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做许仙的日子 > 分节阅读 254

分节阅读 25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仙如果说句剥去朱高煦宗人身份,那绝对是比宗人府还要有用。

宗人府是中国古代管理皇室宗族的谱牒、爵禄、赏罚、祭祀等项事务的机构。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号,嗣袭爵位,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替他们向皇帝报告,记录罪责过时之机构。

明清两代的皇室宗亲触犯国法,刑部衙门一般无权过问,有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宗人府一度成为连皇帝也要礼敬三分的超然机构。它既管人丁户籍,也管祭祀礼仪,还包揽教育后勤,俨然一个独立的小政府。然而,它的服务对象是特定的,那就是皇室家族。而它所管辖的事都移交给礼部,即其后事权归于礼部。

但是大明开国至今,欲剥王室身份,宗人府还没这胆量。信奉多子多孙才是福的朱元璋又怎么会允许

反倒是许仙,拥有废立皇帝之权,如果他开口说处罚朱高煦,无论是法理,还是宗室,都将无话可说。王爷的儿子难道还尊贵过皇帝

“太放肆了这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竟敢杀害朝廷命官,朕的子民”这是朱允文的真实流露。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

而随意杀人,怎么说也称不上仁政。

朱允文怒吼着,本就欲下皇命如果没有许仙,这绝对会成为他们攻击燕藩的利器。只是现在有了许仙,朱允文自然便要询问。“王叔公,你看这事怎么处置”

许仙在这儿一下子便起了宗人府的作用。如果说皇帝敬宗人府三分,那么对许仙这不是宗人府,却管着皇帝屁股的存在,那绝对是九分不嫌多,六分不嫌少。

按照命运,许仙这时应该义愤填膺,义无反顾地处罚朱高煦。

毕竟历史上写的很清楚。成祖起兵时,仁宗留守,朱高煦跟随成祖,曾为军中先锋。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乎被瞿能赶上时,朱高煦率领数千精锐骑兵,上前决战,将瞿能父子斩于阵前。到成祖东昌兵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逃走时,又是朱高煦率军赶到,击退南军。徐辉祖在浦子口打败燕兵,朱高煦率领番骑奔来。成祖大喜,说:“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朱高煦指挥番骑,拼力作战,南军这才退兵。成祖屡次濒临危难而转败为胜,朱高煦功劳很大。成祖认为他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负,恃功骄纵,经常违法。

从历史可知,如果许仙动了他。也许这朱棣便很有可能不会成功。但是这只是理论,再强大的理论也比不上命运。

观看命运,许仙那样做了,不仅那样做了,更是帮着朱允文出谋划策,推荐了大批厉害的老将上场。历史书在脑,哪个打仗厉害,自然是一抓一个准。

但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又或是朱棣的手段太厉害了。

吃了败仗的朱棣负荆请罪,亲自到老将们面前哭诉。言其本无反心,只是陛下太过,害王叔性命,他这才起兵自保。

老实说,比起与朱允文的感情来,这些老将自然与朱棣更加深厚。看着自己老主公的儿子死的死,惨的惨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自然是要伸手扶一把,据言藩王之心,王叔堂弟之心。他们希望皇帝温和些,使推恩令之策。这本就是他们的本心,推恩之策,他们才是主力的主力,只不过他们的人不如齐黄亲厚,这才没有成功。

第371章 、阴损的阳谋

这些老将们顾惜着战场之谊,有心保下自己老战友,老上司的儿子们。

不错,就是儿子们。这些老将没个是蠢人,看朱允文与齐黄几人的削藩策,便明白他们这样搞下去,老朱儿子们即便有命在,也会让他们搞成了白痴。这点绝对是真的,后来朱棣坐了那位子,照方抓药,今后大明的王爷们,个个当猪养,一个个养成了猪。

然而,这时候老将们只看到朱允文在搞,而且还搞死了一个。自然有心阻止更多的惨剧发生。

只不过,看历史都知黄子澄、齐泰、方孝儒是什么人了。

建文帝即位以后,他对这几位儒家师傅言听计从,发起了一些政治上和制度上的改革,看来其意图是大大背离了太祖高皇帝所做的安排。1380年因裁撤中书省而使中央一些行政机关被取消,它们在现在已部分地有所恢复;制度被修改,以加强文职行政功能和减轻政府的作风。

为了贯彻这些改革,皇帝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都提升为行政负责官员。1380年裁掉中书省以后,明太祖曾经决定,国家一切事务都必须由他一人作为行政首脑来裁决。因此之故,翰林学士们和六部尚书只有建议权和在政府中执行命令之权。当新皇帝召集这三位士大夫来“参国政”时,这种局面就结束了。如果这些重建活动或多或少地不是虚构的话,这些皇帝的顾问们就不是只领干薪了,而是实际地在管理政府。这样做就大大地离开了第一位皇帝所定下的制度,因为皇帝的顾问们现在被置于在六部之上施政的地位。他们现在又制定政策,又执行政策。极像从前某些王朝中的丞相的所作所为;他们仅仅缺少丞相的头衔。没有这个头衔只是形式上尊重明太祖的祖训录,因为祖训录是严格禁止任命丞相的。

这是文官改革,与勋贵无关,勋贵们都是武官,但是很快1398年末。新皇帝听了方孝孺的话把六部尚书从二品提到了一品,又在尚书和侍郎之间加了一个侍中之职。这种制度上的改变把六部尚书提到了与都司同级的地位;自从废除丞相之后都司比任何文官的品级都高。因此,在他有意识地把政府牢牢控制在文官手中时,六部尚书的地位和权威提高了,但是建文帝没有其祖父那样的雄才大略,导致无法对抗文官集团。只是对几位大儒言听计从,导致朝堂之上文官独大,武将地位低下。

武将地位低下,对战争伤害有多大,就不用说了。在加上朱允文根本不听从勋贵门的意见。而且齐黄二人在拒绝了勋贵们的提议,强调必须按朝廷的意见来。忽悠走勋贵们,他们又功手了。

在政府官署的大小和数目方面以及在一整套官员的设置上,也都有了改变。户部和刑部的所属司从12个减为4个;都察院中的两个都御史合并成了一个;同时,国子监和翰林院的各项职责和人员编制大为提高和扩大。这最后两项改革表明,重点放在儒家教育上和翰林学士在政府中的顾问作用的加强上。在詹事府也设立了某些新职位,使翰林学士在教育和训练太子及诸年幼王子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官此举意图使得以后的帝王更加听从文官的话。

这一下。可是真的惹恼勋贵们了。

怎么着你们影响一代皇帝还不行,这是要打所有大明皇帝的主意了。那么到时候这天下还是老朱家的天下吗

于是乎,燕王说,对建文的顾问们发动的惩罚性战役是忠于王朝的行动。

而一应勋贵也便开始与藩王们的暗通曲款,即便许仙把他们送上了战场,看好他们的后勤,不让朱允文撤换他们,也只是有胜有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