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正德五十年 > 分节阅读 544

分节阅读 54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大明朝对这一次也是极为的重视,毕竟这些年来大明朝内忧外患,只有原来的臣属国家不断流失的,还未曾有什么新的增长,想当年,永乐大帝时期万国来朝的场景,当真是一去不复返了。也只有东海和南洋的几个撮尔小国,才会偶尔来朝拜个一两次,每一次朝廷都是极高规格的接待。

他们自然是不能和这一次的前来朝觐相提并论。

东北在大明的疆域版图中占据了非常特殊的地位,这里前期乃是大明的直接控制区域,设立奴儿干都司以管辖之,后来却是朵颜三卫和三姓女真相继独立,尤其是女真,更是自立一国,让中枢极为的震怒,屡次兴兵,却终究是屡战屡败。而之后女真铁骑却是屡屡南下,侵略大明,掠夺边民,杀戮军兵,成为了引得大明时时阵痛的一颗毒瘤

又恨又怒,却是无可奈何,大致可以形容大明对于女真的复杂感情。

而这一次,女真人竟然是被武毅伯给打服了前来朝觐天朝皇帝了要臣服了

这几乎是可以载入宗庙的荣耀大事,可以算得上是这皇帝在位期间数得着的巨大功绩,正德自然也是极为的重视,这么重要的差事,那是万万不能办砸的,一定要办的漂漂亮亮的。这也不但是皇帝陛下脸上有光,更是整个朝廷的光彩。

此次负责接待这些使节汗王的,乃是以福王为主,礼部尚书董其昌为副使,主要负责操持办理的,则是鸿胪寺卿苏即墨,鸿胪寺乃是大明朝中枢五寺之一,专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

而在苏即墨之下,则是一个由礼部各有司和鸿胪寺下属各官员组成的一个相当庞大的机构,他们会负责这支使节团在京城期间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游乐玩赏,乃是于是朝觐皇帝,殿前礼仪之类的一切事务。

说白了,就是在确保不出事儿的情况下,让他们安安稳稳的来,安安稳稳的走。

福王却也是个办事利索的,接了圣旨掌了差事之后,立刻便是接连下了几道命令,自从使节团到了辽东镇之后,每到一地,便是都受到了极为热情的接待,而关于他们行程到了何处的报信信差,更是一拨接着一拨的来。

等到了山海关,蓟镇总督甚至还专门派了一队骑兵进行护送,二月十六日,使节团宿于三河。

距离京城只有五十里了。

说来也是有意思,皇帝圣驾这会儿正在离岳,而离岳在燕山之南,离着昌平州,延庆卫居庸关那块儿不远,要朝见皇帝,得去那儿。但是出于礼数,却还得先进京城,然后再去离岳。

平白要搞得繁复一些才行。

京城以东十里,官道之侧,已经是有一队庞大的队伍正在等待着。

这支队伍足有数千人之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披着甲胄,看上去便威武雄壮的禁军将士,还有数百人,则是锦衣卫大汉将军,至于剩下的那千余人,则是打着大旗,扛着各式旗牌的仪仗队。一眼望去,大旗招展,黄色仪仗一望无边,极为的威严气派,一派皇家的风范。

所有人都静静地矗立着,很是安静。

在队伍的最前面,则是搭建了一个很是不小的彩棚,遮住了寒风,不断的有报讯的探马从东边儿远处过来,在彩棚前面大声的禀告。

这支队伍,自然便是大明朝廷派来迎接使节团的。

单单是一个金国使节,自然是没这待遇,但是问题是,与之一起来的,还有松花江以北,极北之地各部的数十位汗王好么,好大的名头,在大明官员的心目中,能称得上是汗或者是王的,怎么着也是一个大部或者是小国了,这么说来,几乎就可以是对外宣称,数十位国王来朝见我大明皇帝了

这是何等的荣耀

彩棚虽然只是个临时的,但是个中也很是奢华,铺设着波斯舶来的上等地毯,桌椅都是上等的酸枝木,周围用锦缎遮了,站着伺候的人不少,坐着的却是只有三个。

下手右边坐着的是礼部尚书董其昌,他对面坐着的就是鸿胪寺卿苏即墨,而中间主位上坐着的,乃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青年前面写错了,潞王理当是三十五岁寿诞,见谅,见谅。,穿了一身的坐蟒袍,戴着忠静冠,仪态甚是威仪。

这青年,正是福王朱载堉。

第六零七章风波

要说起来,也难怪正德皇帝这般宠爱朱载堉,除了太喜欢刘贵妃因而爱屋及乌之外,确实也是因为他足够争气。

许是因为刘贵妃的出身的缘故,她对她的儿子很宠爱,但是却并不是溺爱,给予他充足的亲情和温暖,但是并不惯着他随意妄为。有这样的母亲教导,福王长大之后,为人很是不错,待人和善,没什么傲气,至于那些纨绔子弟的残忍、冷漠、不把下人当人之类的恶习,更是一概没有。

有些特殊的是,这位福王也有自己的爱好,和别的贵公子打走马射猎斗狗不一样,他的爱好很独特音律和数学。

从他很小时候开始,刘贵妃和皇帝便是为他寻找老师,教授课业,经史子集那是不用说了,都是翰林院最好的学士来进行讲解,甚至杨慎还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福王讲师。这位王爷琴棋书画佛放道学都是颇为的精通,却偏偏最是喜欢音律,次之就是数学,年仅十岁,朱载堉便攻读尚书盘庚等史书。

十五岁之时,朱载堉便著瑟谱,二十一岁,完成律历融通一书,声名鹊起北京城,二十四岁,又完成律学新说。

大明朝从开国以来,所有宗室,朱家子孙,没有一个像是朱载堉这般有这么丰富的著书,这么明丽的才华。朝野之间都知道,福王不但是王爷,更是一个大才子。

这些在京城的皇子王爷,若是论起名声来,朱载堉当之无愧的是第一,把其它那些庸庸碌碌的兄弟拉下去老远。

这也是正德如此宠爱他的一个原因,自家孩子争气,当然要更疼爱一些。

大概是遗传了母亲的优良基因,朱载堉长相很是俊朗,身材挺拔修长,气质儒雅之中透着一股难言的贵气,令人望而心折,别的不说,单单是这仪表,就比那肥头大耳连走路都喘的潞王强出不少,和雍王相较也是各有千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