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走私大明 > 分节阅读 21

分节阅读 2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恐怕真的会饿死不少人。

比如几十年后的那位模范清官海瑞,除了自己的俸禄分文不取,割两斤肉给老娘过生曰竟然都成了新闻,而且连他的上司都惊奇不已。

不过海瑞那种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明朝官员都是凡人,他们辛苦十几年考上科举为官,就是想要生活的更好一点,所以不少人忍受不了微薄的俸禄,开始走上了歪路。可能一开始的时候,这些人只是想着利用职务之便,搞点钱改善一下生活,但是贪污这种事和吸毒差不多,人的贪欲只要一被打开,无论多少钱都填不满。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情况,再加上监管制度的缺失,使得大明朝的官场横行,官员们搂钱的手段层出不穷,比如火耗和淋尖踢斛之类的,这些几乎都已经成为官场的惯例,另外逢年过节还有各种孝敬。甚至发展到最后,新上任的官员若是不收这些钱的话,恐怕根本就坐不稳自己的位置,因为无论是他的同僚、下属还是上司,都不会忍受身边出现一个异类。

官场上的风气一形成,就很难再更改过来,这些灰色收入的增加,使得不少官员对收受贿赂这种事看的很开,这也为行贿受贿大开了方便之门。甚至可以这么说,明朝的官场上几乎没有人不贪的,区别只是贪多贪少的问题。而且明朝这种贪污的风气影响十分深远,后世的清朝、民国及至更远,官场上也都继承了这一风气。

许慎中的父亲名叫许冠,也算是一位比较不错的官员,为人比较自律,官场上的那些灰色收入他也拿,但却不会主动伸手。而且他这个人也比较有作为,在他当政的这几年,为松江府办了不少实事,因此这位许知府在松江的名声很好,这也是今天周重愿意与许慎中结交的原因之一。只不过现在灾民围城,也不知道这位许知府会如何处置

第三十章 灾民来了下

这次山东受灾的面积相当大,灾民数量自然也十分庞大,第一批到达松江府城下的就有两三千人,而且据这些灾民说,后面还有数量相当大的灾民队伍,大部分都向松江府赶来。这点在后面几天也得到证实,每天都有不少的灾民赶到城下,人数很快就突破万人大关,而且看灾民赶来的速度,最后很可能会超过两万。

对于这些逃难的灾民,一般当地的官府只有两个选择,第一是想办法把灾民驱散,让这些灾民去其它地方,至于去哪里官府不管,只要不在我这里就行了。但是这种做法是被中央朝廷所禁止的,而且对当地官员的声望也会造成一些影响。

第二个办法就是让这些灾民留下,由当地官府负责安置。但是这些灾民拖家带口的,而且一个个都是饿的眼睛发绿,想要把这些灾民给安置下来,对当地的经济、粮食储备、治安和官员素质等,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松江府城中的总人口也不过才二十多万,现在忽然涌来占总人口十分之一的灾民,这对于整个松江官场来说,绝对是一件天大的麻烦。

一个官员的清廉与否并不是衡量一个官员好坏的唯一标准,比如许慎中的父亲许冠,身为松江府知府,该收的钱他也一文没少收,自然谈不上是什么清官,但是在这种关键时刻,他却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在山东灾民到达松江府的第二天,立刻做出开仓放粮的决定,城门外一字排开立起六座粥棚,官仓中成袋的大米被搬到这里,变成香喷喷的大米粥发放给灾民。

不过许知府虽然做出开仓放粮的决定,但官仓牵扯到整个松江官场的利益,哪怕他身为知府,也不敢从中拿出太多的粮食,否则整个松江官场都会抵触他。

也正是因为如此,许知府在开官仓施粥的同时,也开始四处游说城中的富商,希望他们能够慷慨解囊赈济灾民。虽说有钱的富商并不完全都是为富不仁之辈,但人姓总是自私的,而且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平时做个生意还要精打细算,更别说一下子拿出来赈济灾民了。只不过碍于许知府的面子,他们最后也拿出了点钱意思了一下。

周家前院的暖阁内,周重、郑经、张况与李政四人都在,另外前几天刚结交的许慎中也坐在厅中,只不过这时许慎中却是满脸的怒容。

“呯为富不仁为富不仁啊松江府家财超过万两以上的足有两百多家,可是这些人捐的钱却还不足五千两,而且谢家、王家和李家等几个慷慨的人家捐赠的加在一起,就占了其中的一大半,剩下的绝大部分富商却只捐了区区一千多两银子,甚至有些吝啬的人家,竟然只捐了几两碎银子,也真亏他们拿的出手”只见许慎中忽然一拍桌子,大声怒斥道。

许慎中身为许知府的儿子,自然对灾民的事知道的十分清楚,而且这些天许知府为了捐赠的事唉声叹气,头发都愁白了几分,这让许慎中对那些富商是恼恨不已,今天刚好周重通知他来拿书稿,于是将满肚子的怒火都发泄出来。

“慎中兄,现在光是骂那些富商也没有用,最重要的是该如何救助城外的灾民,五千两银子看似不少,但是随着灾民的到来,整个松江府的粮价都上涨了几倍,这些银子再加上官仓中放出的粮食,恐怕最多也只能支撑到年底,若是没有后续的粮食接上,恐怕外面的灾民大部分都无法熬过这个年关啊”郑经一脸焦急的道,身为一个读书人,他有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对时政也最为关心,这点也是周重和李政几个最佩服郑经的地方之一。

“唉,就算是熬过了年关又如何,这几年的天气这么异常,过了年后最少两个月才会转暖,这两个月才是最难熬的”这时张况也开口道,他那张天生的笑脸上也带着几分忧虑。

“这个倒不用担心,我父亲已经向南京上书,请求调拨一批粮食前来赈灾,据说问题不大,但是要过了年才会调拨,估计会在下年的二月份才能到”许慎中这时开口道,不过在说到最后时,语气中却带着十分的无奈。官场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无论事情有多么的紧急,一切都得按流程来办,至于中间浪费的时间,就不是上头那些官老爷们考虑的问题了。

“二月份,他们怎么不等到明年秋收再送来”脾气最直的李政怒斥道,之前许慎中提到捐款最多的李家就是李政的家族,别看他们家中世代经商人,但却以乐善好施闻名乡里,对于捐款一向也十分热心,甚至根本没等许知府开口,李家就捐了八百两,这已经是笔不小的数目了。

“如此说来,许知府手中钱粮用完时,距离朝廷调拨粮食到达的时间有将近两个月,若是不解决这两个月的粮食,我还担心灾民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万一做出什么冲击府城之类的事,到时恐怕会把整个朝廷都给惊动”最后一直没有开口的周重忽然说道。

周重的话绝不是危言耸听,世界上最残酷的刑罚也比不过挨饿的滋味,特别还是一群被饥饿折磨的人,为了一口吃的,他们绝对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而且这种事也不是没发生过来,历史上许多农民暴乱都是因饥饿而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