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一品江山 > 分节阅读 219

分节阅读 21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开:“我这皇帝,本就是高智升为了堵住悠悠众口,才竖起的幌子而已。现在大宋封我为滇王,世代镇守大理,虽然没了皇帝的虚名,却实实在在的成为大理之王,对我段家,有百利而无一害。”他有些快意的笑道:“更重要的是,高相国偷鸡不成蚀把米,心情一定很精彩。”

相国府中,一身紫衣,玉带缠腰的高智升,脸上挂着浓郁的阴云。

高升泰立在一旁,低声禀报道:“杨家又催了,要我们马上起兵响应。”

“杨允贤的脑袋里。填的是柴草么”高智升怒哼一声道:“我凭什么帮着他造反”

“应该是父亲一直劝和。让他始终抱着幻想。”高升泰道:“现在听说宋军入京,杨家自然病急乱投医”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高智升又哼一声道:“当初听我的。他杨家仍可以毫发不伤。现在倒好,损兵折将不说,人家段思廉也没兴趣跟他谈了”

“有消息说。吐蕃人不习惯大理夏天的天气湿热,军中疫病流行,已经撤走了大半。还有人说,是吐蕃人嫌攻城损失太大,已经得不偿失,不愿再帮着杨家了。”高升泰轻声道:“无论如何,吐蕃人正在撤军,这是事实。”顿一下又道:“而且他们沿途大肆劫掠,造孽深重。”

“那是必然的。贼不走空,何况吐蕃人本来是强盗成性。”高智升淡淡道:“这笔账,国人肯定算在杨家头上了。”

“父亲。咱们该怎么办还死保杨家么”高升泰轻声问道。

“唉”高智升吐出长长一口浊气道:“不保怎么办有杨家在。咱们才安全。要是杨家不在了,段思廉靠着宋朝。肯定不放过咱们。”说着看看儿子道:“不过这边的事情,你就别操心了,为父会处理好。你赶紧回滇东,去迎接宋军。再晚一会儿,我们的那点老本,就要被他们收编干净了。”

“是。”高升泰应一声。

“无论用什么办法,拖住他们,不要让他们来大理城。”高智升又吩咐道:“为父会尽快督促杨家停战的。”

“是。”高升泰又应一声。

宋军前锋营中,范镇等了一宿,终于见到了领着七八百蕃部青年返回的陈恪。

“让大帅久等了,罪过罪过。”久与蛮番打交道,陈恪似乎也沾染上些野气,从马背上翻身而下,大笑着朝他走来。

“无妨。”范镇看着那些用黑布缠头的赤脚青年,正鱼贯往大营里走去,本想笑一笑,却实在笑不出来:“陈判官这又招兵了”

“是啊”,陈恪点点头道:“征兵三万的任务太重了。没法子,只能边走边征了。”

“那也不能滥竽充数啊。”范镇绷不住了,埋怨道:“你难道不知道,邕州招峒兵的教训么”他说的是四年前,邕州方面奏请朝廷,招募数万峒兵,以蛮制蛮。朝廷认为是个好主意,便批准了。谁知道推行几年下来,空耗了巨额的钱粮,募到的峒兵却一盘散沙,作风萎靡。甚至一有军事行动,便先给敌方通风报信,不仅没什么作用,反而严重拖了剿匪的后腿。

后来,邕州知州萧固实在忍受不了,想要解散峒兵,谁知却引起了哗变,知州衙门都被乱兵攻占了。得亏王罕等人临危不乱,调集大军包围了乱军,这才没有使事态扩大。但最后为了安抚峒人,还是保留一半的建制。

这件事成了官场的笑柄,打那之后,再没人敢招番人为兵。所以范镇一看到满营的蛮番就头皮发麻,心里一个劲儿的埋怨陈恪年轻不懂事,这才一见面,就教训上了。

陈恪却不以为意道:“大帅只管放心,我招的夷兵,不会走峒兵的老路。”

“你哪来的信心”范镇冷笑道:“年轻人就是这样,没出事前,都觉着自己天下无敌。”

“下官的信心,首先来自于精心的选材。”陈恪也不生气,依旧笑眯眯道:“这些家伙,都是我严格挑选出来的,一准不会让大帅失望。”

“我看除了样子千奇百怪,面带憨相之外,就没有什么特别的。”范镇不屑道:“连汉话都不会说,怎么当我汉家的兵”

“样子奇怪不要紧,换了衣裳剃了头,就全都一个样了。”陈恪笑道:“至于面带憨相、不会说汉话,正是我征兵条件中的两个。”

“此话怎讲”范镇惊奇道。

“我在征兵时,除了身强力壮、手长脚长,不满四十之外。还有十不要家里独生的不要;在大理或大宋待过半年以上的不要;会说汉话的不要;在寨子里当官的不要;喜欢吹牛、高谈阔论的不要;长得白的不要;太聪明的不要;偏见执拗也不用;胆子小的不要;但平日里不服管束的也不要。”

范镇听得一愣一愣,半晌合不拢嘴道:“你这是挑女婿还是征兵啊”

“都是关系重大,宁缺毋滥啊”陈恪淡淡笑道:“好在虽然要求高些,但还是有六七千人入选啊。”

“怪不得,你这营里的新兵,除去衣装,看上去都差不多一个样。”范镇恍然道。基本上,陈恪招来的,都是些手脚比较长,肌肉较结实,眼睛比较有神,看上去比较老实的小伙子。

“概括来说,就是一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为人老实,遵纪守法。服从命令不怕死的二愣子。”陈恪两手一摊道。

“噗”范镇强忍住笑,陈恪身后的柳月娥却没忍住,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这一笑,却把她的女儿身份暴露了。

范镇先是一惊,旋即又露出释然的笑。士大夫的修养,让他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接着问道:“这样子的兵有什么好处”

“西北军为何还能保持战斗力,与西北民风纯朴,以奸猾畏死为耻。他们能父死子继、兄亡弟及,整个村子都成了寡妇村,却仍然争相从军,杀敌不休。”陈恪沉声道:“而在内地,人人好逸恶劳,贪生怕死。这种人组成的军队,根本不值得信任。我曾经亲眼目睹过两广湖南军队的腐朽,深恨那种无处不在的奸猾习气。所以我招兵,第一条规矩,就是只吸收不投机取巧、不怕死的老实人当兵。因为事实已经无数次证明,在战场上是绝不能投机取巧的,怕死的会先死,而老实人终究不会吃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