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鉴宝天书 > 分节阅读 89

分节阅读 8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头。田黄这几年价格起码涨了上百倍,不愧”帝石“之称啊。”

田黄石,因产于福城寿山xiang“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为寿山石中最优良的品种之一。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狭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中之发黄色者。在物理性质、工艺美术特征等方面,田黄石与寿山石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因其珍稀和昂贵,早已成为独立的印章石品种。

田黄原石和翡翠毛料不同,几乎没有大块的,吴迪看到陆钢这里的原石后才知道自己那块重达1500克的田黄石冻到底有多珍贵,这库房里上千块原石,里边有没有田黄先不说,只看个头就找不出几块那么大的

相比翡翠毛料,田黄原石的渗油现象很明显,所以表面看着光洁油腻度比水石毛料还要好,而这正是判断田黄石品质的重要依据,所以有些人通过各种办法增加表面的油性作假。还有一些石商会选择一些有萝卜纹、红筋的高山石来进行染色,他们先将高山石在杏仁水中浸泡,然后用黄连或者藤黄水煮,煮好后再用酸性材料对其表面进行腐蚀,形成白色透明或不透明的样貌,呈现出石皮的效果。至于昌化田黄石完全就是利益的产物,和田黄的成分都不一样。

吴迪看到一块石头,灰色石皮,略显粗糙,石皮中的原石细腻凝润,黄色温和,整块石头隐约可见一条条细密的萝卜纹,这些都是田黄石的典型特征。然而再仔细一看,觉得黄色偏艳而略显轻浮,萝卜纹线条毛边似乎也多了点,吴迪笑着摇了摇头,不知道这是陆钢的手笔还是他被人骗了。

吴迪连看了几十块石头,才看中了一块,比婴儿拳头略小些,通体被近蛋清色的淡黄色石皮包裹,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仔细查看,有绿豆大小的地方露出了里边的石质,显得温润可爱,微微透明。整块石头渗油现象明显,似乎散发着一种与翡翠迥异的迷人光彩。

吴迪用手指搓了搓,拿出手电,抵近了照射上去,隐隐可见一条条细密的纹理,犹如刨开的白萝卜纤维,整块石头浑然一体,未见红筋。

吴迪点了点头,看了一眼价格,一百五十万,几乎达到了一万元一克,他记住了石头的编号,接着往下看。

爱赌石的人眼里,时间是没有概念的,经常发生看完一块石头,却站不起来的事情,就是因为看得太专注,蹲的时间太长,腿部血液不畅的缘故。

吴迪又看中了两块石头,将三块石头的价格一加,不由的苦笑摇头,田黄真正价值的开发在于雕刻,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雕刻师,再好的石头都可能废了这石头握在手上,并不能马上变现,不像翡翠毛料,生手都敢解石,只要切出了绿,种水又不错,立马可以换成现钱。他现在的情况,并不适合赌田黄,几块石头就会将他那可怜的六百多万榨个精干

衡量了一番,折回去拿起第一块看中的石头,发动天书的异能,透视了进去。

左手一接触石头,一股温润的清凉气息沿手臂而上,吴迪瞬间就得到了信息,

“上坂白田冻石”

、第一百三十四章 狐朋狗友

寿山当地人将产田黄的田地沿寿山溪分为上、中、下三个地段,俗称以“坂”,田黄石的“上坂”、“中坂”、“下坂”,是当地人的习惯称谓。文人们根据“地名从当地”的习惯原则,著之于书,公之于世,遂成为田黄产地的正式称谓。

坑头溪与大段溪交汇的大段以上的水田,称为“上坂”,“上坂”石以色泽略浅者为多。“上坂田质偏嫩,细腻而晶透”,“色淡而质灵,酷似坑头水晶冻”,都是专家对“上坂”石的评价。

吴迪估算了一下价格,这块石头如果交给蒋嘉朗稍加雕琢,价值怎么着也在六百万以上,以这个价格买了,也算是大涨。当下不再犹豫,问道:

“陆大哥,这块石头怎么卖”

陆钢看了一眼编号,拿出一个薄薄的账本,翻了两下,笑道:

“小五要买,我给你打对折,七十五万。”

吴迪笑道:

“你确定你不亏”

“哈哈哈哈,不亏,不亏,这块石头是01年入的库,进价才一万元,我按照现在的市场估价卖给你,怎么会亏”

吴迪笑着摇摇头,暂且不管他加了多少,这种做生意的态度就让他欣赏。而且这个价格以现在的市场来看,他还是占了很大的便宜。

那边郑毓明也选了一块,笑道:

“老陆,我这一块不要你五折,八折给我,我就满意了。”

“挤兑我是吧我可真按八折给你算了”

陆钢看了编号,翻了翻账本,叫道:

“我靠老郑你什么眼光啊这块石头是94年入的库,可是真正地好东西奶奶的,哪个家伙调整的价格,居然才七十万,回头老子就把他开了”

郑毓明笑道: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这个便宜我占定了”

吴迪拿过石头看了一眼,是一块鸡油黄,田黄石中的上品,现在的市场价至少一百五十万往上,老郑这个便宜占得也不小。

几个人走出仓库,才发现天色竟已擦黑,看来在昏暗的仓库看石,真的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陆钢办好手续,笑骂道:

“小五,今天去吃老郑,奶奶的,老子要化悲愤为食量,把下午吃的亏给吃回来”

“哈哈哈哈,陆哥你这话有问题,把吃的亏再吃回来,岂不是再吃一次亏”

吴永泉话不多,不过也是个幽默的人。郑毓明更嚣张,挑着下巴,一脸鄙视的表情,

“有种你也到我仓库里挑一块,我不像你那么小气,成交了还唧唧歪歪的,到时候无论你看中哪块,一律五折,敢不敢赌一把”

晚饭吃的很丰盛,据说粤省十大名菜上了七道,烧鹅和白切鸡吴迪都吃过,不过明显这里的口味更上一层楼。冬瓜盅也很有特色,郑毓明介绍起来滔滔不绝,比服务员还专业。

“冬瓜盅始于清朝。当时,皇室每到夏令季节,都要吃些既有营养又能清凉解渴的菜肴。清宫御厨便将大西瓜切去上盖一片,挖去瓜瓤,用鸡汤、鸡丁、干贝、鸭肫、精肉丁、火腿丁、冬菇丁等原料,蒸制成“西瓜盅”,汤清味鲜,清宫皇帝和大臣都十分喜好。后来随着清宫官吏夏令出访,随身厨师也做此菜,因而流传各地。羊城人首先用冬瓜加鸡汤鸡肉和山珍食物外加珧柱、虾仁作为“八宝”,并用夜来香花插在冬瓜上,吃时阵阵香味扑鼻。“夜香冬瓜盅”很快扬名各地。”

陆钢笑道:

“老郑朋友遍天下,这接待工作做得多了,比饭店领班还了解这些菜”

老郑给吴迪夹了一筷子咕噜肉,笑道:

“来,老弟尝尝这菜,在北方可不常见,就是在羊城,也不是每家馆子里都可以吃到的了。”

吴迪嚼了一阵,叹道:

“清爽酸甜,外酥里嫩好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