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家冰柜里有个女神 > 分节阅读 137

分节阅读 13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自去”

说着,口中念念有词,道:“世人都作神仙语,神仙何往却不知。去往今日二十里,须待明朝惊蛰时。”

一边念,一边将袍袖挥舞起来,我只觉眼前一花,他的手掌已经在我背上拍了一下,转过身子,大步流星地走开,边走边朗声颂道:“山河气象连天阔,洞府神仙避世遥。白玉黄金终莫守,春花秋月固难绕。百年一觉浮生梦,万年俱非恨寂寥”渐行渐远,声音愈小,终不可闻。

走江湖的疯道人,我也懒得搭理。找到刘庆之前说的那家店,左右敲不开门。无奈,只能寻了家宾馆住下来,用的当然是别人的身份证。谢天谢地,爹妈给我一张大众脸,居然没人分得出我和身份证上是两个人。

这身份证上的是个学生。这充分说明,我还很嫩,不是么

房间电话响起,前台小姐说宾馆的热水还有一小时就要断掉,要洗澡尽快。

无奈,我只有脱了衣服,往沙发上随手一丢,胡乱一洗了事,披着浴巾出来时,却惊在当场。

我的t恤上,红彤彤的三个字,木又人。

这正是那疯道人刘庆用朱砂笔写在手上,拍我背的时候,印上去的。此时看去,却是从左向右读的,这说明他写在手心时,却是从右向左反着写的。

这三个字笔画简单,写起来速度极快,我都没有在意。但是这三个字,不正是我的名字么

“又”,代表两个的意思,“木又”,便是个“林”字;人在最右边,“人”加“右”,便是个“佑”字。

妥妥的,这三个简单的字理解起来,便是“林佑”两个字。我与这疯道人刘庆素昧平生,他怎么知道我的名字这可绝不会是靠纯推理得来的。

我心下顿时生出一种去找这疯道人问个清楚的冲动。但是他这种江湖术士,漂泊四海似蓬草,行踪不定如浮萍。让我去哪里找

对了,他拍我之前,说了一句诗

难道

我努力地回忆着,凭着自己过目过耳不忘的一点小聪明,想起那首诗应该是:“世人都作神仙语,神仙何往却不知。去往今日二十里,须待明朝惊蛰时。”

如果他把自己称作神仙,那么“神仙何往却不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告诉我,去哪里能找到他。接下来两句话,说的肯定就是他的所在。

可是,什么叫“去往今日二十里,须待明朝惊蛰时”如果我要告诉别人我去哪,除了说地点,就是说方向。比如:“我去西北方向二十里的地方”,或者“我去十点钟方向二十里的地方”。但是,这个“今日”,指的是什么方向呢

我左思右想,都不明白,急忙又想下一句,“须待明朝惊蛰时”,明朝就是明天,明天是7月8,正是夏天。惊蛰却是春天的节气,这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啊

等等,如果说,这个疯道人刘庆,没有他看上去的那么疯癫那么无厘头,如果他是个国学大师、道家正宗,那么这句诗,是不是应该换一个方式理解

明朝惊蛰时难道,这里的惊蛰,不是节气,而是指一个时间

说到节气,我突然想起,今天是2007年7月7日,正是“小暑”节气。

难道,惊蛰和小暑,一个代表时间,一个代表方位

这中间,是不是有个线索,能把所有这些头绪都串起来

我身子一震。

一幅小时候看过的图,映入脑海。

我的童年,老爸在玩具上很吝啬,在书籍上那是相当慷慨。比如,我看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之后,非常喜欢。听说有一本书叫小脚与西服,是徐志摩第一任妻子张幼仪口述整理而成。但是市面上极其稀少,老爸为了满足我的阅读欲,出差北京的时候竟然跑了十几个旧书店,才淘到一本。

有些古籍,我看得枯燥,翻了两页便没了兴趣。老爸就在一旁监工,非要我仔细读完。其中,就包括一张六十四卦全图解。

我闭上眼睛,脑海中一点点浮现出这张图的模样。慢慢地,图在我脑中转动起来,如“太易盘”一般,不停变化,最终停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再配上二十四节气和对应的时辰请见下图,手机读者请用电脑浏览;盗版读者请到磨铁中文网浏览本图。

六十四卦、节气、时辰之全图

小暑,对应的是巽宫八卦之中的“鼎”、“恒”二卦;而惊蛰,对应的则是“卯时”的“卯初”这个时间

方位和时间,都明明白白

这疯道人刘庆,国学功底如此深湛,到底是什么角色

第七章 家史

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时是晚上23点到1点,丑时是1点到3点。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按照马克思老爷爷的观点,生产力发展水平越是低下,人们对时间的概念越是淡漠。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提高,人们的时间观念越发精细。所以,到了宋朝,把一个时辰对半分开,前面一个小时叫做“初”,后面一个小时叫做“正”。

卯时是5点到7点,卯初就是5点,卯正就是6点。

而所谓伏羲六十四卦的方位,乾尽午中,坤尽子中,其阳在南,其阴在北这“鼎”卦与“恒”卦,指的是大约是南偏西19。89度的方向。

我从车里寻出一本地图册,找到昨天偶遇疯道人刘庆的地方,南偏西20度的方向,在距离十公里的位置处做了一个标记。

做完标记不禁苦笑:居然是在河里。

难道这疯道人要约我泛舟于东方既白之时,成那苏轼一般的千古风流人物

不对。

如果按照古制,古代的距离与现在有很大不同。秦朝到唐朝之间,“里”这个概念和今天的500米完全不同。古代的1里300步6尺1800尺23。1厘米,这么算来,差不多1里等于415。8米。那么,20里,就是8316米。

按照这个距离再找,却是一个学校操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