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万王之王楚庄王 > 分节阅读 415

分节阅读 41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宋公子,你已尽力了,我们已很感激。”昭元听到是魏绛的声音,方才回过神来,极力压抑住心头之思,低声道:“在下未能未能”魏绛缓缓道:“公子不必自责,这确是谁也想不到。”魏夫人垂泪叹道:“颉儿,你为什么这么傻这一声二娘出去,你可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昭元轻轻叹了口气,道:“在下无能,竟然还定了期限。只是此事尚有五日,或者还有可为。”魏颗苦笑道:“我的军假已完,该当上路了。”魏绛一把抓住他瞪着他道:“二弟,你可绝不能有轻生之念。事是死的,可是人是活的,你”魏颗道:“我我”竟然已是泪如雨下。昭元轻声道:“在下告辞。”魏绛拱手道:“事情非常,恕我等不能相送。”昭元点了点头,起身而出,只有魏府管家在前后招呼。

昭元回到馆中,想起方才之变,心头也是说不出的难过。但他心中之疑却也是越来越盛,因为最后花月影的那一眼其中充满了无奈,竟然跟原来天昭撒骄、谁的话也不听时,琴儿的眼神很有几分相似。昭元也知道,人之神情在喜怒哀乐上当然都有相似之处,况且花月影对魏颉本来便非完全无情,只是后来其情主已移。这个时候乃是花月影一生最重大、也是再也无法反悔之时刻,有此一眼神,对原来的自由有所眷顾,也是理所当然。

这些昭元都不是不知道,可不知为什么,他那本来已经渐渐消失、以为花月影就是琴儿的想法,又渐渐明晰了起来,几乎又有要推翻自己今日亲眼所见所想之势。昭元知道自己这又是犯了只因一眼印象就否定深思熟虑之错,可自己无论再怎么对自己说她不是琴儿,也再无法说服自己哪怕是一点点了。

昭元默默而坐,一言不发,从人知他心中有事,却也无人敢来打扰。他忽然心头一阵气恼:管她是不是琴儿,又管她是爱谁多些,与自己又有多大关系自己使晋之务已完,明天就可离开,那不就摆脱了这一件既莫名其妙、又让人烦恼至极的事了么

况且人人都知晋楚互为对手,魏家有如此难缠之事,定然对其国也有不利影响。虽然这影响未必能很大,但怎么说对楚也还是有些利可言。自己这次回来,不是自认为一向以国事为重么自己个人对魏家等人虽有好感有敬意,但普通之义自己已尽,又何必再去为他们烦恼,死活都想帮他们解决

可话是这么说,昭元自己心中还是难以真正放下,脑中的几个念头始终转来转去:“难道这么一位大抑生殉之风、活人无数的人,就该如此倒霉这天理何在以后若是忽然又有人造出流言,说他这是因为不让生殉,违背了古制才遭报应的,生殉之风反而来个咸鱼翻身,那可如何是好”他闷闷而思,不觉又到了晚上,外面更声已起。他想起自己已是一日未进水米,腹中却是丝毫不饿,便如已被闷饱了一般,不由得又是暗暗苦笑。

昭元脑海中不住浮现起生殉之时,那些被迫之人号哭无奈的惨状,心头越来越是叹息。要知生殉之风这几年虽然颇有受抑,但毕竟还是很盛,世家大族也依然有互相攀比之俗,以至一家爵主辞世,生殉者常常达数十人甚至更多。

更糟糕的是,被迫生殉之人往往还是活人认为“最好的”,所以才特地被挑出来殉葬,以显死者为大,全不顾这对活人和活世有什么影响。比如就在几十年前秦穆公死时,用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其中就有秦国人称“三良”的三位贤臣。时秦人哀之,作黄鸟一诗描述他们殉葬时的凄惨。秦国其后也迅速衰落,国势已远不及秦穆公在时。

生殉之事,各国君臣中虽然反对的人从来不能说少,但却从来无一国敢下令禁止。现在的情形是,各家想殉便殉,不想殉便不殉。这自然是为了避免变动过于剧烈,危及社稷。由于生殉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反对生殉者的处境往往比较尴尬。他们最多也只敢各自以身相带,甚至不惜附会些鬼神之事来影响世人,却从无人能直接跑到别人葬礼上反对,或是下什么律令。若魏颗一家真的父子成仇,那么必然会被鼓吹生殉者利用,其后果不堪设想。

第七卷 王者归来 第六十五回 疑是故人来无常六

昭元想来想去,终于还是无法忍受,寻思:“这等之事自己也是极力想反对,但自己根基未稳,那是无论如何也不敢下禁令的。现在这周围之人主要还是在羡慕魏家,其潜移默化的效果还未丧失。若要行动,那便绝不能等到有人开始鼓吹他家遭受了报应之后。”

但自己的心境好解决,与国事之冲突却一时无法解决。要说帮他们的利益,只有一丝稍微沾点边,那就是魏家如果美满些,其劝免晋君伐楚的话,或许能多作用。但魏家颇有自知之明,虽是世代猛将,但从来极为小心不预主上政事。基本上来说,他们只是需战时才为大将,对国事影响不如赵盾等朝中大臣。再说姬黑臀不是无主见之人,未必那么容易受人左右。再说其实最想打仗的是那一大群武将,所谓同僚之间比上下级之间还难说服,魏家声音便大点,又有多少用处

昭元叹了口气,静下心来不住告诉自己自己乃是大国之主,需当放长眼光来看。他想了许久,忽然想起晋在中华北部,其一身和燕、齐等国一样,共同肩负着抵御北地诸狄、林胡、鬼方等部族掳掠之重任。若是晋本身太弱,沦为异族属国,必将给中原腹心那些只知享受的中小国家带来极严重的后果。这就如同楚镇南方诸蛮、齐防东方诸夷、秦制西方诸戎一样,虽然本身并不是想帮那些中心小国,但客观上确实是在共同保卫中原腹心。从自己大约三年前在鬼方的见闻来看,鬼方本来是颇有剿灭周围劫掠中原之意的。虽然他们后来见自己不为其所动,有些疑忌塞内人才之盛,稍稍有所收敛,但终是不可不防。

这一道理虽然眼光明些之人都是看得分明,但要说世人真正对待这四个大国的态度,却也还是有些区别。晋本身由周王姓始封,齐为姜太公始封,初时便封到了好一些的地方,所以虽然也因为和外夷作战而沾染了些夷风,却很少被视为蛮夷。可楚秦两国,却是没这么幸运。很多人认为楚其实与先夏同源,乃是与周隔了两朝,说起来甚至还与鬼方有些渊源。秦先造父,要说同源的话,亦常须上溯到几乎是各国总同源的颛顼帝。结果两国虽然因为一样道理,也染些蛮夷之风,但想将其视为蛮夷之国的人却要多得多。当然,这里也有这两国国势强盛,中原小国颇有所忌,是以潜意识中想丑化的原因。

昭元想到这里,终于觉得华夏列国之间虽然战斗频繁,但到底是内部争名夺利;值此大是大非之际,还是应该尽力帮上一把。要知各国相战,一般都是只打仗,不屠不卖新夺土地上的农民。便是直接的军兵战俘,也很少卖为奴隶,多是事后输的一方承认赢的一方为霸主,再用些金帛就会被放回。在这之上,其处世之法乃是比爱琴海诸国要高了许多。可是诸外夷入侵列国时,却本来就是以掳掠子女金帛、令他们为奴为主要诱因,后果自然大为不同。晋虽为楚之敌手,但更多乃是两强无友善,互不服气,倒并非是因为有什么行事风格上的根本不同。因此,从这上来说,晋太弱或太强,对楚都不见得很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