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幻之盛唐 > 分节阅读 857

分节阅读 857(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附近的很多人宁愿贪这点儿好处,而错开开伙的时间,来占一个位置,事实上,正伙的时间大部分的食客也是与军中相关的人员居多。事实由于生意好,一天到晚都忙不过来,所以红鲤酒肆也就不承接那些外送的买卖了。

所谓的上座,半新不旧的布片隔开,用木片拼出一个可以暖脚的坐席而已。

“店家,且切两斤饼子,一半水煎,一半生炊,多加葱白和芝麻啊。”

“再来一碗呼喇杂碎,要大份的,八两遮老烧,莫拿不足三年分的哄我。”

酒菜没上来前,店家照例会送上一大盘附送的配菜,寥糟萝卜条子,红油菜邦、盐啧豆条、醋芹什么的

酒也是军屯庄里流出来的供应品,不过产地却是在荆南,只有那里的水土和酒料酿出来的浆液喝起来特别的沉厚绵长。

如果要想买醉的话,那可以到隔壁的老黄春去,同样是军庄户人家的背景,那里专供的酒类更加丰富,还有同样丰富配菜小菜,而不象这里是作为下饭的调剂而已。只要肯花上一把大钱,足够你一天从早喝到晚。

现在城中的大半中低档酒楼食肆,几乎都有军中或是军屯庄人家的背景,在经营着,原因无他,食材、人工、场地上都有一定优势,还可以从体系内获得低息的小额借贷扶持,而不用因为一时的困难,沾染上那些抽骨吸髓的高利贷。

同时这种背景也是一种小小的护身符,寻常的破皮无赖不会在这般地方生事,不然被在场烦腻的丘八大爷,当场暴打一顿算是好的了,不知死活被送进苦役营挖沙子敲石子洗心革面,乃至回家半道被蒙头敲打,最终变成路上的弃尸或是河里的游鱼,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当然讨论的最多的,还是新近的一些见闻轶事,象隔壁茶铺就专门有人搜罗各色文钞,然后在茶座上让人摘要紧的念给那些目不识丁的下层百姓们。

关于瀛洲大人新诞了麟儿消息,还在城中沸沸扬扬,所属那些工场、军庄户中举告相庆,大摆筵席不说,凡是有些头脑的明眼人,都可以看的出,龙武系这个强势崛起的新生派系,从此有了一个可以维系凝聚力的传承核心。

然后开府大人请长假回乡探亲的消息,也流露出来,顿时让人生出无数的传言,而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开府原来是本出疏勒梁氏啊。。”

“为了述祖叙宗,专门发动了这场自西向东的攻战,瀛洲大人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疏勒梁氏,那是比河内梁更早的家脉了,最远可以上溯到汉建元年间了”

“自武帝开通西域,而以长史府经定列国,广慕良家子及亡命往戍之。遂西藩大开商旅之途而往绎不绝,”

“时有河东子弟梁子都,寻商入西蕃而久居于疏勒,世贾而富,”

“至子都子梁桥渐长思乡,乃举家迁还三辅茂陵生聚数代,”

“梁桥生子延而出仕为官,任西域司马,乃迁安定郡。梁延生子统,乃事酒泉太守。”

“适逢新莽离乱之际,西北豪强推窦融为河西大将军,梁统为武威太守,拥兵保境。斯人称,“窦与梁,各一半””

“兵部大人梁宰,就是出自这一脉的家系。”

“光武复汉,是为东朝,有豪强窦融和梁统望风归顺,光武待之为开国功臣。窦融因功封安丰侯,梁统封成义侯,”

“建武十二年36年,梁统与窦融至洛阳,窦融任大司空,梁统封高山侯,任太中大夫。梁统传二世于孙冀,乃专权于国。。。”

“不过开府与这支却是相去甚远的,”

“要说疏勒当地,梁氏贾殖日久,少不得有族人子弟遗存下来开枝散叶的,又辗转至河中列国,据说方有了开府大人。”

“所以梁瀛洲要告祀,恐怕也是疏勒本宗了。。”

“那又如何。。”

“你不知道多少人眼巴巴的看上这次的机会么。。”

龙武系在西北路的风光,是个明眼人儿就未必看不出来,那可不是前朝炀帝一般,屡屡打了百战还要杀良冒功,然后掏自己腰包挣排场,打肿脸充胖子的搞出来的庆功典。

而是真金白银外加特产、战奴的一批批送回来养家的,这些人及其背后的家庭,加在一起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由于他们衣锦还乡后大肆采买所形成的消费力量,甚至让长安的物价在段时间内产生了一个小爆发。。

就像朝中某位大人所说的一般,梁蛮子在西边经营了那么久,也该抽空回去看看,好好收割一番了。

在天下大致太平之后,对龙武军所属还能继续有机会开拓边功,并从中获取军功、职事、财货乃至土地上的利益,大为眼红的人永远是不会少的,只是隔的是在太远了,道途辛劳而行事诸多不便,因此还没发插手进去。

所以不乏有人想赶上内枢密大人这个返乡巡边的东风,从中为自己和背后的家族,沾上点好处,或是更进一步的建立自己的利益支撑点。

另一方面国中看来,岭西行台下辖核心兵力不过三四万,再加上安西都护府襄助的,也不会过五万,做的却是破族灭国,经定一域的事情,这功劳来的未免也太容易了。

所谓的将门世家,传家的靠什么,还不是靠祖辈的余荫和军功,天下太平后战事不起,就要想办法从边功上做文章,弄功劳和资历,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哪怕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也是本朝以袭,边衅不断和虚冒战功的由来。

然后又有人恍然大悟的说

还是郭令公最有有先见之明,早在梁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