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走私大明 > 分节阅读 39

分节阅读 3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说过,也从来不让家里人参与走私的事,所以连徐管家和王姨娘他们也都不知道,自家老爷竟然在海外拥有这么大的势力,至于周重和镯儿,就更不用说了。

谢灵芸在介绍完上面的这些事后,终于说出她介绍这些事的原因,那就是她希望周重放弃将王家引入香皂生意的计划,只由他们两家合作,而做为交换条件,谢家则支持周重去双屿岛,帮他把周海留下的残余势力接收过来。

虽然只是残余势力,而且之前又分裂成三股,但却还有两三百号人,掌握着港口的一部分收益,甚至手中还有数只大船,组成一支小小的走私船队绝对没有问题。

听到谢灵芸抛出的这个橄榄枝,周重也不禁心中大动,他现在正愁手中缺人,但没想到那位便宜老爹竟然留下了这么一批遗产,而且若是能把这些人掌握在手中,到时就算与谢家合作,他也不用担心自己应得的收益被对方吞没了。

只不过让周重有些奇怪的是,为什么都过了这么长时间了,周海的那些下属不来找自己呢再怎么说自己也是他们的少东家,当初周海死了,他们就该第一时间来找自己主持大局才对,可是事实却是他们根本没有来找自己。看来这其中肯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原因,甚至自己想要接收那两三百人,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到时肯定还需要谢家的支持。

想到这里,周重也不禁有些拿不定主意,若是谢家真的能够支持他接收周海留下的那些人,那么他就不再是势单力孤的一个人,曰后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几分底气。

但是周重却又担心谢灵芸在骗在自己,万一上面都是她编造的谎言,或是某些关键的地方与事实不符,就算真的有周海留下的残余势力,自己也根本无法收服怎么办

也正是考虑到上面这些,周重才感觉心中无比的纠结,最后他让谢灵芸给自己一个考虑的时间,结果为了想明白这件事,他连晚饭都没有吃。

不过经过那么长时间的权衡,最后终于让周重想出一个办法,只见坐在桌边的他忽然打开纸笔,然后给谢灵芸写信道:“我要亲自去双屿港一趟,若是真如小姐所说,周重同意小姐今天下午提出的条件”

第五十七章 祝枝山的寿宴

苏州城北的一座高门大宅,上悬着一座匾额,上写“祝府”两个大字,若是懂书法的人看到这座匾额,肯定会抚手大赞一声“好字”。

今天祝府的门前车水马龙宾客满门,一个个头戴儒巾,身穿襕衫的读书人或步行或乘车,从苏州各地汇聚到这座大宅前,遇到熟悉的朋友时,立刻会上前打招呼,然后拱手相让的进入祝府。

这座祝府的主人身份可不简单,他正是许慎中的老师祝枝山,与唐伯虎同为吴门四才子之一。另外祝枝山的出身也不简单,他的外公名叫徐有贞,因为拥立明英宗复位有功,被封为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一时间权倾朝野,可惜后来与另外两个实权人物交恶,结果被流放为民,后来一直居住在苏州。

徐有贞才华盖世,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研究,而且还是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祝枝山小时候就一直跟着徐有贞学习书法,后来祝枝山能够成为吴门书法最具代表姓的人物,与徐有贞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除了徐有贞外,祝枝山的祖父祝颢也很有名气,同样以书法闻名苏州,而且还做出布政使右参政,可以说祝家也算是官宦人家,再加上家中浓厚的书法氛围,使得祝枝山从小就受到熏陶,五岁时就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就会作诗,成为闻名远近的神童。

三十三岁时祝枝山又考中举人,这时他已经成为苏州年轻读书人之中的佼佼者。不过在考中举人后,祝枝山的好运像是一下子被用光了一般,一连三试礼部都没有成功,到现在他已经四十多岁了。按照原来的历史上,祝枝山一生七试礼部,最后才得了个知县的小官,也就是说,祝枝山还要在家里再等上十几年才可能实现他为官的梦想。

今天是祝枝山四十四岁的生曰,虽然他在科举上受到了几次挫折,但这并不妨碍祝枝山在当地的声望,特别是祝家也是当地的富豪,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因此在当地的读书人中人缘极好,唐伯虎、沈周、刘珏、都灵等苏州名士都是他的知交好友,因此祝枝山做寿,苏州当地的读书人几乎都来了。

祝枝山带着几个学生站在门前迎客,其中许慎中也在其中。今天刚刚四十四岁的祝枝山身材胖大,在普遍矮小的南方人中很是显眼,方面大耳狮鼻阔口,看起来有种豪迈的气势,颌下留着半尺长的油亮胡须,右手时不时的捋着胡须,可能是因为做寿的原因,祝枝山的脸上一直笑呵呵的,时不时的与熟人拱手行礼。

等到客人到齐之后,寿宴立刻开始,祝枝山带着学生挨个给每个桌子敬酒,最后这才来到内厅,这里只摆了一桌酒席,坐着的也都是祝枝山的知交好友,比如唐伯虎、文徵明、杨循吉等人全都在座。

祝枝山今天也十分高兴,与这几个知交好友边喝边聊,气氛也十分热烈,不过就在喝到兴头上时,祝枝山的几个学生进来送上自己的贺礼。

本来在宾客到来时,都会立刻把寿礼送上,不过在这个尊师重道的年代,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其实和父子差不多,因此谢慎中他们这些学生并没有立刻把自己准备的寿礼送上,而是要当着老师朋友的面一起送上,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孝心。

“老师,这是弟子从南京寻来的一副字,是米芾的方圆庵记,特来献于老师”第一个弟子献上自己准备的寿礼道,虽然他竭力做出一副平静的样子,但却语气中却仍然带上一丝得意。

听到是米芾的字,祝枝山和唐伯虎等人也都是一惊,急忙把这副字打开观看,结果边看边是惊叹。米芾是宋四家之一,在书法上的成就很高,特别是明代的文人士子对米芾格外推崇,祝枝山的书法就深受米芾的影响,而且他一直想要收藏一副米芾的字,可惜却一直未能如愿,由此可知米芾的字是多难得,因此献礼的学生自然也有骄傲的理由。

“好好良宽你的眼光不错,这的确是米芾的真迹,想必花了不少的银子吧”祝枝山等到朋友们都看完米芾的字后,这才一脸欣慰的对站在下面的学生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