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幻之盛唐 > 分节阅读 516

分节阅读 516(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现在大部分与龙武军有关的屯点,都已经推广了地瓜土豆等高产作物,关中的种植区常与玉米、大豆、马铃薯等轮作。在麦类、豌豆、油菜等冬季作物收获后栽插,来年春夏收获,以二年三熟为主,而在剑南、山南等地,丘陵山地在麦类、豆类收获后栽插,以一年二熟最为普遍。平原则与水稻的轮作,二年四熟,而且四季皆可种。

要知道,在我那个世代,按照国家优选的品种,在水肥条件良好和控制病虫害的情况下,种植4个月的平均亩产鲜薯最高可达23吨。就算古代的水准下,能达到产量的一半,已经是很可怕的事情了,要知道当年英国人直接从美洲引进土豆原生种子,根本没有怎么改良和培育,仅仅推广了一代人,就使得每个家庭可以养活的人口,增加了数倍。

因此现在关中、山南、剑南、南平等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夏收过了,仓房里的储备相当充裕,只是朝廷还没有建立针对新作物的税赋征管计收体系,再加上这些主要以军屯点为主,因此实际统一交纳的标准还是按照稻麦之类的传统作物产量来计算,所以在朝廷的夏粮入帐上,增长的相对有限。龙武军的产业体系内却有大量的剩余产品,被加工成各种易于贮存耐霉变便携的军用民用食品。所以朝廷缺粮,但是龙武军的名下却充裕的很,尽管可以放开肚皮吃,甚至还有足够的副产品和加工下脚料,可以用来喂养大量的牲畜。

因此无论是提供长安南城受灾的居民一个月赈济,还是应付眼前众多的叛军俘虏,从各个军屯庄里的库房中调集出来大量原本作为饲料加工用的土豆和大豆,直接过水一煮或者火烤烤,就可以轻易搞定了。

朝廷缺粮,不等于龙武军也缺粮。当然为了避免落人口实,在这个情况下不适合炫耀龙武军如何富足充裕的,因此这些都是作为山南、剑南等广大爱国商人的名义,采买后再有组织的捐出来的。

现在

作为枢密院重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新组织讨平静边军党项拓拔之乱,因为那些阉党的矫诏,原本调遣去征伐叛藩,和弹压附藩的军队,被大量消耗在内乱中,上层的将官们,也多牵连进内乱,需要重整。

废同华诸州防御使,改守捉使,团练使。清理长安附近诸多的番号,该撤并的撤并,该遣回的遣回,该分驻的分驻,该整编的整编。无论是军队还是官方,一些从逆者和跟风的人要受到清算,一些墙头草要受到惩罚,中立和观望者也要得到适当安抚,坚定的盟友要予以鼓励和补偿。

以现有左龙武军为基础扩编,恢复左右龙武军之制,以金吾军为基础吸收整变的外军精干,重建左右金吾卫,改编铁拔军为神策左军,军属十数营团练,改编同州、华州的守捉兵,大型军屯点的义勇,将就地直接改编成预备役性质的府兵,同时保留隶属递进增补关系。

其它镇京的监门卫、千牛卫、五府三卫等,依由宰相们主导,保持在南北衙相峙之势。羽林军、神武军、神策左卫的班底,也另起炉灶。

其它中军外十二卫虽然也重建,但就没这么好待遇了,全部被打散混编。鉴于原本重建的十六卫在长安之乱的表现,仅仅的将主个人的命令,大部分士兵就毫不犹豫的投入到对京都的劫掠和破坏当中,因此不再允许他们保留完整建制的整编

这也是传统以亲族家将部曲为纽带的古代军队最大的弊病,因人成事,因人而亡,一只骁勇善战的军队,也往往因为主将的个人魅力和才干,打上鲜明的山头烙印,一当这种个人色彩,与朝廷掌控军队的需要产生冲突,这也是这种军队重新沦为平庸的开始。

此外还有一个暴露出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就是那些内官通过监军和宣慰的机会,对中外军的渗透和影响,相当的触目惊心,他们的触角直接绕过那些资深的将帅藩镇,而延伸进他们的部将当中,只要一个导火索,或者一个契机,就可能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使事情迅速脱出这些藩将节帅的掌握。

不过这种原本是配合朝廷的分化手段,用来限制和解决藩镇问题的底牌,却被大张旗鼓的用来对付我的龙武军,我真不知道该是悲哀还是荣幸。

要知道整个长安附近周边的驻军,几乎被卷入这场针对龙武军的动乱中,两大领兵的宗王,两镇节度使,南北衙,驻留城外的外镇军在内,十几支军一级的部队,几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作为朝廷直属中军十六卫里,势力最完好的七个卫的编制彻底消失。同时还有大量的朝臣和官吏的家宅,被乱兵劫掠或捣毁,

但是很奇怪的一个事情,虽然那些阉党是因为陛下病危才临机发动的,但是那些外军却象是早有默契一般,按照远近的距离,几乎是同时发兵攻入长安,但是进了长安后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这些军队彻底失去了有效的控制。

然后是重新评定这些军队的战备等级和规模战斗力,以决定相应的配给制度和待遇级别,以及去留撤并还是整编。

在整顿的同时,也籍以在朝廷中军,在朝廷直属的中军,和关内驻军中,进行龙武军特色的三差一选一材制度的拓展试点,推行龙武军中沿用相对成熟的军勋等阶制度,以区于别外军,形成军职衔爵的双轨制度。职务和军衔彻底分开管理,薪饷和津贴、犒赏、年赐、月供、衣料等名目也彻底区分开来,以减少过手的环节和层次。

所谓三差制度,在营以上由中军派遣随行参军,以备参佐;在团以上由法曹派遣的军法虞侯,以纠检风纪;在队上差遣以武学出身的见习士官为领副。

一选就是,在火以下,让士兵自选管理饮食的专人,比同火副算是半个官,也算是小小的自治精神,龙武军的食料和饷钱是分开管理的,中间尽量减少过手的环节。

一材,就是材官制度,顾名思义就司材之官,鉴于龙武军的新式装备名目繁多,在战场上的军械消耗很大,而产生一些兵备保养不善的问题,而特地创立的,相当于后世的枪炮军士,由军器监派遣或培训专门的人员,在团、队一级,对各种器械的使用维护包修缮,进行指导。平时军属的匠户营所辖修造所进行管理。

三差一选一材的体制,在长安的乱战中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由于是突然袭击,许多营团直接被突如其来的敌人,分割成若干各小集团各自为战,一些主官校尉接战没多久就战死,这时候副尉继续指挥,副尉也阵亡,由军法官按照序列接替指挥,军法官阵亡后,参佐官继续指挥,参佐官阵亡,材官接任,团属主官、差遣官、材官全部战死,则由次一级的首席老兵队队正接手。。。

因此,哪怕损失了几乎所有负责指挥的军头,残余的部队还能够忙而不乱的继续战斗上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脱离战斗,因此大多数建制都得以保存下来。

在外军,则推行五兵轮边制度,但凡设计边防关要之所在,由定期轮换的少量禁军、部分卫军,配合本地边军进行协守,在节度使的本镇治所,则由节镇的牙兵,卫军、地方守捉或团练兵,构成三极战备层次,以达到相互检视的目的,减少变乱或是尾大不掉的风险。

相对中军的大换血,除了被整顿的关内和陇右两大节度使,其他大部分外军还是沿袭了传统的监军制度,只不过变成内官、御史的双轨制,内官负责与朝廷的联络,和定期报告将领的言行,随军御史又称察官,则负责纠检军中风纪。不过随着由武学培训各道推荐来的将校士官,陆续发还本镇后,其中某些人还将当负起眼线和报告的任务。

至少在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或是削弱外军中个人色彩和山头主义的影响,加强朝廷的中央集权上,无论是新天子还是列位宰辅,对我在大多数措施的态度上,多是比较接近的赞同态度或者是默许的立场,所差别的知识行事的态度和方式。。

作品相关 第四百四十五章 晚亭

第四百四十五章晚亭

第四百四十五章 晚亭

根据新厘定的名册,

不计各色参佐僚属文吏,正编左右龙武军各一万六千人,左神策军一万二千人,左右金吾驻京本部各九千人,右威卫、左领军卫,各一万零三百人,枢密院教导军八千人,同、华诸州守捉营约两万三千人。

这还不包括被改编成府兵模式的各大军屯据点数十个,分布在山南,江西、剑南、南平到关内之间,大概也有数万规模的预备役,此外还有一些半官方半地方的武装力量,也不算在其中。此外还有大量因为年纪大,伤病已经不适合一线服役的军士,被转入这些二三线预备役或者相关产业,也有部分动员能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