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三国大航海 > 分节阅读 141

分节阅读 14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是北海刘成国先生。”张休一面引着孙绍和虞翻进府,一面笑道:“他来了十几天了,每天都要和父亲辩论一个时辰,亏得你这府里的庖厨手艺不错,懂得配制各种煲汤,父亲才没上火。”

张昭现在所在的南海太守府是原来孙绍在南海的时候住的,里面的厨子还是孙绍调教出来的,煲得一手的好汤,那时候是为关凤养胎准备的,没想到现在便宜了张昭。张昭天天喝这些汤,精神头十足,和刘熙吵了大半个月,依然神彩奕奕。

“哈哈哈那是叔嗣孝顺,把老师照顾得好,厨子手艺好,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张休含笑不语,引着孙绍进了正堂。满脸红光的张昭高坐在榻上,稳当当的看着孙绍,而旁边一个处士打扮的老者却恭敬的站在门口处,双手举动额头,大声说道:“北海刘熙,拜见将军大人。”

“原来是成国先生啊,我说这南海虽大,又有什么人能和我的老师较量学问呢,猜来猜去,也只有先生能挡其锋了。”孙绍连忙扶起刘熙,着意夸了几句,这才赶到张昭面前,恭敬的拜倒在地。

“弟子孙绍,拜见老师,问老师身体安康。”

“我很好。”张昭满意的抚着胡子,得意的瞟了一眼刘熙,心道你得意个屁啊,看见没,眼下风头正劲的后将军孙绍都是我的学生,你号称门下弟子过千,又有哪一个有我这个学生的威风“南海的战事如何”

“承至尊圣明,仲翔先生筹谋,诸将用命,一路尚算顺利。”孙绍起身,将虞翻引到张昭面前。张昭微扬着头,打量了一下虞翻,笑了:“虞仲翔,我这不成器的弟子如何,尚堪扶助否”

虞翻拱拱手,不动声色的说道:“后将军天生良材,青出于蓝,虞翻不过是机遇巧合,得附骥尾,焉敢称有功。”

他这话看起来是夸孙绍,其实却是说张昭。你有什么好得意的,孙绍有今天,是他自己有能耐,善于用人用兵,跟你的左氏春秋无关。就是你自己,也不过是沾了孙绍的光,这才能做个现成的南海太守,不值得在这里显摆。

张昭听出了这其中的意思,脸一沉,刚要反唇相讥,一想虞翻闻名江东的脾气,又觉得没什么胜算,当下转怒为笑:“哈哈哈虞仲翔还是那么狂直。成国兄,这位便是精通易学,曾经让你的郡将孔文举都赞叹的虞仲翔。”

虞翻曾经和孔融有过书信来往,并将自己写的易注送给孔融看,孔融看了之后,十分赞赏,回信说,“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这是把虞翻和古代贤者吴延陵季子相提并论,是非常高的评价,特别又是从以学问精深著名的大儒孔融的嘴里说出来的,就更显得难得,这也是虞翻一直引以自豪的事情。

刘熙对虞翻之名也早有耳闻,只是他对孙绍的情况不熟悉,没想到孙绍后面跟的这个瘦高老头就是虞翻,一见和他辩了十几天也没服气的张昭这么客气,他不敢怠慢,连忙上前行礼。

虞翻连忙还礼,互相客套了几句,坐下来论学。这三人都是当世的大学者,孙绍虽然对左氏春秋也下过苦功,可是在这三人面前,他还是只有听的资格。听了一会,这才知道张昭为什么和刘熙吵架。

起因很简单,闲谈的时候,张昭很得意的说起自己的学生,说他正在出征日南,刘熙便说起扶南国,他说扶南国有一些人说的语言和上古的语言有些近似,这些人可能是在很久以前从中原搬迁过来的。张昭便感了兴趣,详细了问了一点,结果一讨论,两人有了分歧,张昭从儒家正统的观念出发,不肯承认刘熙说扶南的那些蛮子可能是中原最先的主人,但是他虽然引经据典,却挡不住刘熙最精擅的训诂学考证,结果两人就吵起来了。

“扶南国是中原来的”孙绍感兴趣了。

“从语言上来分析,这个可能性很大。”刘熙见孙绍态度很谦和,一点也没有少年贵重的那种傲气,对孙绍的印象非常好,他命人取来一卷简册,很小心的递到孙绍面前:“这是我学问之余做的一些考证,将军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斧正一二。”

孙绍连忙行了一礼,然后很小心的接了过来,展开一看,上面的字写得很漂亮,工工整整的,一丝不苟。但是文章却不好懂,前面的序言他还能看懂,后面的考证内容他只看了几行便晕了。

“先生这样的文章给别人看过吗”孙绍不好意思再往下看,放下竹简,平静的问道。

“没有,这些学问不是一般人能看得懂的。”刘熙有些得意的说道:“我准备以后传给自己的入室弟子,不打算给别人看。”

孙绍摇了摇头,做学问的都有这坏毛病,有了学术成果却不发表,以至于好多研究心得最后流失了,后人再花功夫去做重复工作。不光是刘熙有这个毛病,虞翻、张昭都有这样的习惯,虞翻的易注就轻易不示人,张昭写的左氏春秋注也是藏在家里,他为了讨好老丈人关羽,费了好大的心思才得到张昭的许可抄了一份,这还是张昭看在他帮张承谋到了职位的面子上。他看着刘熙,正色说道:“先生,孙绍不才,不敢对先生的大作置喙,可是我觉得,这种将学问藏之名山的作法,并不妥当。”

第一卷 江左风流 第二卷 扬帆起航 第六十八章 印刷术

第二卷 扬帆起航 第六十八章 印刷术

三个大学者都把目光转向了孙绍。孙绍泰然自若,只反问了一句:“夫子为了宣扬自己的治国理念,奔走列国十四年,出仕不成,归而著书,留诸后世,如果当初他整理六经之后也藏之名山,除了几个弟子概不外传,又岂有今日儒宗之盛夫子有教无类,开私人讲学之风,又何曾分什么入室也不入室”

张昭等人沉默不语,道理他们都懂,可是要把自己辛苦领悟的学问轻易的传人,对他们来说有些舍不得。说实在的,孙绍对他们这些所谓的儒家学问并不太感兴趣,说来说去的,还不是那一套陈辞烂调,一个字能解释十几万字出来,和后世那些吃饱了撑的所谓学者如出一辙,这又是古今一例的典型。但是他对刘熙这篇并不算太长的考论文章却十分感兴趣,如果真能言之成理,那他以后出兵征伐扶南可就师出有名了。

“刘公,这篇大作,能不能借我抄一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