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一品江山 > 分节阅读 362

分节阅读 36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见是苏府,大摇其头道:“我是真怕苏老伯,还是回去写我的报告吧。”

“把郏大人送回去。”陈恪吩咐一声,便进了苏府的大门。

进这个门,陈恪真有些挠头,因为他的岳父大人愈发奇葩了。不过想想自己只需忍耐一时,苏家兄弟却要整日忍受,他的心态顿时好了很多。

话说,从嘉佑四年,兄弟俩服阕返京,到现在已经快两年了,苏家兄弟竟然一直待在京里,并未出来当官。

倒不是朝廷把他俩忘了,事实上,两人一回京,陈恪就给他们打点好了,苏轼被放为福昌县主簿,苏辙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官不大,却是有实权的,比起当初先见习三年的同年来,已经很是幸福了。

接到任命,兄弟二人倒没什么,准备收拾收拾上任去。苏老泉却不乐意了。他嫌主簿的官太小,不知何年何月,儿子才能飞黄腾达其实主要是让陈恪比的,老苏总觉着自己的儿子,要比女婿优秀。岂能女婿都当上学士了,儿子才干主簿

于是他让二苏均辞不付任,想出各种理由赖在在京城。因为他从富相公那里,得到确切消息朝廷很可能在一两年内,举行制科考试。

这个制科考试,又叫大科,可比科举分量重多了。要是儿子们能考出个好名次来,日后定然平步青云

分割

明天争取继续多写,前阵子不出活,都要羞愧死了

第三五六章 制科考试中

陈恪一位夫人的先人,那位狂儒柳开,当年为了出名把自己往ri所作一千多篇文章,装了满满一车,应举考试的时候,便自己推着车进考场,搞得大家都很错愕。但无论如何,柳开打那之后就出名了,可谓深谙营销之道。

谁知道另一位夫人的娘家,也是此中高手。为了改变儿子以往浪荡不羁的才子形象,使他像陈恪那样,向国士转型,苏洵不许苏轼再把jg华浪费在花街柳巷中。自己也以身体不好告了假,在家里ri夜督促,逼他摇动如椽巨笔,连写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一共五十篇策论公诸于众。

这五十篇策论陈恪都看过了,内容是相当全面,从整顿官员,财政大计,安抚百姓,户口管理,税收政策,社会治安,直到强化军事,面面俱到简直是生而知之、全知全能的五百年、哦不,八百年才出一个的天才。

上一个么,是诸葛亮

大体而言,苏轼的五十篇策论,反复讲的是同一件事天下虽安,实则到处都存在隐患,一旦出事就有大危险

所以这个鸟世道,不改革肯定是不行了,希望官家能奋其刚健之威,则智者愿效其谋,勇者乐致其死,只要上下一心,则天下大事纵横颠倒无所施而不可。

当然除了喊口号之外,苏轼也有具体的主张。那就是重拾儒家以德治国的仁爱jg神。他虽然承认当下种种隐患,有立法之弊。但更强调乃任人之失,所谓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他主张法者,末也,坚持礼者,本也,也就是以礼乐治国。以德治国。

同时他坚决反对那些要变更法度的腐儒小生,抨击他们是在惑乱世主

他打比方说,国家好比一个早期病人,目前言语。饮食,起居,动作,固无异于常人,看不出什么病症遇到这种情况,庸医则无知无觉,但如果让扁鹊仓公看到,就会望之而惊也。

所以国家只要使贤者在位,用人不疑,尽其才而责其成功。就可以未雨绸缪,在病症早期便为国家调理康健。若是贸然用变法之虎狼药的话,只会导致天下益不可治,甚至乱象立生。

所以他要阐述的观点就是:只要用人得当,就不需要变法

那么用什么样的人呢当然是我这样的高人了当然这是潜台词。

虽然千年以后,大家都能明白,苏轼所主张的人治,根本解决不了国家的痼疾。但在这个时代,他的主张还是很有市场的。

因为变革的呼声虽然成为主流。但对于如何变革,各方都有不同的看法,激进的高呼变法,保守派却不想破坏祖宗成法,希望通过君臣的觉悟和能力,在原本的框架内,解决国家面临的危机。

所以苏轼的文章,极对那些老成之臣的胃口的。

加上他的文采实在太高,几篇争论写得浩然雄浑、酣畅淋漓。据说欧阳修当时正发烧,读苏轼这几篇策论时,痛痛快快出了一身大汗,看完后竟然退烧了。

欧阳修也差不多就是这么个见识

还有富弼、韩琦、包拯等名臣,看了苏轼的文章后都赞不绝口,认为他是位不出世的奇才。三苏之名本就天下皆知,现在人家又铺天盖地展开宣传,造成的轰动效果,自然远超过当年的柳开。

终于,在制举举行前夕,苏轼的大名霆轰风飞,震伏天下,就连卖菜的大妈都知道这么一号了。

不过让陈恪抛去感情因素评论,苏轼的文章固然气势雄浑,不愧未来文豪之名,但内容上,不过拾古人牙慧罢了,可以说是空话连篇这很正常,毕竟苏轼到目前为止,没接触过任何国政大略,甚至连民间疾苦、府县庶务都不了解。形而上的指点下江山倒也无伤大雅,一旦形而下的具体言之,只能空泛无物了。

苏大舅子经常挂在嘴上的便是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初出茅庐、未遇挫折的士大夫,都是这个co行

不过无论如何,在苏洵的苦心造势下,苏轼在接下来的大科中,应该是十拿九稳了。

眼看考试在即,陈恪当然要过来关心一下。

对于他的遭遇苏家兄弟自然有所耳闻,但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温言安慰而已。

“不说我的事了。”陈恪笑这对苏轼道:“后ri就要考试了,怎么看你一点都不紧张”

洵不在家,苏轼才敢苦笑道:“管他的呢,一想到考完之后,终于可以外放,我就浑身轻松。”

“呵呵,哥哥被父亲管教的惨了。”苏辙抿嘴笑道:“那好些策论,都是爹爹先说个主旨,然后逼着他做出来的,哥哥对此怏怏不乐。”

“真想跟子由换一换。”苏轼郁闷道:“有我在前面顶着,他就轻松多了。”

“说起来,”陈恪看看苏辙道:“子瞻我不担心,倒是子由你,有没有信心”

“我的文章比起哥哥来算不得出sè,”苏辙轻声道:“寻思着要想得中的话,只能搏一下了。”

“怎么搏”陈恪问道。

“既然应的是极言直谏科,”苏辙压低声音道:“我想不妨就极谏一次。”

“莫非你想拿官家开刀”陈恪心中一动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