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做许仙的日子 > 分节阅读 95

分节阅读 9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了巴结老朱。但是就是如此,许仙也不愿意得罪老朱,至少在这名次没有在老朱手上刷到手之前不行。

翻翻找找,找到了篇大清状元的马屁文抄了起来。

要比觉悟性,这也有比大清的文人更驯服,更谎话连篇的吗没有吧

只不过抄的时候要把“胡人入侵中原的正义性、天命性”改成“赶出去”罢了。

第188章、魂淡

不好意思这几天有点忙,没时间码字,好在快忙完了

这位大清状元马屁拍的之深刻,为人之无耻,抄的许仙都脸红。

简直就是胡人不入侵汉人的江山,这汉人便完蛋了,老天爷也不再眷顾中原。

好在这家伙不知道西方神话,否则什么神灭世人,他都编造得出来。真到那份上,他就不会是小小的状元郎了,绝对又一丫的董仲舒。

但是有什么办法为了好名次,为了气运,还是要抄他丫丫的。

看许仙写考题时咬牙切齿凶恶的样子,巡到他这儿的差人小腿肚子直打哆嗦。

许仙可是个凶人啊他这万一做不出来,牵怒于你我,那岂不是白白吃了苦头

老实说,虽然许仙大街上刷气运的行为结束了,但是也造成了他在“体制内”的名声实在是不好。没有人不怕他。

这本是高高在上,俯视蚁民的人物,却是那么的丢面子。

没错,许仙打了他们,抢了他们银子在他们看来这付银子给百姓看病,便是抢他们银子也好,他们都不觉得。因为许仙与老朱的关系太好了,有老朱护着,这抢了也就抢了。他们认了。

这权臣佞臣欺压他们这些“君子”,这不是正常的吗反倒是他们既要向打伤的百姓道歉,又要付治病的银子他们记恨于心。从古自今,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才是真真地在羞辱人。

正因为如此,许仙虽然在鹿鸣宴上一鸣惊人,结识了不少士子,入了士子们的大团体,但是他们反而下意识地希望许仙学业不成,千万不要高中。

这样下意识的行为,连带着许仙的威名更盛。

名望、威名,都是名。名之所在,人之所注,气之所聚。

刚刚抄改完这大清状元郎的文章,许仙刚停下笔,便注意到自己的气运又多了。

他不由低头看看这文章,也不知道是感激他才好,还是对华夏汉人哀悼一声才好。

虽说这八股文起于明,但是明朝的皇帝奇芭太多,这有不爱上朝的,有不爱做皇帝做大将军的,有爱做木匠的更有这以骂皇帝博清名的士林

多么奇芭的朝代,多么奇芭的皇帝,多么奇芭的士子这便是许仙准备了半天不得不放弃明朝状元,选择清朝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这清朝的文章绝没有敢讥讽皇帝的,为了这气运,许仙都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了。

特别是这浊气竟然隐隐露出了亲近之意,许仙更是郁闷的无以复加。

对也好,错也罢。抄了也就抄了,许仙也就不再去想它。

取出美食,手挥,去掉外层的鬼气,那冰冻开始融化。

不要看这时代没有冰箱,但是先把做好的饭菜冻住,再包上一层鬼气。这比冰箱还冰箱,只要鬼气不散,这冰便化不了。再加上急速冷冻,这饭菜加了热,几乎与才做好的般无二。

只看许仙附近考监的同窗,那一副口水直流的样子,便可明白。

如果不是这考监无法随意走动,早聚了一帮人。

说到冰,今年的考官大人绝对是幸福。鹿鸣宴上都有冰块,这科考自然也是少不了。

大人们的审卷室里,桶桶的冰块散发着寒意,驱散着暑气,这南京,至少是这个地方,是一点儿暑气也没有。

士子们做好的卷子已经是送了进来。

三位考官大人也开始了闲聊。“噫,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今科考题不知哪位大人所出,实在是大有水准。”

这儒家的学子,无论是何门何派,哪位贤人的弟子,对于亚孟的民为本,都是不得不认账的,甚至大加赞扬。

因为在古代,这民并不仅仅是平民百姓,而是士农工商全有了,甚至在某些儒家弟子的解读下,这“民”只有一个,天下士绅。至于其他阶级。

工商不说,平民百姓直接换了个称呼,泥腿子,脚踢了出去。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自然也就有了“明朝皇帝与民争利”的传说。什么“矿”啊,什么“士绅纳粮”这挨得上老百姓吗士绅本就是统治阶级。

扯远了,就是说在这样的认识下,是绝没有人说这“民本”不好的。

“这是丞相大人亲点的考题。”主考官泄露“天机”说道。

“原来是丞相大人,果然是高瞻远瞩。”

“看看这篇文章,把皇权与民权并立,了不起,了不起实在是了不起”另一个也不甘示弱,读起了这士子的文章。

三人听了无不赞许。“噫以相领百官,百官治于民好,好,好写的好”

“这个就评为甲等。二位大人以为”主考官问道。

“同意。”

“同意。”

一篇民为本,大多是有意无意写了皇权与相权的问题。这是明初,虽说经历了战乱,但是正是如此,才开阔了士子的眼界。就是不明白皇权与相权关系的,也写了民心民意的文篇。

皆大欢喜。

直到

嘶-

一声抽冷风,吸引了其他二人的注意。

“怎么了”

“二位大人看看这文章。”

“怎么了民为本胡闹,胡闹实在是胡闹这是哪个士子的文章”主考官勃然大怒。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到审卷官手中的文章不仅没有名姓,就是字迹,也是小官的字迹。

另一人放下手中的卷子,问道:“大人,发生了何事”

“何事你听听这句:君当与民知,民知,共监百官。百官贤则天下安,百官贪腐,天下必亡。故,官为牲口,当时时鞭挞以行无礼,无礼至极”主考出离了愤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