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唐李泰 > 分节阅读 24

分节阅读 2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限于眼界问题跳不出历史局限性,但只是时间问题,用不了多久,依李世民的智慧,和大唐众位大臣商讨之后,一样可以拨开这层迷雾。李泰只是提前点拨下,让贞观盛世早几天到来。李泰现在的微弱的影响力也只是能早上几天。

李泰思考了很久,才有所保留说道:“父皇,他们争执最终不过是儒家治国还是法家治国的问题。先秦是法家治国的典范,但过于强调严刑苛法了,而不近人情,加上用人不当,最终导致二世而亡。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有其缺憾之处,以一家之言治天下总会有缺失的地方。隋朝后期却是暴政横行,当然也不会长久。

所以我认为无论法家还是儒家,以一家之言总会有失偏颇,对国家无力的。”

李世民若有所思的抬头问道:“那依青雀之言要怎样才可以。”

李泰再次沉思,考虑着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半响,才答道:“法家有法家的长处,儒家有儒家的优点。我认为应该以儒家教化万民为本,以法家刑律为纲。但不要教条化儒家,要通透,要灵活,要知道变通。更不要将法家刑罚作为手段,只能作为震慑。”

李泰说完后,向来想又补充了一句“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都要避免人治”

李泰心里明白,最后这一句等于没说,封建皇权制度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人治,开明君主和昏庸无道之间的区别不过是人治的成分大小的区别。想要完全抹除人治是不可能的。不仅仅是在封建社会,古往今来,任何地域都存在着“人治”的影子。李泰最后一句话即使警告,又是讽刺。只不过没人会听出来罢了。

其实李泰此时仍然在耍滑头,这种泛泛的,似是而非的大道理,在后世随便喊出一个读过书的人都能说出一大堆。若真的用于实践,这种空洞的理论不能说一点用没有,但会是处处漏洞,肯定是弊大于利的。但现在对于急于求成的李世民却有着启发的作用。

李世民肯定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论,民众百姓有各自的需要,朝臣贵族也会有各自的见解,三者结合起来,略微参考李泰的观点,经过实际经验证到也可能整理出一套治国方略来。

精明的李世民当然不会仅凭着李泰的一顿“忽悠”,就热血上头,瞎弄一气,李泰的话会有影响,会做参考,但绝不会照搬照做。李泰明白这点,也不怕自己的信口开河会酿成大错。何况李泰的观点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道理的。

李世民陷入沉思中,已经暂时放下负担的李泰凑在长孙皇后身边,一脸的幽怨无辜,逗得长孙皇后哭笑不得。

李世民沉思许久,消化完李泰的一番见解,用惊奇的眼神望着李泰。虽然明知李泰还有东西可说,估量到李泰底线的李世民也没有再逼问,只是随意的说:“嗯,青雀的想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以儒为本,以法为辅还是有点道理的,不过漏洞太多,还要和群臣商议下。”

见李世民没有再次逼问自己,李泰也松了一口气,顺嘴说道:“商议什么用不着商议,让魏征和封德彝各自带头吵去吧,多拉些人,多吵几回就基本弄明白了。即便他们不想吵,也要挑起事端来吵。”

“住口。”李世民面带笑意的训斥李泰:“胡闹,魏卿和封卿的名讳是你可以叫得吗不知礼数还有,你拿朝堂当什么了那里是吵架的地方吗一派胡言”

李泰偷偷白了李世民一眼,小声嘀咕:“卸磨杀驴”。

这声音被长孙皇后听到,一直憋在心中的笑意再也忍耐不住了,“噗嗤”一身,急忙用大袖掩住素面,一连串笑声穿透衣袖传到李泰耳中。

李泰讪讪的站在长孙皇后身边,满脸通红的不知所措。

李世民虽然没听到李泰嘀咕什么,也能估计出不是什么好话,眼睛一瞪,说道:“你不是想回去吗怎么还不走,莫非要留下和父王一起吃晚饭”

李泰听言如蒙大赦,连行礼告辞都没说,几步就窜到殿门,拉开殿门就跑。

今日第一更送上,还在码字,稍晚点有第二更。

正文第四十五章闹剧过后

李泰跑出殿门才算彻底松了一口气,眼前就是蕙兰那焦急的面孔,没等开口安慰蕙兰,就听见殿内李世民一阵大笑。

李泰十分好奇,蹑手蹑脚的刚将耳朵贴近窗棂,就听见殿内隐约传来李世民的声音:“我还是小看了青雀,没料想他竟能有如此见解。似乎没人教授他这些知识吧,为何他会了解的如此透彻,仅凭聪慧不足以形容吧,莫非真的有生而知之的人“

然后是长孙皇后的声音;“陛下不是一直想知道青雀心智聪慧到何种程度吗今天也算是略探一二。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都不重要,以后又机会再询问他也不迟。只是他的性情,还真让人担心。”

“对,那不重要。只要是我儿子够聪明就可以了。”此刻李世民又恢复到了作为父亲的身份。

“陛下,我有点担心青雀。”

“担心什么”李世民带有惊讶的询问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幽幽的声音响起:“我担心青雀过于聪慧,有损寿数。”

窗外的李泰也想听听李世民会怎么答复,于是屏住呼吸,侧耳倾听。半响,李世民才长叹一声说道:“寿数天定,我到是并不担心。我担心青雀的心性,他若是愚笨之辈到也无妨,没人会与他为敌。可他偏偏心智过人,我怕他的心智误了他。若只是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也就罢了,可他偶尔的冲动,不明是非,妇人之仁,会毁了他的。”

李世民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现代而来的李泰在观念上和唐朝人有很大的区别,有些在李泰看来不合理的事情,在唐朝人的观念中却是顺理成章的,这样就给别人一种不明是非的感觉。

李泰若是愚笨之人,别人不会和他计较这种“不明是非”,但现在李泰给人的感觉却是聪慧过人,那么李泰的不合时宜就容易被人误解,给李泰招来麻烦,众口铄金之下,李泰将会万劫不复。

在李泰不做改变的情况下,长孙皇后也没有办法,对李世民叹道:“现在担心他也没用,他又不是个容易劝服的人。也许等他长大了,就能懂得。我以后也会多对他将一些世事人情,你再多看顾他一些,保他个一世安宁就是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