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回到明朝当太子 > 分节阅读 179

分节阅读 17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扬奋发。

皇太子前后表情不同,众人也都是看在眼里。不过此时此刻,倒也没有人穷求原因所在,只是一个个面露笑容,紧紧跟随在后。

而在暮色之中,大营里也仍然是有一个又一个的方阵,操矛持戟,在隆隆的鼓声与枪炮声中,来回的辛苦训练着。

未来转变,大营中的将士们才是最为关键的所在,而此时此刻,也正是朱慈烺大步前往的地方。

军情司内务局很快侦破了陈洪范通敌一案,并且由行营新闻司和各地的分司在报纸上大肆宣扬,此事一出,一旬不到的时间,由新闻司的快马急脚递送遍东南半壁,除了云贵两省外,连闽浙都是在十天之内看到了这件事的新闻报纸。

消息一出,陈洪范被众口一词唾骂的同时,内阁和军务处都是闹了一个没脸。

马士英倒还好,反正原本名头就并不响亮,还曾经因贪污去职,所以干出什么没脸的事来也无所谓,原本脸就不大。

他是以地方能臣干吏入京,又有黄得功为后援,可想而知,朝廷不会太为难他。

就算如此,上一道奏折自请议罪也是难免了。

朝廷现在处置事件都有制度,这一件事肯定是要交吏部议罪,出军务处倒不至于,不过降一两级官,降勋位,降散阶,罚俸,这一整套的议罪处罚手段,恐怕是逃不掉了。

史可法由此威望大跌,原本数年以下的好名声,几乎一朝尽丧。士林之中,对他的怀疑也是与日俱增。

当然,说他是秦桧的倒是没有,不过,这个首辅大人的施政能力,眼界和手腕,包括权术能力在内,都是统统受到了质疑。

连带之下,连向来十分得意,在南京横着走,连国公勋戚也不放在眼里的东林党人们,这一阵子也是消沉了很多。

出丑在前,也只能藏形隐身在后了。

况且现在的情形和历史上的弘光元年也大有不同,虽然没有了跋扈的四镇,但左良玉也被搁在湖广不能动弹。

福王这个皇帝左良玉不放在眼里,对朝廷挥刀子扬言清君侧的事也敢干,但对现在坐镇南京的崇祯,左良玉还是不敢挺腰子说话。

最大的武力奥援失去,刘泽清埋尸已久,两个大援消失,无形之中,江南一叶的东林党人们,那种目无余子,目空一切的骄狂也是收敛了很多。

在这种情形下,位于洪武门西侧的史可法府邸来往的客人都少了很多,这座府邸是上个月崇祯刚赐的,为的是让首辅上朝方便,史可法虽然清廉,不过该拿的例规也拿,所以府中也养了百来下人,此时一个个俱是垂头丧气,事情虽过了十来天了,陈洪范也押了回来,此时关在刑部狱里,现在群情激愤,估计想逃出一条命来也是绝无可能,然而余波未平,整个相府内外,俱是安寂无声。

谁都知道,首辅相爷心情欠佳,谁都不愿在这个时候,自找麻烦。

第252章 转折32

然而史可法的郁郁不安,却不仅仅是因为陈洪范的事。

此事一出,崇祯当然极不高兴,把军务和内阁一起叫了去训斥了半天。

不过在场的人都是老于政务和猜度人心的大臣,可以看的出来,皇帝对太子在清江的独断专行,对他已经布置决定的战和大计横加破坏,颇感不满。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而且不少人都知道,这也是迟早的事。

皇上到底是幼为皇子,长为亲王,然后十七岁为皇帝的“人”。

他的心思不能以普通人的角度来衡量,猜度。在皇帝心中,亲情最多排第二,真正难以动摇在其心中地位的,只有至高无上的皇权。

在信任太子的时候,皇帝不妨分润一点皇权给这个允文允武的儿子。但如果这个儿子逾矩过份了,皇帝心中一旦出现猜忌的苗头,事情就会向着另外一个方向演化发展了。

太子在清江也确实是太有权了

可想而知,以后对太子的明里暗里的攻讦会多起来。这倒不是太子做的不好,或是太子不够出色,事实上,就是太子过于出色了。

大明天下,已经不需要这么出色优秀的太子。而文官集团,也早就希望能自行处理政务,而不需皇帝事事专权。

这种思潮,其实在明末时十分泛滥,在高官是秘藏于心,而在底层和普通人的嘴里,则是常有透露。

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虚君思想并不是凭空出来的,其能成为体统,对皇权大加攻击,而对文官政治十分推许的种种说法,其实也是明末士大夫思潮的一种最鲜明的体现了。

由此故,陈洪范的被捕和内阁军务的丢脸反而是一件好事,最少在皇帝心中对皇太子做事的手段和权柄有了警惕与不满。

只有有一点缝隙,时间久了,就可以使之决堤。

至于北使一事,反正陈洪范虽就逮,但左懋第和马绍愉继续北上,半个月时间过去,使团已经有人回报,现在使团已经进入东虏控制的济宁州,已经投降的前锦衣卫都督骆养性现任天津总督,已经派马队南下,接应使团北上临清,德州,再至天津。

到天津后,就可以与粮船会合,到时候是起运物资北上,还是吴三桂自己来接,又或是与清廷议和成功,由清廷正式接受。

这个暂且还茫然没有头绪,只能走着看再说。

史可法心事郁郁,最为不满的,反而是自己的东林内部被人分化利用

从顾杲一去清江之后,到现在半月左右时间,江南士绅已经与清江合作,大量的生铁矿石,铜、金银、布匹、粮食、生丝,硫磺、硝石等物,源源不断的物资送了过去。

事情就是在顾杲去了清江之后发生的变化。

史可法对此心知肚明,顾杲一行,必定就是与太子的清江行营上下有了某种默契。如此这般,江南士绅们把持的矿脉和各般资源才会源源不断的向江北送过去。

对这件事,史可法倒不是反对充实淮扬,亦不是想和太子为难。

国事与党争哪个重哪个轻,这一点史可法还是分的清楚的。

这个人,当时人都以君子来形容他,虽然在议和与很多事上他都做的不好,但本身品行是没有问题的。

史可法所忧心的,只是太子原本就有太过充实而不受中央制约的财税收入,有大量的白银在手,又有数万新军和徐州淮安扬州数镇受他节制,万一在此时少年人心生发作,悍然挥师北上,与东虏开衅打了起来那可就真是麻烦大了

史可法和马士英在内,也是相当一部份人的看法是一样的。

大明已经是这个样子,皇帝抓了十几年权,处置了多少人,现在弄的国弱民贫,天下人苦不堪言,再扑腾下去也不外如是。倒是认清现实,恐怕还有一二百年的太平日子可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