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明地师 > 分节阅读 51

分节阅读 5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酸性,是其中的一项。除此之外,农民们还要在田里施放鸡毛、牛骨等烧成的灰,当时的人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土壤中磷的含量,只知道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

祝熙显然也是懂得这一套方法的,他说道:“苏师爷说的这个意思,其实老东家在的时候也想到过。只是这改造红土地,需用大量生石灰和牛骨,这二者都价高难得。慢说是改造50顷,就算是改造10顷,也需费石灰10万斤,牛骨2万斤,而且这还只是一年之费。不知苏师爷有何高招,可获得如此多的石灰与牛骨”

苏昊道:“祝先生,这就是晚生想和贵府商量的事情了。晚生在山中采煤,有了煤,要烧制石灰有何难哉我保证每年给你供应50万斤生石灰,价钱嘛,就按每100斤8分银子算,你看如何”

前面已经说过,南方由于缺少煤炭,所以石灰的价格畸高,丰城市面上生石灰的价格是2钱银子100斤,而且供应量还十分有限。苏昊提出以8分银子100斤的价格向赵家提供生石灰,而且能够达到一年50万斤的供应量,这可让祝熙喜出望外了。

“苏师爷此话当真”祝熙追问道。

苏昊道:“这个咱们可以签合同嘛,价格和供应量都可以写到合同上去,如果完不成,我依合同赔你钱就是了。”

“岂敢,岂敢。”祝熙客气道,“那么,牛骨呢这可不是随便就能够找到的。”

苏昊道:“我找不到那么多的牛骨,不过,我可以向你提供另外一种东西,肥田的效果不会比牛骨差,而价钱远低于牛骨,每100斤,就算3钱好了。”

“果有此物”祝熙诧异地问道,“老朽怎么从未闻听”

苏昊呵呵一笑,心说你如果听说过就怪了。农家在田里用牛骨灰拌草木灰来裹稻根,取的是牛骨灰中的磷质。后世的人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直接使用磷矿粉来作为磷肥的来源了。苏昊在广丰乡打井的时候,曾经偶然在山中发现了一处小小的磷矿,储量小,品位也低,根本达不到后世工业生产所需的要求,但放到当下,采一些出来磨成磷矿粉,卖给农家当磷肥用,还是颇为有利可图的。

“祝先生,此物名叫磷肥,是晚生用山中矿物秘制而成,肥田效果比牛骨更好,而且肥效可持续数年。晚生估算过,一亩红壤施用磷肥50斤,即可达到改土的效果。要改造贵府的50顷红壤地,有25万斤即可,而这25万斤磷肥,晚生是可以提供的。”苏昊说道。

“好”祝熙拍掌道,“若苏师爷果真能每年向敝府提供石灰50万斤,磷肥25万斤,那这租山场采煤之事,敝府可分文不收。”

“一言为定”苏昊笑着问道。

“一言为定”祝熙斩钉截铁地说道。

第081章一代宗师

081一代宗师

来赵府之前,苏昊就想好了和赵家交易的条件,那就是替赵家改造山脚下的那一大片红壤荒地。后世改造红壤地的方法是很规范的,不外乎是施用生石灰中和酸性、施用磷肥提高土壤的含磷量,然后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这样持续几年,红壤基本上就能被改造成中产田了。

苏昊能够找到小型的磷矿,所以磷肥的来源不用发愁。有了煤炭之后,只要到山上开采随处可见的石灰岩,就能够烧制生石灰,每百斤的成本不会超过4分银子,按8分银子的价格卖给赵家,就有对半的利润,何乐而不为

苏昊支持赵家改造红壤地,除了是想免掉租用山场的费用之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拿赵家当广告,吸引更多的农民来购买苏氏商行出产的石灰和磷矿粉。江南地区的红壤荒地甚多,如果能够产生示范效应,苏氏商行光这一项业务就足够挣得手抽筋了。

除去个人牟利的动机,改造红壤荒地也是一项利民工程。丰城县总体的情况是人多地少,增加耕地的有效供给,能够增加全县的粮食产量。只要粮食有了富裕,发展其他的产业就有基础了。

从祝熙的角度来说,苏昊画给他的大饼实在是充满了诱-惑。正如苏昊所说的,千两的白银,也终有用完之日,而拥有土地则是可以年复一年获得收益的。如果真的能够把名下的50顷荒地改造成中产田,再租给农民去耕作,一亩田按半石米的租金来算,一年也是2500石的收益,相当于1000多两银子,这比从苏昊手里收山场的租金可实在多了。

赵洛是个纨绔,也不懂得这些经营之道。他见祝熙和苏昊都是满脸喜色的样子,知道这个选择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也不禁高兴起来,连忙吩咐下人去准备酒宴,预祝双方合作成功。

酒席上觥筹交错,宾主交谈甚欢。赵洛喝得高兴之处,便向苏昊等人吹嘘自己云游四方的经历,一会说自己曾在某某书院舌战群儒,一会说自己与某某大儒交契甚厚。苏昊对于明代的社会风俗了解得不多,听赵洛这一番胡吹海侃,倒真是长了不少见识。

“对了,你们可曾听说过那温陵居士李宏甫乎”赵洛端着酒杯,对苏昊和马玉问道。

“晚生不曾听说过。”苏昊说道。赵洛说的那些名流雅士,他大多都没有听说过,当年的名流都是文化人,苏昊作为一个搞地质的,和他们能有什么交集呢

马玉却是点点头道:“枫岭先生说的,是黄安的李贽李宏甫吧”

赵洛得意道:“没错,就是他。不过,宏甫先生在万历十二年的时候,就已经离开黄安,到麻城去了。我去拜见他时,他居于麻城龙潭湖上的芝佛院,潜心著书,偶尔开坛讲学,从者如云。我有幸听过两次,实在是胜读十年之书啊。”

马玉眼睛里露出崇拜的神色,道:“枫岭先生竟听过宏甫先生讲学,实在是令晚生艳羡之至。晚生曾听书院从前的顾教谕说起过宏甫先生其人,顾教谕对他也是顶礼膜拜,称他为当世第一大儒。”

“当得起,当得起,宏甫先生绝对当得起当世的第一大儒。”赵洛连声说道。

苏昊听他们两说得热闹,忍不住捅捅马玉,问道:“独文兄,你们说的这个什么居士,是何许人也真有这么神吗”

“那是自然。”马玉说道,“他曾师事王东崖先生,东崖先生故去之后,宏甫先生便是心学的一代宗师了。”

“呃这个东崖先生,又是何许人也小弟愚钝,对于这些当世大儒,竟一无所知。”苏昊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马玉知道苏昊不过是个乡下读书人出身,能够考上秀才,也不过是靠着一些死记硬背,学术功底并不深厚,见识更是粗浅,比不了马玉这种在城里读书的秀才。见苏昊不耻下问的样子,马玉便向苏昊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这中间的人物关系:所谓东崖先生,本名叫王襞,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的儿子,王艮则是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是江苏泰州人,他在向王阳明学习了心学理论之后,回家乡开创了泰州学派,门下精英辈出,包括了王栋、徐樾、赵贞吉、何心隐等等,其中最出名的有两个,一个是大思想家李贽,另一个是大政治家、曾在嘉靖年间任内阁首辅的徐阶

李贽是福建泉州人,生于嘉靖六年,26岁中举人,后先后担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当了三年知府之后,他厌倦了这种生活,开始消极怠工,结果遭到弹劾,被勒令致仕了。

解官之后,李贽没有回原籍,而是到了湖北黄安一个名叫耿定理的老朋友那里住下来,著书讲学。万历十二年,耿定理去世,李贽便移居麻城,一直到现在。

李贽其人最大的特点,在于个性张扬。据他写的自传上称,他在任何一个衙门任职的时候,都和上司、同僚们斗得不亦乐乎。在弃官之后,他专注于著书立说,传播自己的思想。他自称是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他反对各种虚伪的仁义道德,说那些道学家“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