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幻之盛唐 > 分节阅读 266

分节阅读 266(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待到朝廷中使登船出发的时候,却已经从登州的商人那里得到消息,龙武军所属的薛嵩和罗先,一内一外,正在招集薛楚玉时期的部曲,收编前大都护王玄志四散的旧部,试图平定安东数十州的局势。

由于首任都护薛仁贵在唐朝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中, 骁勇善战, 勇冠三军,“身帅士, 遇贼辄破”,“威震辽海”。高丽既降, 诏薛仁贵率兵二万人与刘仁轨于平壤留守, 仍授右威卫大将军, 封平阳郡公, 兼检校安东都护。移理新城, 抚恤孤老, 有干能者, 随才任使, 忠孝节义, 咸加旌表, 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

薛氏一门在安东,依旧广有影响,那些世袭羁縻州的太守,都督,几乎都是薛仁贵时代任命的,因此薛氏的大旗一出,又有足够的军队和名义为后盾,待到消息从新送回来,薛嵩已经收编了安东都护府之下的安东守捉,靠近营州的怀远军也表示出了服从的姿态,而罗先率部挟大势和诏书,正向态度尚且不明的保定军进军。

如果他们事成,将断绝史军的来自渤海、新罗等境外的大部分后援,并且可以在近期内对范阳的后方造成巨大的威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发展,将改变一个历史结果。

历史上,由于平卢节度使兼安东都护侯希逸与叛军连年相攻, 难以支撑, 朝廷又无力支援, 加上契丹、奚等族乘乱侵逼州县地区, 只好放弃营州之地, 移至山东半岛的青州今山东青州市 , 安东都护府随之废止。原高句丽东部和南部旧土分别为东北部的渤海政权和朝鲜半岛的新罗政权所占领。

就如那句谚语所说的,一切荣誉,都将属于我和我的龙武军。

“不算什么好的消息又如何”

“大人又可知,战乱中失踪的军容观察使之一,内丞宁知远,已经回到了洛阳”

原来,这位宁公公以在叛军之中以宁死不屈闻名,却运气极好没被残忍好杀史思明给杀掉,还传奇性的,凭借凛然大义和出色口舌,从叛军中拐带了一小队人马,逃奔朝廷。

随他回来的,还有一批号称是被他营救出来的邺城之乱中被俘将领,如前河东节度使王思礼、安西都知兵马使邓景山、平庐兵马使田神功、平卢节度副使侯希逸、滑濮节度副使尚衡等,这事在河北轰动一时,被嘉奖为一时义臣的典范,不但晋为飞龙使,还破天荒的赐予伯的爵位,随他反正的叛将令狐鄣,也被授左骁中郎将,赏赐财帛。

“我倒,还有这种事情”历史上的河北三镇四小强,又一个投降了。

作品相关 长安篇 第二百七十四章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属岁阑

长安篇 第二百七十四章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属岁阑

长安篇 第二百七十四章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属岁阑。

与张果老的会面,并非一点都没有收获,所谓过程是波折的,结尾是圆满的。

交付完所谓密诰,我刚想随便弄点东西,把这号打发走,他突然开口道:

“大人可知金丹道”

我心中顿然跳了跳。

。。。。。。。。。。。。。。

原来他居然是道家最神秘,人数最少的流派,金丹道的当代传人,这一门最出名的就是以房中术练内丹的法门,对选择门人的资质,极为苛刻和挑剔,而让传承变的稀少而困难。他的前代受业宗师,就是道士钟离权,也就是被称为八仙中汉钟离的原形,这老东西就是以养生和房中的见地,得到当年老皇帝赏识的。

以我恍然大悟加很恶意的想法,这老头是不是因为房中术上的接触表现,才得到那位shu女寡妇,玉真公主的赏识和引荐的。

他此次,私下代表了道门中的一些势力投石问路的态度,我前些日子把京畿一代的江湖人整治的惨了,而这些道门中人也不象他们宣称的那么清净,也有自己的灰色产业和江湖上相关的利益代表,来自军队的强力手段,和不按常理出牌的作风,多少让他们有些忌惮。

当然金丹道虽然择人很挑剔,而下一代纯阳子吕洞宾。还要四十年后才会出现,在权势和利益的润滑下,他对于我这种先天已经定型、后天又有些营养过剩地前宅男,还是给予了一些后天调养补足的指导。

开完小圈子的会议,安排好后续的事宜。

“准备打点行装,随我去襄阳”

那封神神秘秘的诰书上只有“襄阳”“魏仲犀”之类几句寥寥只言片语,若不是从行皇帝玺的印样。到所用的八宝珍贝印泥,那些惯用地御体字和秘书监学士们专用的上谷墨。实在验不出什么问题来,我还真以为这是一封矫命。

显然,老皇帝终于决心给不安于江南地小儿子一点警告了,这魏仲犀恐怕只是第一步。不过根据崔光远凡事都喜欢往最坏的想法,这一封密诰,多少也有南边试探的意味,比如对于我们这些一手扶植出来。却久出在外的禁将内臣,是否还依旧遵从上命的问题,也许关键时候,就只能靠这么一封来历不明途径也可疑的诰书,扭转大局了。

既然南边号称已经退养的那位,难得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想法,于是我不得不变成那个跑腿地人,这是一种态度问题。

出蓝田关。走两天河谷间杂的山路,到丹江,再到汉水,顺流而下,就是襄阳了。

三天后,我已经坐在襄阳城中。屈指可数的高层建筑昭明台上,就着江风喝酒饮宴了。

昭明台,其实一做高台筑楼式建筑,本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昭明太子为梁武帝长子,生于襄阳,辑昭明文选,垂于后世。至本朝改称山南东道楼,有当代书法兼制墨大家李阳冰篆书山南东道四字石刻,为山南东道治所标志性建筑。

这建筑面南,青砖筑台。中有条石拱砌券洞。高宽各丈余。台上建三檐二层歇山顶楼房5间,高约15米。东西各建横房4间,台南有鼓楼、钟楼各一。就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眼中,这种布局最大的优点就是,适合防御和警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