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一品江山 > 分节阅读 312

分节阅读 31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刺痛了每一个人

那是前所未有的惨败啊,如果败在辽国人的手下,人们的心里还能舒服些。毕竟那是一直强于我们的敌人。可就连辽国,都没将宋朝打成那个屁滚尿流的鬼样子。这让所有人都陷入了反思。才知道大宋已经堕落成什么样子。再不振作的话,真的要亡国灭种了。

所以官家顶住压力,发誓要改革,所以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这一干天下英才,赌上自己的全部,发动了那场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

在那个慷慨激昂的年代,曾公亮是那么的不起眼,因为他是实干派,并不像改革派们那样,不管哪里出了问题,都一定要上升到全局的高度,认为是人心道德、是整体吏治出了问题。

但在他看来,那样太大、太空泛。既然是军事上出了问题,那就专心解决军事问题好了,扯到道德人心上纯属扯犊子。于是曾公亮耗尽心血,与丁度编篡出了这部涵盖军旅之政、讨伐之事的军事巨着来,希望以此来提高大宋将领的水平。

官家对这部武经总要也十分的上心,并要求建立武学,专门教授。谁知道,武经总要还没刊行,武学先被名臣们给关了一年后,武经总要出版,因为涉及机密,不能公开发行,最后成了朝廷书库中的摆设,只有将门才会弄一套回去收藏,连一点浪花都没激起。

呕心沥血的奉献,却被束之高阁,曾公亮的心情可想而知。但实干家比改革家的长处在于耐性,事实上,这二十年来,只要有机会,他便想让这套书发挥作用。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罢了。

如今,自己已经是枢密使,大宋军事第一人了,再不做些努力,又更待何时

陈恪说完话,枢密使值房中,便陷入长时间的安静,却分明有些情绪在酝酿。

“你觉着这本书,该如何推广”沉默了半晌,曾公亮低声问道。

“除专设武学院以习之外,别无他途”陈恪沉声道。

“若我令将领自习之呢”曾公亮却笑道。

“且不说彼不学兵书,也已经是将领了,单说我大宋武将中,目不识丁者或许不多,但不学无术之人比比皆是。”陈恪冷笑道:“相公指望他们学你的兵书,现实么”

“不现实。”曾公亮摇头道。

“如果我能让武学生们,拿出书生们攻读四书的精神来读兵书,相公怎么看”陈恪沉声问道,他从开始谈话起,一点点的造势、一步步的引导,终于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就凭那百十号武学生”曾公亮岂能感觉不到,自己已经被陈恪牵着鼻子走,不禁哂笑一声,希望以此找回主动。

“当然不只这些了。”陈恪淡淡道:“下官早就说过,官家是要把武学办大办好。”

“又转会了。”曾公亮不禁笑道:“大宋朝,是办不好武学的。”

“像范文正公那样,打心眼里不想办,当然办不好。”陈恪冷笑道:“堂堂一个朝廷,若连一个学校都办不好,还谈什么革旧布新,早点洗洗歇着吧。”

“好,就算我支持你,你说,怎么才能办好”曾公亮不能不这么说,否则就是不想办。

“只要做到一条,武学院必然可以兴起”陈恪沉声道。

“哪一条”

“恢复武举,且凡应武举者,必须先入武学院中学习”陈恪这是效仿后世明朝的,非学校、不科举。其实庆历新政中,为了推广官学,也有类似的规定学生必须在官学中学习足够的时间,才有资格参加科举。哪怕后来庆历新政失败了,这条措施依然没被废除,反而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所以曾公亮对此并不陌生,可要像推广官学一样推广武学,他却从来没想过。不禁再次陷入沉吟。

陈恪也不着急,端起茶盏轻呷润喉,将武学武举武官紧密联系起来,是他的长期目标,并不指望能一蹴而就。现在提出来,不过是漫天要价,等着曾公亮坐地还钱罢了。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士大夫的责任感,至少曾公亮,是一心一意想扫除大宋军队之腐朽不堪的。别忘了,他这个枢密使是怎么上台的,那是因为禁军空额大清查中,抖出的丑闻触目惊心,韩琦不得不引咎,才给他空出位子来的。官家为何会用他这个军事专家自然是希望他能改变宋军不堪的现状了。

“你这个提议很好,”沉思了很久,曾公亮终于开口道:“但是难度未免太高,首先得恢复武举”

大宋武举的废立,其实贯穿了仁宗一朝,天圣七年,宋朝恢复了自五代停废的武举考试,次年,官家金殿亲试武举人,标志着大宋武举拉开帷幕。

然而之后,围绕着武举有没有必要存在的话题,朝廷上下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最终还是武举无用派占了上风,尤其是庆历三年,武学院开设九十三天,无人愿意入学,给武举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结果皇佑五年的武举考试后,之后这六年里,再没举行过一次武举。而是改为了由兵部主持的选拔考试一应出题、评判,尽操兵部之手,自然黑幕重重,直接导致了皇家武学院的考生全军覆没。

“恢复武举,也不是不可能,因为兵部那帮人,搞得实在太不像话,把个国家选拔武将的考试,变成了他们大开方便之门、以谋取私利的手段,不知遭到多少弹劾。”陈恪沉声道:“只要改善考试方法、学习内容、规范授官,相信官家和宰相会同意的。”

“嗯。”曾公亮点点头,心说最关键的,是现在的宰相乃富相公。

第三三一章 武学与武举 下

武举、武学为何如此艰难,归根结底,还是大宋重文轻武的积习使然。读书人在唐末五代受了武将太多凌虐,一朝翻身后,哪能不变本加厉的报复。虽然如今已经没有人经历过五代十国,但打压武将、防范武将翻身,已经成为掌握政权的文官们,下意识的行为。

武将地位的沦落,直接导致了大宋军力的腐朽,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共识了,只是士大夫们私心作祟、视而不见,才让情况一直恶化到今天。可并非所有的士大夫都自私,总有人能从国家利益出发想问题,比如富弼、比如曾公亮。

两府相公同样无私为国的情形,纵观大宋历史,也不过寥寥数次,按说每次都会铸就一段黄金时期。只是这一次,官家无后,皇位注定旁落,人心浮躁,所有人都想着如何去讨好下一任皇帝了,没有人用心做事,才白白浪费了这段万金难买的光阴。

而陈恪虽然也在帮着赵宗绩争,但他更是想做事的,正是看明白了现乃大有可为之际,他才提前抛出了武学武举武将三位一体论原本是想待赵宗绩夺去权位后,再从容布置的,可一想到目标何其高远,既然出现机会,也只能只争朝夕了。

哪怕先尝试一下、积累些经验呢,也好过到时候临时抱佛脚。

然而曾公亮比他想象的还要热心,竟主动答应。去找富相公商谈此事。在他看来,富相公大刀阔斧的整军,正是趁热打铁的好时机,若能一鼓作气,继续改革下去,则善莫大焉。

但陈恪并没有多少信心,因为在他看来。富相公裁军是被财政倒逼,不得不削减开支,不一定对整军习武、培养新式武将感兴趣。总之走着看吧。反正趁着这股热乎劲儿,曾公亮已经答应把武成王庙给武学院用,教员和武学生们的薪俸廪食也保证尽快发放。此行的目地便算达成了。

离开枢相的签押房,陈恪出来到校阅房中,那郎中都承旨方才受了他的鸟气,此刻自然没什么好脸色。有道是县官不如现管,就算你是状元郎,可现在是归老子管。敢甩老子脸色看,那你就免不了吃挂落。

陈恪自然也没好脸色给他,把曾公亮的手条搁在他桌上道:“鄙校明天就开始上课了,请都承旨莅临指导。”

“上课”郎中拿起那手条看了看,冷笑道:“只怕一时还上不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