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回到明朝当太子 > 分节阅读 162

分节阅读 16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而这一次,明朝有参将何拱徽在此等候正式复信,多尔衮将会在复信中正式叫明朝臣服,周钟已经知道细节,多尔衮许诺将封崇祯为亲王,给凤阳一地善养明室,给奉宗庙,明朝列帝的帝陵,也会妥善保管,派人看守。

整个檄文,就是与明朝宣战,而此前,南京方面一直有“借虏平贼”的想法,连崇祯也不能太违拗众意,皇太子誓师之事,已经被有意淡化,明清之间,算是有一种微妙的平衡。

此文一下,就算撕破脸皮,正式开战了。

当然,檄文还只是在拟定之中,可能是七月底,也可能是八月九月复信回去,时间尚未确定而已。

“这件事,学生已经知道了。”

洪承畴面色冰冷,一副不感兴趣的样子。因为此事,他由参与机务的近臣被撵出外,而且,只要九王当政,他必定就会受冷落,这一层,绝无疑问。

现在他已经看出多尔衮的性子急燥,而且残酷无情,一旦起疑,就绝不会再回转。只要是九王当政,他就只能韬光养晦,遇事绝不能多嘴,只能从九王的心意出发来说。

这个周钟品行十分不好,洪承畴怎么可能和他说什么

当下只是一拂袖,冷然道:“此是国家大政,当然是由摄政王作主。况且,自古天无二日,本朝应天景命,明朝皇帝如果知道顺应天意,就不要学元顺帝,抬棺束服而降,尚不失富贵恩养”

这话说的冠冕堂皇,毫无挑剔之处,不过周钟听了,却是扬起脸,一脸不屑的冷笑。

洪承畴忍了再忍,终究涵养功夫差了那么一筹,忍不住铁青着脸怒道:“怎么,学生的话有什么可笑之处”

“九老”

周钟站起身来,大声道:“摄政王是傻了,也是被杨方兴、金光俊那起子混账给哄了”

洪承畴听了,吃了一惊,斥道:“你是不是昏了头了,在我这里说些疯迷了的胡话,若是报上去,你还要命不要”

“这是九老府邸,四周并无外人,”周钟不仅不怕,还洋洋得意地道:“九老,你会告诉我么”

“这,也难说的很。”

“算了吧,九老是聪明人,知道如何取进止。”周钟笑道:“学生都知道凡事留个退步儿,九老岂能连学生也不如”

洪承畴板着脸不语,眼前这厮,也确实是无耻下作到极点了。

不过他说的摄政王在南征一事上犯傻,洪承畴也是十分赞同,而且,对南征一事是被一群南方籍贯的明朝降官怂恿,也是心知肚明。

杨方兴是河道总督,月前上疏说的清楚,其中最精警的一句便是:“不得江南,则漕运阻矣,将何以成天下”

金光俊则是上书:“西北粒食全给于东南,自闯乱后,南粟不达于京师,以至北地米价日腾”

上书请南征的人非常多,这其中满人反而很少。因为满人得这么大地盘,有这么多奴隶包衣,已经心满意足,倒未必想南下,因为京师已经够热,满人畏惧南方炎热,水网密布地方也不适宜他们居住,所以南下之意不坚。

就算多尔衮等王公亲贵,也有划江而治的打算。

但请南征的汉官十分之多,这其中有些人是有真知灼见,多半的南官请混于一宇,还是在于自己的名声和家人上头。

混于一宇,就算降官也是识时务,算是从龙新朝。

二则,南官家人多半在江南,如果隔江而治,这一世就不要想回家乡,也不必再见家人了。

当然,还有一条路就是辞官回家,只是这些王八蛋是绝不会舍弃自己的官帽子的。

南人汉官之无耻,简直令人愕然,隔数百年,仍然不知道此辈是何人心。

有私意者众,而有真知灼见的,亦不在少。

象金光俊,杨方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南北朝之事,难现当今,时势不同,也确实如这两人所说。

数百年前能南北分治,是因为当时的北方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在汉唐之时,北方的经济和农业还比南方发达。

就算是孙权占据江东时,也只有建业等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象湖广等地,还是人烟稀少。等晋朝几次南迁,人文开始发达,宋时开发湖广,有“湖广熟,天下足”等谚语。

然后就是通商海贸,闽广一带,亦开始发展成熟。

到明末时,南方不论是经济、人文、粮产,都是把北方甩开老远一截。明末时,又有小冰河作祟,北方,特别是西北一带,没有南方粮食接济是不可想象的。

就算是京师一地,每年最少要南米百万石以上接济,一旦中断,后果不堪想象

清军入关,取万历年间的赋税标准宣布减税,虽然在当时根本是胡说八道,但最少稳定了人心。废明朝卫所制度,改全部卫军为屯丁,无差别任用官员,显示新朝气象,派大员招抚地方,稳定人心。

种种举措都十分得力,但京师畿辅各地,人心不安,甚至谣言不断,没有办法稳定根基,最要紧的,一则是皇帝未至,常有传言,八旗会屠城撤走,所以人心难定。

这一点,就是派人迎接小皇帝福临尽早到北京即位,以正大统。

但缺粮这一条,却是无法可想了。

京师米价,已经是一石粮换二两银,虽调关外米粮和搜括畿南等地存粮,仍然无济于粮价。

而且山西晋北一带落入治下,这些地方的百姓生计,亦需考量。

所以多尔衮急于南征,倒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儿道理。

只是,道理是道理,也要分清轻重缓急,要彻底了解清楚南方情形再说,现在这样贸然进军,固然是明朝在山东和河南一带乏力,畿南没有一个流贼,当初也没有一个清军,明朝也不派人收回,这叫八旗上下都十分轻视。

但这也只是一个表象而已

南北消息联络断绝,没有可靠的了解和调查,这其实是很冒险的事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