六魄一齐都回来了,脸上绽开了灿烂的花朵。

送走陈观鱼,苏昊与郝彤、邓奎一齐回到百户衙。一进门,郝彤就焦急地问道:“苏师爷,你说的这个黄色炸药,真的能够配出来吗”

苏昊道:“这有何不信的硝化甘油的威力,你不是已经见识过了吗”

“确是威力惊人啊。”郝彤感慨道,“今天早上,我站在那个土坑前面,一直在想,若是这场爆炸落在敌军阵营之中,那还了得”

“现在你该相信火器之利了吧”苏昊问道。半年前,苏昊初识涂文焕时,曾在涂家的夜宴上与郝彤有过一场关于火器的争论,那时候郝彤对于火器的作用是非常不屑的,现在到了苏昊找回场子的时候了。

“相信了,相信了。”郝彤毫不掩饰地说道,“苏百户见识过人,属下早已对苏百户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邓奎在一旁酸溜溜地说道:“看了这什么甘油的爆炸,我觉得咱们当兵的再习武已无必要。你武功再好,人家一个文弱书生扔一个啥甘油过来,还不把你炸成了渣。”

苏昊笑道:“老邓此言差矣,火器和武功,各有长短,岂可偏废一样以我们目前的能力,即便是研制出了黄色炸药,也不可能大规模生产,两军阵前,主要还得靠士兵去冲杀。”

“嗯,我观那陈道长配炸药,确是麻烦,若是要造出成千上万颗手雷,怕是极难。”郝彤说道。

苏昊道:“有关生产工艺方面的问题,是下一步要考虑的事情。我知道一种缸塔法生产绿矾油的工艺,回头我与郝伯父探讨一下,看看他能不能把这套设备制出来。若是能够制出来,那么绿矾油的产量就能够大幅度地增加。”

郝彤道:“说起我伯父,我倒想起来了。伯父前日来兵营找过你,说是你托他造的燧发枪已经有眉目了。我想去看,他死活不肯,说未经得你的许可,他是不能让别人看的。”

“哈哈,郝伯父连自己的亲侄子都瞒着,实在是够意思。”苏昊笑道,“我得先去县衙走一趟,向韩知县说明一下这边的事情,随后再到郝伯父那里去。你放心,若是燧发枪试制成功了,我肯定会让郝伯父多造几支,让你带回去向邓副总兵交差的。”

“若是这燧发枪和黄色炸药都能够制成,我军再对那些缅甸蛮兵开战,可就是太痛快了。”邓奎咧开嘴,呵呵笑着说道。

第140章荐举之道

兵营里闹出了这样大的动静,苏昊自然要去向韩文做一个交代。此前他让萧安回去禀报说是天雷,这只是用来糊弄外人的,他也知道韩文是不会相信的。

安顿好了兵营里的各项事务,苏昊只身一人返回县城,连家也没顾得上回,就先去了县衙,向韩文复命。

“改之回来了,这一路辛苦了吧”韩文见着苏昊之后,没有急着问兵营里的事情,而是先与他寒暄起来。

“回县尊,这一路还算顺利,学生幸不辱使命,已经找到了金矿。李公公答应近日就把源里金矿的工匠都撤出来,调往铜鼓石金矿。”苏昊答道。

在找到铜鼓石金矿之后,苏昊已经遣人回丰城送过信了,所以韩文对此事已经知晓,只是不知苏昊去南昌面见李龙的情况。他问道:“改之,你在南昌见着李公公了”

“见着了。”苏昊道。

“李公公有何吩咐否”韩文问道。

苏昊道:“李公公听说找到了大金矿,非常高兴,赏了学生10两银子。此外,他还想让学生去帮他做事。”

“哦”韩文轻轻应了一声,问道:“他想让你帮他做些什么呢”

苏昊道:“李公公说,他也是穷人家出身,身为矿监,不忍用苛捐杂税逼得百姓倾家荡产。他想让学生替他找几个好矿,这样既能够帮内廷增加进项,又不用骚扰百姓。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韩文呵呵笑道:“李公公这个理由,倒也冠冕堂皇。不过。从他到江西之后的作为来看,他所标榜的倒也不虚,太监之中能够像李公公这样体恤民情的,并不多见。改之,你又是如何答复他的呢”

苏昊道:“李公公发了话,学生自然不敢不允。不过,他也说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要等他采出了金子。得到皇上的首肯,这才会有更大的权势调学生去给他当差。”

“嗯,若是真能如李公公所说的这样,倒也不失为一条升迁的路子。”韩文意味深长地说道。

苏昊道:“学生不敢奢望什么升迁,学生只是想替朝廷和百姓做点事情而已。”

“这二者并无冲突。”韩文道,“身居高位,方有更多的机会上报朝廷、下安黎民。改之若真能得到李公公的青睐。受其荐举,可省却十年寒窗之苦啊。”

“学生惭愧。”苏昊答道。韩文把话说得这么直白,他再掩饰反而是造作了。书院里的生员们每日苦读,也是为了一朝高榜得中,能够平步青云。他若是能够真的能够走通李龙这条路,也不失为一条捷径。依附太监上位。在许多读书人嘴里是颇为不屑的事情,但真有机会的时候,又有几个会拒绝的

明代的文官入仕途径,有科举、学校、荐举、荫叙等。所谓荐举,就是地方官觉得某个人有才能。直接将其推荐到朝廷去,经专门的考核之后。授予官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