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簪花红袍传 > 分节阅读 86

分节阅读 86(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齐郡此时已经沦为战场,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背井离乡,田地大片荒芜。社会秩序混乱,担心遭到饥民哄抢,粮商又不敢将粮食运去,导致粮价一路攀升,已经高于往年四、五倍。蜀郡情况有所不同,左玄龄造反,尽管眼下朝廷并未派兵征讨,但郡内气氛十分紧张。稍有积蓄的人家,开始纷纷囤积粮食,以备战时之需。加之左玄龄将租赋定得太高,仍在继续种地的农民所剩无几,造成粮源严重短缺。短短一个月,粮价已经翻了数倍。眼下齐、蜀两地的粮价之高,就连豪富之家也是承受不起,更何况普通百姓了。乡村中的贫苦农民,有的竟然已经数月无米下锅,以草根树皮为生,处境惨不堪言。

道教的九千二百万石粮食运到两地后,以往年的粮价对外销售,就似及时雨,大大缓解了两郡的粮荒。百姓纷纷抢购,准备囤积粮食大发不义之财的奸商,无奈只得降价抛售。几天后,市面上粮源充足,售价再次降低,穷苦百姓大得实惠。

半个月后,九千多万石粮食全部销售一空。所获银两,并不能抵消替百姓垫付租赋的支出,但以道教的经济实力,差额部分已能承受。此举使两郡百姓无一人饿死,活人无数,保全了无数家庭,可谓功德无量。获得百姓的衷心拥戴和交口称赞,却是花多少银两也无法买到的。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远远大于经济上的损失,小云的改革新政,初战告捷

因道教替百姓承担了大部分租赋,道教宫观所在地的百姓,手中渐有积蓄。于秋收过后,开始忙着娶媳嫁女,庆祝丰收,各种喜庆活动持续不断,一派热闹繁忙景象。此时道教弟子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百姓的热情招待和欢迎。这份发自肺腑的尊敬,既非金钱所能买到,也非权势所能求得,所以尤显珍贵。人人都为自己是道教弟子感到自豪不已,上至堂主,下至普通教徒,心里都对小云充满了感激。

有道教宫观所在的地域,百姓生活有了保障,社会治安也随之大有改善。如偷摸拐骗这类小案件基本绝迹,杀人放火等恶性案件更是一件也没有,一片安定祥和的升平景象。反观没有道教宫观的地方,民生困苦,掠夺杀戮时有发生,社会动荡不安。前者有如天堂,后者如同地狱,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各地郡守、督抚对道教创造的奇迹,颇感匪夷所思,纷纷具表上奏朝廷。秋收后的一个月中,此类奏章就似雪片,以每天十几道的速度传至京师。朝堂震动,夏历九月十五日卯初时分,“正统”皇帝轩辕翊国于“皇极殿”大会群臣,商讨如何应对此事。道教推行的几项善举,有越俎代庖之嫌。代天养民,恤孤悯寡,怜贫惜弱,更为当政者所忌。如果任之继续发展,道教声威终有一日将要凌驾于朝廷之上,令轩辕翊国感到寝食难安。但如果责令道教罢行几项善举,所有获益百姓不免心生怨恨。一旦激起民变,眼下已是烽烟并起,恐怕轩辕翊国的皇帝宝座也将难以坐稳。

第三十八回 名动天下6

更新时间200774 0:03:00字数:2284

满朝文武,一殿宗亲,经过长达三个时辰之久的激烈辩论,终于达成共识。决定对此事听之任之,朝廷既不褒奖支持,也不惩罚阻扰,任凭道教继续推行几项善举。同时下旨劝诫各地郡守、督抚调低租赋,让普通百姓以为道教此举是出自官府授意,以便将声名美誉收归朝廷。此举实为釜底抽薪,亡羊补牢的无奈之策。轩辕翊国权衡再三,迫于面临的严峻形势,虽是点头表示赞同,其实心里并不情愿。他为人偏狭狠毒,是日散朝后,心中对小云已是猜忌极深。

秋收之后,道教宫观基本恢复了往日宁静,唯独“真武观”依旧十分热闹。但此番受累的不再是荣城、荣浩二人,换成了“接引堂”堂主清虚。他每天至少也要接待数十名,怀有不同目的的来访者,自然是分外忙碌。来访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江湖人,一类是商人。

江湖人的来访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背负血海深仇,却又无力洗雪,前来太和山,无非是希望道教能为他们主持公道;有的是一些小门派的掌门人,面临被其他门派吞并的危险,前来“真武观”寻求庇护;另有几十人则是代表部分中等门派,前来道教洽谈结盟事宜。几十个中等门派的掌门人,私下以为道教声威日隆,日后难免称霸江湖。为自身所属门派不致被吞并,也是为了能在未来的江湖格局中分得一杯羹,便纷纷派出代表,准备和道教结成攻守同盟。

相比江湖人,商人们就显得单纯了许多,他们前来太和山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作为商人,如想获取更大利益,敏锐的商业嗅觉和超前的感知力,缺一不可。此时道教弟子的总人数,已比数月前翻了两番。商人们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如能把握住,将会获得十分可观的经济收益。于是上门推销商品的商人,就似过江之鲫,纷至沓来,令清虚应接不暇。他们推销的商品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大至土石砖瓦、木材油漆等建筑材料;人多了,自然要扩建房舍。小至衣服被褥等日常用品,甚至连女弟子所用的花粉胭脂等女性用品,竟也一一齐备。另有几个商人,更具远见。察觉道教出产的女工绣品,各类丹药,和刀剑兵刃等物品,极具市场升值潜力,便想取得这些物品的经销代理权。

商人为获取最大利益,往往不择手段,不免罔顾道德。如果道教和商人合作,大违出家人的慈悲为怀和清静无为,难免损及声名。不必经由小云同意,清虚就将商人的请求一一婉言回绝。对于江湖人的请求,他不敢自专,按来访目的不同,将江湖人分成数组。每组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然后提请小云亲自予以接见。

小云的悠闲生活,至此告一段落,每天至少也要抽出二、三个时辰,专门接待来访者。道教不是官府衙门,无权干涉他人私仇。再者,小云一向反对“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以及“有仇必报”,认为此举除了会使双方的冤仇越结越深,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将仇恨延续到了他们所属的门派和弟子后代的头上。

所以对于希望道教为他们报仇的请求,小云全部回绝,但同时提出两条建议,供此类人选择。一是,道教可以派出荣鑫作为中间人,促使双方弥合分歧,化解冤仇;二是,如果他们能够放弃私仇,道教可以予以收容,或提供保护,绝不会让他们死于仇家之手。对于这两条建议,大多数人选择了前者,另有十几人决定放弃仇恨,随即投入了道门。但也有少数几人,仍执意报仇,小云无可奈何,只得任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