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明官 > 分节阅读 315

分节阅读 31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绩了,还用等钦差来到

首先,加税必定要引起普遍强烈反弹,特别是很有能量的大户和富商们,很容易出乱子;

其次,赋税的税率都是祖宗法度,太祖年间就定下来的章程,所以变更税率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很敏感的政治问题,稍有不慎就要丢官弃职。

只能说,这钦差还是太年轻了,不出先前预料的过于急着出政绩心中计议完毕,李知府便很惊讶的反问道:“方钦差竟然想变乱祖宗成法这实在胆大妄为”

蔡甫顺着李知府的话继续往下说:“这样的想法根本不可行,明为利国,实为害民在下虽然是三尺之躯、九品位卑,岂能眼看着不管不顾

在公馆里,在下苦苦相劝,最终言语上惹恼了方大人,挨了这顿杖责。只怕回京后也免不了追着处罚”

李知府闻言便想道,知道方钦差肯定不能成事的聪明人不止自己一个啊,这蔡孔目何尝不是提前撇清关系挨了一顿打,名气也就出来了。

不过李知府仍在口中激赏道:“蔡先生心有正义,甘受苦刑,本官权代姑苏父老谢过”

蔡孔目咬牙切齿道:“在下看来,知府大人也阻挡不了钦差。于今之计,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李知府问道:“何为根本”

蔡甫答道:“根本在京师李府台远在姑苏有所不知,那方大人虽然气焰大,但在京师树敌也甚多,死仇比比皆是

只要李府台联合地方士绅,挟民意上疏陈情,京师中自然有人与他过不去在下不自量力,也认得几个同乡好友,回京之后也会一切实话实说”

李知府微微沉默了片刻,在心里反复拿捏一番,衡量其中得失利弊。

自从七八年前被贬到地方,自己仿佛就被朝廷遗忘了,像是断了线的风筝。目前应该是自己最后的露脸机会了,不然就等着在知府任上一直坐到致仕。

大不了就此丢官走人,和致仕有什么区别最终李知府叹道:“圣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便是也钦差欲行苛政,待我设宴召请府中士绅,共商此事”

可叹李太守承平日久,不免有所麻痹。谁能想到,别人会用上苦肉计这种伎俩rs

第五百一十一章 自寻死路

知府大人的行动很积极,当天就派了衙役四处传话,召集府城内外一些有名的本地士绅大户。

两日后,李知府便在府衙大堂接见了本地士绅大户,约莫二三十人共济一堂,加起来足可为姑苏城里民意代表了。

知府身为地方主官,位列四品级别也不低,本地人大都要卖面子的,受邀者大都只能欣然前来。

几声唱喝后,李知府出现在公座上,从钦差公馆被驱逐出来的蔡孔目就在知府身侧站着。

只听得李知府重重的咳嗽一声,对众人道:“召请众位到此,是因为听说方钦差决意要加税,民田和门摊银皆在其内。众位皆为本地名流,本官施政时素来多有仰仗,不知对此意下如何”

有个矮胖士绅询问道:“此等消息,太守从何得知”李知府指了指身边蔡甫,“此乃钦差随员蔡孔目,他尽可作证。”

蔡甫只得上前一步,对众人道:“情形确实如此一”

但蔡孔目才说了一半,李知府便立刻接过话来,继续道:“本官所言必然不虚,若无几分把握,本官又何敢劳驾诸位父老到此商议方钦差奉命催征钱粮,目前看来别无他法,一意孤行要加税了。”

蔡甫看了几眼李知府,但没有说什么。加税只是捕风捉影的事情,怎么被李知府一本正经的当成事实来说,甚至还有几分误导民众的意思。

这到底是利令智昏还是就想故意如此渲染

李知府讲完,大堂里的士绅大户们便信了八九分。大抵是因为苏州府实在是一块肥肉,朝廷来收割利益不算是新鲜事,流传最广的故事就是杀沈万三因而众人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朝廷钦差。

加税这种事虽然简单粗暴,但也确实直接有效,一个年轻气盛的钦差采用这种手段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更何况钦差到任以来,苏州府乃至整个江南都流言纷纷,但这位钦差始终不解释不辟谣。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钦差大人未尝没有心思,很可能根本就是通过流言来试探民众。

了解当前状况后人群里立刻有人呼应:“钦差之事,李太守也做不了主,我等自当上书朝廷”

李知府便回应道:“人心如此,本官焉敢附于人后拼却这顶乌纱,也断然不能无视恶事。”

蔡孔目冷眼旁观,所见所闻叫他暗暗心惊。他心惊的并不是这一伙人想联合上书非议钦差大人,而是心惊这场面居然与钦差大人预料的分毫不差。

在深知内情的蔡孔目看来,李太守确实有点过于积极了,所作所为仿佛就是利用时机,裹挟民意打造自己反苛政形象的感觉。

而方大人因为是朝廷派来收税的天然不受欢迎,变成了故意树立起来的靶子。但奇怪的是,方大人却一直很配合当这个靶子,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按下蔡孔目的心思不表,堂中有人疑虑道:“以目前观之,未见钦差有何等实际动作,我等大张旗鼓的上疏,是否过头了些”

但又有人站出来解释,“从种种迹象可以明确,这位钦差大人来者不善只怕肯定要施行苛政尽力搜刮。不过按制十月才开始征收秋粮,眼下才八月初,钦差想有动作也嫌早故而他只能虚张声势,预作布置。

等到了十月份,才是大动干戈的时候诸君应当知道未雨绸缪的道理,与其到时候措手不及焦头烂额,何如预先防范”

于是众人便没话说,然后便有人主动请缨,泼墨挥毫写起陈情表文笔走龙蛇一时三刻成了文。别人看过后,叫好几声,随即挨次的签名。

国朝自太祖起便一直树立言路畅通的政治正确性,民间上书除非是故意作死议论敏感事务朝廷一般不会怪罪。

对这些士绅大户而言,联名上书表达一下对钦差的不满,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属于何乐而不为的事情,朝廷不大可能因此而降罪下来。

所以他们毫无心理负担,很轻易的就接受了上书倡议。即便上了白上,那也是不上白不上。

李知府当然不会和民间人士混在一起联名,他会另外单独上奏折,顺便也招呼县里一起上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