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万王之王楚庄王 > 分节阅读 491

分节阅读 49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昭元回到宝座上,慢慢将目光移到斗贲皇身上,道:“斗贲皇,你怎么看”斗贲皇道:“臣以为,我们也许可以退回其礼,送回首级,然后再送以大礼。同时,让巴国主动把三城给我们。这样一来,各退一步,彼此面上都好看些。”昭元道:“礼为多少”斗贲皇垂头道:“臣也不知道。惟陛下圣裁。”满堂中又是一阵寂静。

昭元久久不语,忽道:“赦免巴国。”众臣都是一怔,齐齐抬起了头。昭元重复道:“完全赦免巴国。不受其礼。传谕奉常卿,以上卿礼葬巴蔓子之首。七日后安排国礼,正式送巴蔓子之灵幡回巴。”

斗旗小心翼翼道:“大王体念仁心,巴人自然感激。但无论如何,土地都是最重要的。巴近蜀楚之中,蜀地又远又突出,与我们本土相联之地甚窄,不太好守卫。如果能得此三城,其利实在不止此三城啊。”

昭元慢慢道:“如果我们想得此三城,也许会失去更多。嗯,也许也许。”斗旗轻轻叹了口气,道:“惟陛下圣裁。”昭元望向众臣,道:“寡人亦是实在之人,并非只为一名就舍得此三城。寡人的考虑,主要一是人心向背,二是我军疲惫,三是楚蜀百姓之心。前面的理由,你们都已说了。后面的一个原因,主要是寡人希望能巩固一下蜀民之心,激励一下楚人之性。你们能理解么”

斗越椒等都道:“臣等理解。”昭元道:“一国的精神、气节和意志,往往能与实力倍乘。巴蔓子是条血性汉子,寡人很希望能通过此事,展现、乃至更加激发我楚人敬重英雄好汉的风骨。若是能够以失这三城,而励我全楚民众之心,则长远所得恐怕远不止三城之利。至于你们说的蜀地突出于本土,地远难守,当然也是很有道理的。不过一块突出的地方,如果是对于一个有进取心的国家来说,那么就是一块极好的发展之地。不突出于本土,又怎么进取新地在有些人看来,突出部容易为敌人包围,方位成本很大。可是在寡人看来,突出部却容易和本土配合在一起,去将别人包围,进取价值更大。只有对一个只想守旧、什么都只想守住的国家来说,突出部才是一个累赘,才会总想着防守、甚至弃守”

斗旗大惊,立刻跪地道:“臣罪该万死”昭元道:“你起来。你所说的其实很有道理,有何可罪我们虽然可以奋发向上,但并不是每一代都能象我们这样。有的时候,国家也需要能熬过低鼓。你的考虑是防患于未然,应当嘉奖才是。这进取与防守,很多时候无法两全,很多时候也都对,未必一定有什么对错之分。但当寡人不得不选择的时候,寡人还是愿意选择偏向于进取的一面。寡人相信,只要不是根本利益的丧失,只要不是总只盼割掉一地后敌人就不再来打自己,那么很多时候,进取的精神要远比一城一地的得失重要。”

群臣都默默不语。昭元叹息道:“寡人也知道,这个抉择很难。而且寡人现在所决定的,也未必正确。但现在我们既然必须抉择,现在既然又是寡人正在主政,那么这个决定目前就定下来了。无论如何,若有责任,由寡人负,若有骂名,由寡人来担。土地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要获得这三城的成本过大,完全可以在别处获得多得多的地方。至于蜀地防卫问题,只要我们能够长期保持进取精神,蜀地防守根本不是问题。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份精神,那么即使从巴国再多得三十城,也都会一点点失去。那样的话,蜀地必然反叛自立。”

他顿了一顿,又道:“既然决定了要做,就要做得光亮,不能拖泥带水。寡人知道你们有不同想法,但私下议论可以,对巴人一定要客气,最起码面子上一定要做足。那些礼品全部退回去。巴蔓子之灵的回送礼仪也要隆重,大司礼和奉常卿要小心准备。同时,此事要多加传诵,最起码要让楚民巴民都知道。”

众臣都唯唯称是。昭元终于办了此事,似乎轻松了许多,但却又象是空虚了许多,甚至都有一种自己心理被巴蔓子给把握住了的感觉。他定了定神,忽然情不自禁又叹了口气,道:“别说此事了。大家说说别的。”众人也都很不愿意多谈此事,一听他这话,便极力去找别的事来转移此想,但却一时又找不到什么好转移注意力的事。如此耗了许久,正要干脆散朝,偏偏北部一将归来,说是晋势有日颓之象,不如就趁现在的兵威前去伐晋。

群臣大喜之下,又是精神振奋,滔滔不绝。昭元思自己所将的那一部分大军远征疲惫,而楚军主力尚不敢说完全对己感心,不宜即有如此大战。再加上毕竟自己喜开拓实地得实利,对那个什么争霸虚名没太大兴趣,不愿为此耗兵,便持反对之态。但群臣却因为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个机会,君正臣贤上下和睦,都甚是激动,竟然出奇地团结起来。一时间诸臣群起而谏,都盼他一雪城濮之耻,整个朝堂竟形成了从来没有过的满朝文武对他一人之态势。

只听左司马襄老道:“大王,晋楚之争,乃是列国相争之总纲。所谓两强无友善,楚晋就更是如此。如今晋虽然臣下尚得力,但晋君初立,便如以羊率群狮,来与我方狮王所率群狮而战,胜负早判。先成王时,令尹子玉兵败,楚国上下以此为耻辱已数十年了。先王后来也曾兴师欲报前耻,但当时晋君年幼,其臣知政,晋国不肯接招,未免遗憾。如今晋新君已立,自以为是,朝臣难制,正是激他们接招的最佳机会,这却怎么能放过”

昭元知他所言之事,乃是指当年斗勃、成大心率军,欲和晋荀林父军决战之事。当时两军隔河对峙,荀林父心中实不愿决战,便派人对斗勃说:“我们两军隔河不好打仗。要么你退三十里,要么我退三十里,让对方渡过,便好决战。”斗勃觉得荀林父一向甚有智名,自己若是渡河,他万一不学宋襄公,给自己来个半渡而击,自己可就完了。因此,斗勃便说自己退三十里,等晋军过河决战。不料楚军一退,荀林父立刻便收兵北还,回报国内时称自己已经逼退了楚军,取得了胜利。此事便为“兵不厌诈”的由来。虽然荀林父所用手段不甚光彩,时人也对双方都笑,但毕竟还是荀林父掌握主动。因此,其后也还是有不少人称道。

昭元想了想,道:“此话虽然有理,但毕竟晋乃大国,虽然国土不及楚大,但人却比楚多。其兵车更多达四千三百余乘,号称列国第一。我军与之相敌,纵然胜了,也难直夺其地;除了名之外,什么也得不到,反而好耗费了开拓真正的疆土以获实利的实力。这便如晋先前胜楚一样,乃是徒耗国力。寡人不在乎这个名”

司军副尹公子侧道:“臣等知大王体恤臣等,不争其名。但此名非为大王一人所有,乃是全楚所有。先城濮之败后,楚上下深以为耻,无数人痛心疾首,至今难忘。如今大王有机可取,却不雪耻,恐怕国人失望过巨之下,会有离心之危啊。”

昭元被他说得心头一动,道:“寡人知吏民之怨,但亦盼国人能有长远之念。晋楚互敌,不相上下,打来打去,不论谁胜谁败,始终难占对方太大便宜。长此以往,那根本就是徒耗国力,反而会便宜了那些小国。庸等国家这次居然敢大举侵袭我们,本身就是一例。如今我们不到三万军马即并庸、百濮、群蛮、蜀等国,辟地近千里,还无大损。而若要大战于晋,只怕都要四五倍于此数才可能胜。就算胜了,也是损伤无数,依然什么都得不到。这又何苦楚为夏裔,先君被封之时即受歧视,后来封地被侵,千辛万苦来到这江汉之地。如今薜路褴缕开拓数百年,其民数依然不及晋,与楚之沃土实在丝毫也不相称。虽说民口并非一味多就好,但民之不盛,到底国难强大。晋在北,乃是强阻;我们不若先极力拓南辟东,使其归依中华,成为楚国之土。这乃是事半功倍之事,如能成功,那时晋从实力上便难与楚抗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