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回到明朝当太子 > 分节阅读 103

分节阅读 10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关饷,以前是刘泽清和户部打交道,现在库中无银,当然只能自己设法。设卡抽厘,按人头数字,骡马、货物价值来抽。说起来,弟一行十余人,骡马车辆不少,因为没带货物,一人二分银子,骡马四分真是笑话了,骡马比人还多抽钱”

“这么说,银子倒是不多”

“是不多,连同行李在内,抽了一两不到。”黄宗羲摇了摇头,语气十分坚决的道:“银子不多,但此行恶劣,原本弟要去看看淮安情形,这一下,就毅然回转,不过,超宗兄还是继续前行了。”

他和郑元勋一起上路,自己却孤身返回,看脸上的神色,对皇太子和淮安一带更具恶感。

冒襄知道淮安这么做怕是有理由的高弘图主理户部,打死不往淮安一带拨一两银子,几万人要养活,刘孔和此举似乎也不能完全说错。

只是他心中混乱,一时想不通透,这种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了,钞关商税,也是涨了。”

黄宗羲又道:“淮安和扬州几个钞关,前几天陈名夏分别查察,按处事不公、贪腐、办事无能等罪名,要么拿问,要么免职,现在用了一帮子丘八,查察起来十分认真,听说一月功夫,关税就涨了三倍还多就连过往生员士绅,只要该交关税的也是一文不让有辱斯文,莫此为甚。”

黄家是浙东望族,土地几千亩,也有丝厂织机,在淮安的时候,他看到的抽分关卡和关税收取情形令得他十分不悦,因此毅然回转,根本就不愿再去淮安。

此时仰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面带薄怒的道:“现在国事如此,朝廷不说为国家养元气,反而如此穷征暴敛是何理我看今上尚且英察,与万历、天启年间大有不同,而皇太子哼,皇太子有点儿象神宗皇帝”

万历皇帝年轻时,也是十分聪明,并且十分有毅力和决心来整顿官场。

不过很快就陷于和文官的斗争之中,然后就是贪财好货,黄宗羲这时的评价,当然是指的万历喜欢财货这一条来说。

张居正之前,明朝税制混乱,一条鞭确立了银本位后,万历又痛加改革,明朝的商税和矿税在万历年间才得到了长足发展。

当然,万历也是捞的盆满钵满,内帑银多的数不清楚。

身后骂名也是不轻,反正在江南和浙东一带,提起神宗,士大夫是什么意思,众人自己心里都清楚的很。

“太冲,有酒了”

公然非议皇帝,在厂卫横行的年代还要加以小心,不过在江南也算不得什么。反正两杯黄汤下肚,知县未有有人敢骂,骂皇帝却是十分保险的不过冒襄知道皇太子的厉害,所以下意识的拦了一拦。

“这样下去,岂不是独夫民贼”黄宗羲确实酒量不大好,此时酒意涌上头来,醉醺醺的大声道:“我要去见吾师,言说此事,位列清班的复社朋友,也该出来说话才是”

“我听说,”一直闷头喝酒的林时对突然道:“皇太子在淮安时,叫人大起宫室,醇酒妇人享乐无度,刘孔和所征哪里是军饷,怕是多半供太子殿下挥霍吧。”

“这”冒襄瞠目结舌,感觉有点匪夷所思。

“对,多半是”黄宗羲声音如金石之交:“吾辈绝不能坐视不理”

“辟疆兄,你意下如何呢”

顾杲此时酒意全扫,向着冒襄冷然道:“淮安之事,是否愿意列名上书,一起直言太子殿下之过”

“辟疆”董小宛一直在一边旁观,此时忍不住向冒襄道:“此是大事,不如问问牧斋先生再说”

因为董小宛和柳如是的关系,冒襄和钱谦益关系也很不坏,但此时见众人眼神中露出嘲讽之意,他不觉勃然大怒,当下便一拍桌子,怒道:“此等大事,又何需委决于他人皇太子行事逾制胡为,难道我们就不能说话么谏君之过,也无非就是以身为镜”

“快哉”

“妙哉斯言”

“拿酒来,为此语当浮一大白”

众人喝的东倒西歪,一时间只觉心中十分快意,而天下之事,也仿佛就在自己脚下,侪辈同心,匡扶正道,这大明天下,才有中兴的可能。

至于正事说完,底下自然是浮言浪语,和院子里的姑娘调笑取乐,什么品诗谈词,只是偶一为之,揽着身边美人,谁真耐烦去仔细品评不成

第144章 南京32

一场花酒,喝的时间倒算长。毕竟黄宗羲等人不是个中老手,而且黄宗羲还是古板了一些,盘膝坐在榻上,只是不停的盘算着怎么和刘宗周等人商议反对太子在淮安一带乱征商税至于商税用途,反正林时对提出的思路很不错在这种事上,黄宗羲是不会固执的。

君子择善而行事,倒不一定抱残守缺,拘泥古板么

“辟疆兄,我等告辞。”

“恕不远送。”

大约是西洋钟点八九点的功夫,一群人出得河房,黄宗羲几个并做为一伙,先行辞去,冒襄临河被风一吹,酒意渐渐消去。

想起史可法说的:“要顾大局,安静为宜,不要多事”的话头,虽觉“史公”有点乡愿,不过对应承黄宗羲等人的事,也是十分后悔。

毕竟现在皇太子如日中天,谁不瞎都看的出来,皇帝和太子父子间不信是信任和君臣,也是慈父与孝子。

这样情形下想反太子,直接就等于是造反了。

皇权再衰落,恐怕也不似黄宗羲几个呆书生想的那么简单。

不过,一想对方算计时的那种信口雌黄和肆无忌惮,冒襄又是觉得,真正呆的人,怕就是自己啊

只是,他毕竟是官宦世家的子弟,在复社这么多年又向来得意,所谓“四公子”之名传遍江南,食言而肥的事,在他而言是无论如何做不出来的。

“了不起就回家去,最多再下诏狱,又如何”

带着一脸傲气,冒襄决定,还是如答应黄宗羲等人那样,一有动静,一定赞襄大举,共同行事就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