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回到明朝当太子 > 分节阅读 181

分节阅读 18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子。不论是收规费的地方官和吏员驿丞们,还是过路打秋风的官员,光是这一个规定,就已经使得天下人侧目了。

驿站系统糜烂至此,这么一刀切的搞法总比裁撤要好的多,毕竟驿站还在,马匹和驿夫也在,将来吏治涮新了,可以再从容恢复。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只是如此一来,太子得罪的人可真的是海了去了。而且,现在史可法也有点迷糊,改制到现在,算是把地方官吏伸手捞钱的门路给堵的差不多了。

再加上清江行营的那个什么“廉政司”,直属皇太子管辖,将来也不会受内阁和军务处来管,直属于皇帝或皇帝任命的大臣之手。

查贪肃奸原本是都察院的责任,在朝是都院,在地方是巡按,但时间久了,根本虚应故事,聊胜于无。

但廉政司一立,明眼人都知道,这个部门最少在相当时间之内,会是认真做事,绝不会敷衍了事。

种种迹象表明,这段时间以内,在大明当官的成本会非常高,而收益将会变的极低极低。

“唉,殿下这么弄法”

史可法身为首辅,对铸币这样的大好事唯有支持,驿传、赋税、肃贪,哪一件大事都是在情理法上无可挑剔。

他身为国之首辅,总不能说由着官员们贪污去

“瞧吧”高弘图脸上的莫测高深终于完全消失,换上来的就是舒心畅意:“虽然这阵子咱们要跟着太子走,不过长久不了。老夫虽然佩服他,不过也是觉得,太子毕竟还是太年轻,太聪明了,锋芒太露了。其实这些事,若是换三十年来行,太子将会是千古第一圣君。现在么嘿嘿,难了,难了。”

确实如他所说,这些大事如果坚持不下去,或是半途而废,太子本人或是被剥兵权,在东宫待罪,这样等若干年后太子即位就算最好结果,等那时候,朝野上下一心,自又有别的办法来敷衍对付。

世宗是何等样的精明人,开始的时候玩的内阁和整个中枢团团转,到最后,还不是被严嵩和徐阶等人玩儿的团团转

皇帝自诩精明,但其实长居深宫,就是聋子与瞎子,太子现在久在于外,接触人多,知道的真信息也多,所以还能做一些大事出来,等二十年后,恐怕也就只能任人摆布了。

不知何故,史可法此时倒是只觉得心中一片苍凉,与适才那种不甘和不服的情绪倒是截然相反了。

良久之后,看着跳动的烛火,他才幽幽叹道:“吾等,尽人事,听天命吧。”

他这样的反应自也是在高弘图的意料之中,这个首辅,无急变,无远思,亦全无担当。公心正义倒是有一些,不过,于事无补。

当下只微微一笑,便是将此事揭了过去。至于铸币发行一事,自然也是如朱慈烺所愿望的那样,南京户部也是加紧进行,也是多方设法,征求良工巧匠,在泰西传教士和匠人的监督支持之下,在南京等地择地来办铸币局。

自崇祯十七年后,各地解来银两将不再熔铸成银宝官锭,而是全部以水力铸压,制成银币来发行天下。

至于少量的金币和开采铜矿多发铜币,亦是在缓步的进行之中。

到了此时,数月之间,皇太子也是给这个大明天下带来了数不清的变化,从内到外,从中枢到地方,几乎没有不曾改过的地方。

种种改变,也是带给人心极大的变化,所有人都觉得会发生点儿什么,结果到了这个时候,铸币之事一出,所有人心里也是明白,皇太子牌出到这里,如果没有化解之策,没有进一步更深的更好的办法之前,大约也就是在这种程度要止步了。

正是与所有人的想法想同,清江的牌出到这里似乎也差不多了。

毕竟这几个月来,皇太子无一日没有革新,到了此时,终究是渐渐沉寂下去了。

第255章 序幕1

从清江一直不停传出来的,便只是皇太子继续练兵,并且清江一带,每天炮声隆隆,而凡有自清江往返的,无不盛传太子在清江铸炮之多,造车之多,并且购买了大量战马的消息。

无论如何,天下战乱多年,有这么一支渐渐强大起来的武装,控制在淮河与长江上游,江南一带的生民百姓,大约可以安心。

而皇太子的形象,倒并没有因为这些金戈铁马的新闻而变的生硬起来,百姓们津津乐道的反而不是军事上的改变与见闻,相反,却是那些关于赋税,厘金,铸币等诸多与民生相关的大事。

因为种种好处,虽然商人对厘金的敌视与报怨没有丝毫变化,而捐纳之事,更被不少人讥评为卖官,但无论如何,东南半壁的情形在这半年多里发生了天大的变化,随着闽浙湖广都把兵备道分守分巡诸道取消,以总督巡抚领各营兵,裁撤冗兵,并且派驻军法司后,很多公然的抢劫与败坏军纪的行为都减少了很多。

再加上允许江南百姓以本色缴税,驿站等杂费取消,银元便民流通,在这几件大事之下,不满的只是官员和士绅,而皇太子的形象在普通百姓的心里却是变的仁德可亲,特别是在方以智等人新闻宣传之下,并没有刻意拔高和神化皇太子,反而是把太子每日情形都登在新闻之上,这样一来,皇太子的形象也就越发生动鲜明。

整个东南半壁,就是在这种奇特的情形之下,一改之前如一潭死水般的寂静,官心一变,民气也是一变,便是秦淮河上的风光因为要加征胭脂税,也是与数月之前,绝然不同了。

一转眼便至崇祯十七年的九月中旬。

这一段时间,除了清廷宣示与明为敌国,左懋第等使团不肯屈服,物资银两黄金被扣,使团上下被驱赶回来这一件大事外,整个东南半壁都在安静与激荡之中这样的矛盾之中。

在清江,行营和新军已经是天下瞩目的中心,在这里,几乎每天都会有深刻的变化,只是这些变化有的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有的却是秘而不宣,只有身在清江行营之中的人才能知晓其中深刻的变化。

而与此同时,清军已经兵分两路出京,一路是阿济格领的西路军,由北京直入山西,预定的目标当然就是关中西安。

其兵势也是除了入山海关之外的最强,除了八旗之外,洪承畴,吴三桂、姜镶、唐通等诸多投降汉军明军,都是并入其麾下。

这些明军,也是除了南方少数几个镇外,明军营兵强镇之中实力最强的。不论是带兵的将帅还是军队的装备甲胃,还有骡马,训练,在这些硬指标上,这几部明军几乎可以与八旗相提并论。

如果不是算上全部主力,关宁精锐以一千对一千八旗,倒未必就没有得打。

这样的一支强军,人数在八万以上,旌旗如云,猛将如虎,旌旗指处,便是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

另外一路,则是多铎的南路军,不过相比西路军行进的迅捷,多铎的速度就要慢很多,到了九月中旬时,兵马主力尚在河北。

现在山东与河南一线,方孔昭与朱大典经营的都是十分活跃,山东一线,犹其出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