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极品梦幻乐园 > 分节阅读 17

分节阅读 17(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不过饶是如此,光是玉清境顶层的修行,已是世间罕有。

太极玄清道修习过程从易而难,玉清境的第一层境界,大多数人在第一年即可修成,但往后开始,艰深困难处便显现出来。

第二层一般人便要修习五年,第三层更是个分水岭,资质稍差的便一生都停滞于此,好一些的修习个五六十年也不稀奇。

太极玄清道的主要修行法门,到第三层就大致传授完毕,往后更多的便是看资质高低,靠自己修为。修行高深的,师长或会指点一二,那也仅是个人的经验之谈,让弟子少走一些弯路。当然,这里所谓的弯路,多是以百年计的。

而把太极玄清道修炼到玉清境第四层的,便是有了万法根本,可以开始同时修习其它奇术妙法,以及修炼属于自己的法宝。

大竹峰的首座田不易,也是修剑的,护身法器赤灵更是青云门中的名剑之一。但他对座下各弟子,不知怎么,却丝毫没有鼓励他们修炼仙剑的意思。

非但如此,他还时常怂恿众人修炼些另类法宝。这一点在青云门中颇受非议,但一来并无这个规矩说不行,二来田不易的弟子资质平庸,人数又少,众人也由得他去。

大竹峰一脉众弟子中,大师兄宋大仁修行最深,已将太极玄清道修炼到玉清境第五层,紧接着是老四何大智,修到第四层。

虽然他入门时间短于吴大义、郑大礼,但在众弟子中他最聪明,反而后学先至。

至于老二吴大义、老三郑大礼、老五吕大信、老六杜必书,都在玉清境第三层上苦苦挣扎,倒是小师妹田灵儿聪慧过人,自小得父母悉心教诲,虽然在十岁时才开始做砍竹功课,但修习太极玄清道已有多年。

小小年纪,居然在她十三岁那年,也修习到玉清境第四层,可以驱用法宝,是青云门中有名的早慧孩童之一,极得父母宠爱和各位师长关心爱护,苏茹更是把自己那件著名的琥珀朱绫送给她做防身法宝。

接着,宋大仁又与灵风说了些修行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最后正色道:“小师弟,最后有一件事,我一定要告诉你:本门修行贵在循序渐进,脚踏实地。若贪功冒进,只怕贪心不足,反有大祸。成与不成,原是命定,不必强求。像那些邪魔外道,异端妖术,贪心不足皆欲速成,最后多半反遭天谴,可怜可悲。你要小心了。”

灵风急忙道:“是,大师兄,我晓得了。”

心里却在想:我已获得祖巫帝江的真传,如今再学青云门的太极玄清道,不知算不算是贪心不足而你们已经加入蜀山派,却依然修习青云门的道术,又该如何说呢

宋大仁点点头,站起身来,道:“那就先这样吧。太极洞在后山,要把太极玄清道修炼到三层以上的弟子,才能进去修炼。在这之前,你就先在自己房里修习吧。这里很是清静,师父师娘一般也不来,你自己努力了。”

灵风站起身,道:“多谢你了,大师兄。”

宋大仁洒然一笑,拍拍他的头,转身走了。

宋大仁传授给灵风的玉清境第一层,在太极玄清道中本是最粗浅基本的修习法门,功用只在两个字:练气。

修炼之人,静坐之下,放开心念禁制诸般烦恼,引天地灵气入体行大周天运转,借此与天地一息,进而感悟天地造化。

若能引入灵气在体内连行三十六大周天,则自身经脉已然稳固,可修炼更高境界。

当年张小凡因得到天音寺四大神僧之一普智传授佛家的至高心法大梵般若,再修炼道家的太极玄清道,竟然无意中将佛与道的修炼法门融合。

太极玄清道炼气,要张开全身七窍毛孔,引天地灵气入体沿经脉运行,以此锻炼稳固身体元气和内络经脉;大梵般若却要求入寂灭境界,闭塞全身意想行识,以己身为一世界,独见自性,以深心真元,固本培元。

两套法门截然相反,弄得张小凡苦不堪言。

他练太极玄清道刚有小成,全身孔窍初开,灵气入体,接下来的大梵般若却又要强行关上各处孔窍,入寂灭之境,不由得前头努力,几乎尽付流水。

但奇怪的是,他终于修成太极玄清道玉清境的第一层之后,修习更加深奥的第二层,反而比第一层容易。

比如第一层要求控制全身孔窍,他足足练了三年才有小成,而第二层要求化气为精,令引入体内的天地灵气在经脉中化作精气。

按大师兄的说法,这比第一层难了不止十倍,但张小凡自觉竟是出乎意料的轻松。

究其根源,似乎与那套大梵般若有些关系。

三年来他每日修习大梵般若,从不间断,内气运行已然颇有火候,而精气便属内气,有了那三年基础,张小凡进境竟是极快。

一代奇才梦入神机,曾经说过佛本是道,万法同源,若能将佛家和道家的心法彻底融合,比单独修炼佛家或道家的心法,效果更为显著。

问题是,若是两者不能很好的融合,恐怕会走火入魔,神经错乱。

灵风曾经修习过祖巫帝江的心法,如果与道家的太极玄清道融合,不知会发生什么

但为着能尽快打败蜀山派掌门的宝贝独子宋青山,灵风决定冒险。

第二十九章 起源

巫的产生,应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现象及人体本身现象的原始认识。它是人类为了证明,人与其他人或外部世界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而创造出来的中间媒介。

神圣界的哲人恩格斯曾经说过: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而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

从这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那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概念”

据此,人们认为不死的灵魂离开肉体后,变成鬼神而继续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

因此,鬼神为灵魂学的存在提供形式,而灵魂说则为鬼神的产生提供基础。

于是,灵魂化为主管自然气候、地理变化的神通广大的神,掌握人之生命活动的外部环境,并化为人间之鬼影响作用于活人的思维及肉体。

于是,自然灾害、气候地理的剧变而带来的地震、旱灾等,以及人的疾痛、意识的丧失、各种痛苦等,都被归属为鬼神的作用。

神圣界藏书黄帝内经中说:“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卫,肌肤不足以悍寒暑,筋骨不足以趋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悍。”

人们万般无奈,对于鬼神采取一般两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