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一品江山 > 分节阅读 330

分节阅读 33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公却眼前一亮,仿佛抓住了什么东西,可以解释长久困扰他们的难题。

“而武学院的建立,对朝廷控制军队,绝对大有好处”陈恪沉声道:“毋庸讳言,之前朝廷任用军官,皆出自将帅贵胄之推荐。这样的人得到了任命,也不会感激朝廷,而只认其恩主,以为自己的升迁,皆系于恩主之身,自然会将恩主摆在朝廷之前。”

“朝廷的公器,都被将帅贵胄们用来培植私人、收买人心。长此以往,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力,自然衰落至极,百弊由此生焉”顿一下,陈恪接着道:“想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扭转武将们的观念,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官职是朝廷所赐,自己的衣食俸禄是民脂民膏他们的恩主,只有官家一人而已他们必须要听从皇帝和朝廷的命令”

“而扭转武将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脱离原先的环境,接受一段长期教育。”不得不承认,陈恪很懂得说服别人,因为他总是从对方感兴趣的地方下手:“除了兵书之外,还要教他们孝经、论语、孟子、左氏传这些读书人的书,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大忠大义”

“假以时日,这些忠君爱国的军官,占据军中半壁江山,哪怕只有小半壁,局面都会彻底扭转。”陈恪竭力描绘着美妙前景道:“到时候,所有军队、上下内外,都置于爱官的监督下,看哪个还敢阳奉阴违、损公肥私”

为了让武学院涅盘重生,陈恪把节操丢得干干净净

不过效果那是相当的不错。

第三三九章 秋来春早去下

当天的会议并没有出结果,但是没过多久,曾公亮的武学改制札得以通过,并很快由枢密院牵头,会同三司、兵部、吏部,进行皇家武学院改制。

改制后的皇家武学院,设立武学院判一名,武学同判两名,负责武学院的管理。

之下设立马军、步军、弓军、水军、辎重、参谋六个分院,每院设武学正一员、掌本学规矩事;设武学录一员,佐武学正管理本学规矩事。

六分院皆有武学教授若干名,掌传授兵书、武艺,及编纂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并指导阵队演习等。以文武知兵者充任,品级无定。

武学教授之下,又有武学传授若干名,佐教授讲释兵书、兵法、军事史等训导武学生事。

此外,还有若干职事杂官,如掌仪、直学、司书、司计、斋仆等,负责各项日常事务,无须赘述。

其实这些改革,最好是在赵宗绩大功告成,陈恪掌握权力后再推行,这样才能让一切尽在掌握。然而如今武学院已经了灭亡的边缘,生存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时间不等人,陈恪也只能将计划提前了。

这样的后果是,武学院的一应改革,都由相公们掌控,陈恪这个首倡者兼院判,却只能乖乖等待结果。改革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比如他的身边,被硬生生安上两名同判,这是某些大人物在跑马圈地。必然会带来矛盾和不稳定。然而人家打着分权制衡的旗号,正大光明的安插亲信,陈恪哪能说个不字

再比如,虽然方案大体得到通过,但最重要的一句非武进士不得授予七品以上武职,被几位相公给删掉了。

武举必由武学、武官必由武举,这是陈恪军事改革的根本所在。相公们这一下,直接斩断了链条,让陈恪的整体设计失灵。

武举不再是武官晋升的必要条件。而只是重要参考,其重要性大大降低,连带着武学的地位也大大降低。其作用也变得的微乎其微

陈恪对此极力反对,他数度找到曾公亮,力陈如果这么改,不如不改:“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只是给朝廷增加开支这种生孩子没屁眼的事情,我坚决不干”

曾公亮苦笑道:“仲方,你也要体谅我的难处,老夫真的已经尽力了。”

陈恪也听说了,曾公亮这样的谦谦君子。为此事都拍了桌子、摔了茶碗。然而两府议事,并非说你官位高,就可以成为主宰。因为就事论事是不可能的,所有能利用的事情都会被摆上桌面,成为谈判的筹码。各种错综复杂的制衡之下,谁的法术势运用的更好,谁才会笑到最后。

此道第一高手,非韩琦韩相公莫属,正是他在王拱辰和孙汴的呼应下,硬生生去掉了那一条

曾公亮虽然是枢密使。但在韩琦这样的老牌政客面前,还是稍显无力,只能无奈就范。

“好吧,”陈恪点点头道:“我去找官家。”

“我劝你别去,”曾公亮劝阻道:“这是两府八相的共同决议,官家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推翻。你非但徒劳无功,还会落下个藐视二府的罪名,日后如何在朝中自处”

“哼”陈恪闷哼一声,别过头去。

“仲方,你的心情我感同身受,但我不像你这样失望,”曾公亮起身走到这个自己十分看好的年轻人身边,温声劝慰道:“毕竟我们这次没有失败,而是成功了,只是没有彻底成功罢了。”

在曾公亮的坚持下,大部分的条文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武学教授不设品级一条,就是在他的坚持下,才被留下来的。这样可以让武学院在聘请教授时更加灵活自主。朝野的能人们,在接受聘请时,也不用考虑太多虚文缛节,可以大大增强学院的师资力量。

还有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他的坚持下,武学院采取了开放式招生,而非王拱辰主张的举荐式,这不仅让武学院的大门向全社会敞开,使有志于报效国家的热血男儿,都能得到入学的机会。

也避免了武学院像国子监那样,沦为权贵子弟混资历的场所但凡被权贵举荐的人选,学校轻易不敢拒绝,否则就得罪了权贵,这样的学生进入学院,必定飞扬跋扈、视规矩为粪土,彻底败坏学院风气我反思过了,我们武学武举武官三位一体的构想,固然是善法,但跨越太大,反对者也太多。”曾公亮给陈恪斟一杯茶道:“非武举不得授予七品以上武官,这是在要将门的命,他们能不拼命反对么”

陈恪终于默默点头,在这一点上,他有些失策。本想着反正已经得罪了将门,索性就得罪到底,谁知道却促成了将门投向赵宗实一方否则韩琦没有理由反对曾公亮。他分明是在为将门撑腰

其实陈恪与将门本来渊源深厚,以他与柳家、曹家的关系,为赵宗绩拉拢到将门的支持,并非什么难事。不过他不愿饥不择食,因为在陈恪和赵宗绩的未来蓝图中,将门注定是要被扫到垃圾堆里的。你靠着人家获胜后,人家就成了从龙功臣,还怎么对他们下手

只是他也没想让这些根深蒂固、能量非凡的家伙,跟赵宗实搅在一起。他低估了赵宗实对皇位的渴望,为了胜出这场竞争,赵宗实一伙人,丝毫不管大宋的将来,会变成什么鸟样子

曾公亮看出他已经被说服了,遂趁热打铁道:“事情得一步步做,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其实我若死咬着不答应,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样一来,整个方案都要泡汤。下次不知要何年何月,才会再次提上议程。”

“这次,我们虽然没有建立起武学武举武官的链条,但至少,武举必由武学这一条,算是确定了。大宋每一届武举,都会有两三千人参加,至少这两三千人,都会报名武学院吧”曾公亮接着道:“朝廷允许你一年招生一次,一次员额五百。官家又从内帑出钱,再增三百廪生。这样一年可招八百名生员,三年后,就会稳定在两千四。国子监、太学才多少人食廪在大规模缩减开支的背景下,足显官家和朝廷的重视了。”

“朝廷花了这么多钱,把这两千四百人培养成才,不可能不派上用场。”曾公亮望着陈恪,沉声道:“你若能兑现你的承诺,把他们教育成忠君爱国、文武双全的人才,他们一定会改变大宋的军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