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七勇者 > 分节阅读 83

分节阅读 8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梁昭明太子萧统分章

梁,梁朝。昭明太子为了他母亲读经方便,把经文分成章节,成了现在看到的样子:「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起请分第二」等等。原本金刚经没有这些。昭明太子为了母亲容易诵金刚经,将经文分成三十二分,结果没得到好报,落入地狱,受苦无量。因为经典是动不得的,不能增加一字也不能减少一字;他却自作主张将经文分章,当然落入地狱,痛苦万分,无缘无故做了赔本的生意。现在的就把经典胡乱篡改,宣扬吃素、布施固然很了不起,但是篡改经典将来会很麻烦。梁朝的昭明太子本为孝顺母亲,结果却落入了地狱。所以诵金刚经时,「某某分」是不诵出来的。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六祖大鉴禅师注

龙溪孙云鸿复生侯官杨、浚雪沧重梓

龙溪,一个地名。复,再一次。梓,印刷。

金刚者,坚利之物,能破万物也。般若者,梵语也,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烦恼,转为妙用。波罗密者,梵语也,唐言到彼岸。不著诸相,谓之彼岸。若著诸相,谓之此岸。又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经者,径也,见性之径路也。

坚利,十分锐利。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我所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六祖的注解跟其它的注解不同,他的注解均从本性流出,都是在以本性的见地做注解,这个注解非常好,很适合我们,对于想研究明心见性的人将有所帮助。

李文会曰「如是我闻者,如来临涅盘日,阿难问曰:佛灭度后,一切经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闻。」

表示是阿难亲耳中听到的,真正来自佛的言说,并非道听途闻,这样才能令众生不疑。

「次显处所。」

显明讲经的处所。

「如者,众生之性,万别千差,动静不一。无可比类,无可等伦。是者,即是众生性之别名。离性之外,更无别法。」

「是」为各种众生性的别名。

「又云:法非有无,谓之如。」

法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

「皆是佛法,谓之是。」

有也是法,无也是法,非有也是法,非无也是法,非有无也是法;所以法非有无,皆是佛法。此为「是」。

川禅师云「我者,为性自在,强名之也。」

我们本性自在,才是真正的我。「强名」是勉强安立一个名字,说有一个「我」。

「闻者,听闻也。」「一时者,谓说理契机,感应道交之时也。」

意思是因缘具足,这时候应该宣讲金刚经了。

「佛者,梵语,唐言觉也。」

佛,buddhaya。唐,就是当时中国所处的唐朝。

「内觉无诸妄念,外觉不染六尘。」

觉悟到内心没有一切妄想,一切妄想唯心所造。对于外在觉悟到不要染着六尘。

「又云:佛者,是教主也。」

佛就是教主。

「非相而相,应身佛也。」

非相,是说法身无相;而相,是说感化示现。一切法本来无相,为了度众生示现应身佛。

「相而非相,报身佛也。」

虽然有一切相,但不是真正的相,这是报身佛。

「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不能说有相,也不能说无相,这是法身佛。因为非相,所以不能说有相,「非」指不能说;因为非非相,也不能说非相。

「在者,所在多处。舍卫国者,说经之处也。祗树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树。树,谓法林也。给孤独园者,给孤长者所施之园。共建立精舍也。」

祗树给孤独园,涉及到两个人:祗树指祗陀太子布施树林,给孤独园指给孤独长者布施花园,两人共同建立精舍。

「比丘者,去恶取善,名小比丘;善恶俱遣,名大比丘也。」

这个解释太棒了看了大德的注解,你会感叹真是圣人去恶取善,意同嫉恶如仇:力图去除恶,却不知道恶的当下就是解脱的本性,还认为有恶可除、有善可取,这样的人称为小比丘。为什么叫小比丘呢发心小,悟的道理太小。去恶取善,仍存对立,是二分法。善恶俱遣,对善也不执着,对恶人也不会诽谤、攻击、伤害,这样的人称为大比丘。简言之,悟到实相的叫做大比丘;悟到小乘法,去恶取善的叫做小比丘。告诉诸位:嫉恶如仇,只能当世间君子,不能做入位圣人。因为,恶虽然不能为,但是嫉恶如仇,仍有取舍啊对于恶的,我们应当同情、怜悯,慢慢感化;实在感化不了,我们随缘。面对善的,能够解脱;面对恶的,也能解脱。「善恶」唯心所造,若是悟到实相法,便没有善也没有恶,所以名大比丘。

「若人悟达此理,即证阿罗汉位,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也。」

六贼,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分别心。小乘四果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