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幻之盛唐 > 分节阅读 859

分节阅读 85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与别人家紧抓财权的大妇不同,我们家一大一小两位大妇都对这些数字不敏感,因此内帐方面实际由初晴负责,宁凝在家的时候定期审验,大多数情况下,其他人只要负责花钱就好了,有的时候甚至要鼓励她们多花钱。

比如,挂在阿蛮名下的府兵军庄中小蒙塾推广项目,张云容的开元乐典汇编工程;雨棠儿带领的少儿唱诗班;林素昔监督下的大规模藏书收集项目和梁氏言从梁氏诗选等丛书出版计划;江采薇监管的药堂连锁“一品堂”项目和唐本草补注;尉迟瑶负责的西域藩商联合和相应的消息网等。

就连那位平素深入简出,对我最是不假辞色,只有在床底上才会用身体表现出真实一面,小苹果的姐姐刘女尚,也有她负责的事情,主持一个上流女眷联谊组织朝云社,还办有自娱自乐性质的社抄,刊载一些饮食、养生、美容、服饰、育儿、保健方面的感悟,作为女性圈子里的某种风向标。

减少女人们争宠和矛盾的办法,除了必要的权威和安抚手段之外,就是尽可能发展她们的兴趣,用专注的事情来分散她们在床底之外的日常心思,没有那个闲余去勾心斗角。现在又有了孩子,养育和教养方面的分工,就更不得闲了。

我们家这个月的开销大抵是十七万缗,这还是最稀松的月份,如果是诸如元旦除夕之类年节集中的月份,府内各色侍奉司役足足上千口人,开销一下上三四十万缗,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这还不包括那些实物开销,又比如年节给皇帝献点时新物什么,象一座镶金贴玉的万宝珊瑚山,本身就价值七八万缗。因此维持这个家,一年大概要花上两三百万缗。这还是建立在,本家的衣食住行很多东西不用象寻常人家一样去花钱买,而有朝廷专供,或者可以从自家经营的产业或领地中获得的基础上。

所谓穷奢极欲到了一定程度,就变成了家常过日子的返璞归真。

不过相比花出去的钱,赚进来的更多,至少在开支的两三倍之间浮动,而且还在不断的增加,因为只要我随意一个想法和创意,拿出去可能都会变成新的收益项目。

只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没法马上变现的实物收益,还有很大一部分被投入到南方领地的经营,以及我私人名义对那些幕僚、下属、军将、士官的补贴上。

所谓的忠诚这种东西,也需要水磨工夫的稳定利益纽带来维护的。这样背叛的代价,也是格外无法忍受的。

然后是近些天的府上受贴的情况

这些天,梁府也接待了络绎不绝的访客,有的是随行求官,有的是求前程和军功的机会,还有的则是求我一句安心的话,或是一个承诺的。随员的名单一气增加到上千人,各色扈从、卫士、亲事、押衙的规模,也超过了前往回纥会盟的规模。

“昨日莲花生大师亲来府上留话,景愿相从。。”

初晴念道这一段,我微微点头。

随行的宗教团体中,已经确定了他的名字,虽然失去了在吐蕃传法并成为藏传密宗开法祖师的机会,但是所谓历史名人自有历史名人的格局,就算是换了个全新舞台,他也照样能够崭露头角,

借住我的权势和吐蕃覆灭的大势,他现在已经在长安成功站稳脚跟,并混的是风生水起,通过翻译校正大量各族文字的佛典,传播身口意三密之金刚化现法。得御赐紫衣,四品大僧官供奉,身受十数所寺院轮流供养,坐下弟子数百,信众盛名卓誉,被誉为最有可能成为唐传密宗中,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之后的第四大士。

由于他在房中术和内宇宙观修的养生法门上,有独到之处,在天子身边也不断有人说他的好处,毕竟对一个庞大帝国的上流社会来说,饱暖思y欲,繁衍和长寿是永远受到追捧的话题,因此很快就被天子诏对,赐金鱼袋归,并成为正在编修的大藏经乾元藏的监修之一,乃至在大朝日宫廷拜竭的资序中,也仅次与当代的国师不空上人两三个身位而已。

做到这一切,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敬鬼神而远之,有事才拿来用的实用主义,因此但凡是外来宗教,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蜕变和融合的过程。

虽然对佛教发源地已经式微的外来僧侣来说,中土这个人口和版图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国家,才是佛教发展的真正乐土,但是关于信仰和教派的竞争也是极其激烈的。

因此来中国做高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门槛之高,不亚于后世博导考评入院。

首先是语言和口才关,

起码要汉语六级,并通晓基本的历史国情的典故,如果沟通交流关都没法过,又怎么向别人输灌你的理念和主张,忽悠别人捐献供纳奉养你呢,这些只是最基本的要素,就算是普通寺庙的知客僧,也能掌握的。

高僧不可能是狂信徒,因为狂信本身是与理智和思考相勃的,虔诚的信仰和无条件的狂信是两回事,没有一个理智而清醒的头脑,就只能象西方历史上那些被忽悠去做炮灰的所谓虔诚十字军成员一样,大部分不是死在路上,就是替野心家和投机者做了嫁衣。

然后是标新立异,却又有着相对周密逻辑循环的理论体系,让人耳目一新有觉得很有深度,才会吸引足够数量的第一批好奇者来了解自己,发展出潜在的信徒。而为了信徒和政权的支持这些社会资源,佛门各派本身理论更新换代的需求,也是竞争极其激烈的。

光看历史上那些层出不穷的一代代派系祖师什么,就知道这个行业的演变进程。

光是精通佛法还不够,没人会喜欢一个整天满口大道理的和尚,还要求至少能够精通历史典故,精通一门到数门的诸如文学、诗歌,乃至茶道、书法等被社会各阶层认可的有品位的专长。

然后把自己总结的思想和理论,蕴含在这些接人待物的社交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结交各种社会阶层的人物,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威望。这也要求圆润自如的社交手腕。

就像很多寺庙愿意叫厢房借住给那些学子,本身也是一种潜在的投机,利用这些可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的知识分子阶层,进一步扩大自己所在寺院的口碑和影响。

但做到这一步,也就是各个能持家善于经营的寺院住持而已,距离高僧还远着呢。

所谓雅俗共赏,成为高僧的进阶,就是善于在那些看起来平凡庸俗的事物中,发现世间共通的哲理和佛门有关的感悟,

有足够的弟子和稳定的信徒不断为自己宣传和造势,在往来的人群中,也有足够分量的上层社会和官僚体系的成员,为自己鼓吹和赞扬,基本就可以步入高僧的门槛。古代,口碑和名望都是靠有权势和名望的人,口口相传而产生的。

然后要会炒作,而且善于利用无遮大会,变法论经之类的一切公众场合,制造话题炒作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类似教门之争的辩经说法,是最好的捷径之一。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那是因为他们总能带来标新立异的东西。

在缺乏足够丰富多彩娱乐项目的古代,看两个或是更多声名在外的公众人物高僧,用丰富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相互打嘴炮,本身就是一种门槛极低的大众娱乐,就好比后世的百家讲坛、名人访谈节目一般,总是不缺乏喜闻乐见的围观群众,有时候甚至可以通过事先约定好的内容,达到双赢的程度。

因为围观的群众中很大部分都是学识有限,或是干脆就没受过教育的白丁,这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