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回到明朝当太子 > 分节阅读 207

分节阅读 20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有任务所需的军粮物资等等。

除了涉及到军需司之外,其余的事就是孙传庭自己和他身边的幕僚们的事了坐在一边的龚鼎孳意态悠闲,心里却疲惫的只想去死。

打从两榜进士及第之后,龚鼎孳就没有如现在这种疲惫法。

当年读书时的苦况也不能和今天相比,整个大军连民夫在内已经超过十万人,供给军需的道路直线距离就有一千三百里,兵站、军粮站、军资站,光是军需司下调派的各种供应单位就有好几百个,大大小小的事务把他累的眼前发黑,如果不是军需司有足够多的合格的助手和普通的吏员们,恐怕他这个大军总粮台早就累翻了。

不过效果也是真的很好

和以前朝廷调动大军的混乱后勤完全不同,这一次的军需供给专责一人和一个部门,人员不重叠,物资不浪费,不会出现前方士兵还在饿肚子,后方却积谷如山的情形。

还不光是军粮,合格的军需部门在统一调配甲胃和兵器上也出力良多,现在满山满谷的士兵们盔明甲亮,士气饱满,龚鼎孳可以很自豪的说一句:“这其中有本司上下同仁的极大功劳”

对军需后勤的满意也使得孙传庭十分动心,他原本是以幕僚为主,专门帮他打理钱谷、书启、参谋军事,绘制图形,有时候也凑趣赋诗饮酒什么的现在幕僚的人数越来越少,固然是厚禄法和置吏法的作用,但更多的还是看到行营各司的功效参谋司已经壮大到有五百多人,有各式各样的专门人才,现在围绕在孙传庭身边的几个小伙子就在地理上有独特的造诣,他们能准确的告诉孙传庭德州四周的地形,河流,山谷,道路情形对骑兵和大军展形的影响等等这些东西一个异常杰出的军事幕僚也能做到,但杰出的幕僚难得,几个小伙子却比杰出的幕僚好使唤,更听话,也更吃苦耐劳。

第二百九十二章会战28

“孝升,你倦了。”

似梦似醒中,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龚鼎孳听到有人轻声呼唤,等他从浅层睡眠中惊醒过来,发觉却是孙传庭那布满血丝的双眼。

“呵呵,孝升你最近辛苦了啊。”

帐中只剩下孙传庭和龚鼎孳两人,都是两榜进士出身,彼此都是文官集团中的佼佼者,精英份子,在私下交结的时候,孙传庭就很随和亲切了。

看着龚鼎孳,孙传庭轻轻一击掌,外帐等候的亲兵闻声而进,在孙传庭简单吩咐两句后,没过多久,亲兵又带上来几个罐头。

“知道孝升你久尝此味,不过,这几个是殿下特赐的,密封更好,里头是一些时鲜桃子和菠萝之类,时下冬天,得尝此味可不容易。”

孙传庭这么亲切,龚鼎孳也是含笑收入,谢道:“外头北风呼啸,等一会我回去了,着人点着火盆烤火,再来吃它。”

“是了。”

孙传庭简捷的答应一句,转头又去看自己的公文,他比龚鼎孳更加辛苦十倍。整支大军现在都在他的麾下,虽然山东镇那里朱大曲要负责多些,但统筹全局的责任是结结实实落在他肩膀上的。

说起来这种统驭全局的感觉很好,而且这一次和以前不同,自己这个督师太保手中有重权,总兵以下,任凭他处置决断。

高杰这样的平虏将军,只要他愿意,叱咤立逮。

龚鼎孳这样的三品文官,也只是帐下听令行事。

这种绝对的威权,就是皇太子帮着他确立下来的。这一层和以前是绝然不同。早年自己带兵时还好,那会朝廷威令还在,后来左良玉等武将跋扈朝廷不能制之,一切就截然不同了。

象朱仙镇那样的决定明朝命运的大战,左良玉这个总兵有十二万兵,实力最强。

丁启睿和杨文岳两个文官督师和总督才五六万人,其中不乏虎大威这样的老将总兵,对不懂军务的文官也根本不服气。

官兵十七万人,最少有十二万人以上的战兵,当时的闯营最多也就这个数。

但朱仙镇一战,官兵几乎全军覆没,左良玉多年的老底子在这一战里也全折光了,现在折腾出来的兵马九成是后招募的,也就是将领还大致保持着当年的格局。

但老左的心气,是在朱仙镇一战给彻底打光了。

就算李自成被阿济格撵兔子一样撵到湖北时,一听说闯军来了,左良玉的第一反应就是拔营起寨,立刻逃走。

朱仙镇败的那么惨,要紧的原因倒不是左良玉等人一点能力没有,实在就是军令政令出于多门,不曾有一个真正的主心骨,大军各自为战,心思各异,彼此内耗的欢实,等李自成一出招,就立刻全跨了。

这一次孙传庭所能负的责任,也实在是叫他心中笃定,感觉十分良好。

不过,当龚鼎孳夸赞之后,孙传庭从文书堆里抬起头来,淡淡一笑,答道:“罢咧,孝升就莫给老夫灌迷汤了”

他斩钉截铁的道:“大军调动一切细节行止,老夫每天三报清江,使者奔走于途,压根就没有断过。现在不论是平虏军还是老夫和山东镇,就是一根牵着链子的猴儿,真正的决大疑定大事者,也唯有太子殿下。”

说到这,他神色悠然,仰首躺在椅上,笑道:“将来统数十万大军北伐,老夫曾经做过这个梦,现在看来,此事殿下是绝不会让人的了。”

龚鼎孳呵呵一笑,也不多说。

此次战事的宗旨还是给李自成帮一下小忙,究竟做到怎么样,还是看前方情形变化。把一个经验丰富的孙传庭摆在这里,还有一个同样老辣的朱大典,皇太子也是借着这两人的很多处断来汲取经验来着。

将来大军真正北伐和东虏决战,那一定是皇太子自己亲自北伐了。

领数十万精锐亲入燕京,成就自古皆无的伟业,以大明之前的那个惨景,稍有智识的都清楚,想偏安都是不可能的事。

现在居然被太子不言声的不用一年时间就把元气折腾回来,而且大有中兴之可能,要是武功上再能把折磨了大明几十年的东虏给给灭了,就算是李世民怕也是远远不如了。

这个功绩,太子怎么可能放给别人

皇帝召回都不应承,所为的当然就是这北伐大功。

不过,北伐恐怕还需有些时曰。到了现在,龚鼎孳也是明白,战争不外乎打的就是国力。以前的大明是动员不力,财政破产,所以处处受制。

太子起家不久就钱财不断,山东徐州清江能折腾出现在的模样,不外乎还是有充足的财源为基石,没有财源,太子再有天大的能耐,也是难以为计。

这一次动员了庞大的军队,军需司积攒下来的物资耗费可真不小,若是不春税和夏税都是以粮谷为税,恐怕光是粮食这一样就十分困难了。

大军所耗粮食,民夫所耗,都是天文数字。

另之地方上打仗,一定糜烂一方,战后抚恤也肯定耗费不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