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一品江山 > 分节阅读 192

分节阅读 19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吕,还有邓绾、林希、王韶等一票超级牛人一起考试,想想这得多悲催吧

如果不是进士不黜落的话,他宁肯晚一届,也不会凑这个热闹的。所以他自己的预期是能考个进士出身,就谢天谢地了

“我早看出来了”陈希亮怒视着陈恪道:“会试之后,你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这是什么,未战先怯,小富即安你对得起自己的十年寒窗么”

“我一定尽力考。”陈恪苦笑道:“但前五名可真不敢说,高手太多。”

“你也是高手,”陈希亮沉声道:“不要畏惧、相信自己”说着看看一帮子侄道:“你们也是,拿出考状元的心劲儿来,把这最后一场考完,才不会留下终生遗憾”

“明白了。”众人面色郑重的点头道。

厅堂里,本来挺轻松的气氛,被小亮哥弄得凝重起来,他这才满意的点点头,这才像个考试的样子。

这就是宝贵的经验了,因为殿试不黜落,考生肯定会思想懈怠,这时候,更加重视的人,自然会考好名次

等到分配官职的时候,就知道好名次的重要了,但到那时,可没处买后悔药去

正如苏洵所言,如今殿试的条件愈发好了,笔墨纸砚、桌椅板凳,乃至吃食点心,统统由宫里提供,好让天子门生们,从这一刻起,就开始感受到皇家的恩典而殿试的真正目的,正是要割断考生们和考官之间的联系,将师生之谊、拔掖之恩,转到皇帝头上。

所以除了考牌,考生什么都不需要带,穿着朝廷提供的贡士服装,五更天在东华门外列队。

宫门未开,便有礼部官员在逐一核对身份,以防有人替考。亦免不了有辱斯文的搜身,但搜查较会试松了许多。毕竟到了这一步,都是板上钉钉的朝廷命官了,总要给几分体面的。

等到悠扬的钟声响起,东华门开,考生们便在官员的引导下,分成两列缓缓步入皇宫。

考试之前,先是隆重的开考的仪式,文武百官身着公服,如常朝侍立崇政殿内外,官家身穿章服升殿,鞭炮齐鸣,教坊奏乐。

而后执事官举黄卷密封考题入殿,由内侍官将策题置于殿中黄案上,贡士们朝官家行参拜大礼。

然后官家温言勉励贡士几句,便命考官接卷。本届殿试的出义官,参知政事曾公亮,将殿内黄案上的试题捧出,在殿檐下授给尚书礼部侍郎宋祁,后者躬身接过,走到殿外丹陛上,将试题放置在此处的黄案中。

这时百官再次向官家行礼,依次退出。

而负责考试的读卷官和执事官,则按赞礼官的指示,在丹陛下排班站立。贡士们也在赞礼官的指挥下排班,同样向黄案行礼。

礼毕,礼部官员向贡士们发题,贡士们接题后,鸿胪寺官员引领他们,走到各自的试桌旁

嘉佑二年的殿试,正式开始。

分割

今天出去了,下午才回来的,这是第一更,下一更得12点后了吧。

第二七五章 殿试 中

殿试的考场在崇政殿的两庑,考场中整齐摆着一排排二尺多高的小桌,桌后是方凳。5之前的考桌正如苏洵所言,是唐制的几席,考生要屈膝就席,俯首据案。极不舒服。且现在大家习惯了坐椅子,再学古人实在苦不堪言。所以从十年前开始,官家就下旨改为桌椅。

小桌上贴着考生的姓名,摆着御赐的笔墨纸砚都是上好的贡品,考生考完后,可以带走,算是官家的赏赐。除此之外,还有一把小刀,不是用来削水果,而是改错字的。

因为试卷是特制的宣纸白摺,比一般宣纸厚一倍多,很难书写。如果写错了字,不准涂改,只能用小刀把错字轻轻地刮去再写,否则就视为脏卷,以前是不予录取,现在则直接落到三甲,一样很惨。

终于坐在宏伟大殿的考桌前,年轻的贡士们不禁感慨万千,他们回想起自幼头悬梁、锥刺股、五更起、三更眠,经过那么多考验、那么多失败,才坐到这个大殿中。心中充满了希望、兴奋,与患得患失,许多人竟久久不能平复

陈恪却不一样,他早间被老爹棒喝一顿,哪还敢想三想四一坐在桌前,就撕去封皮,展开了卷成一筒的卷子,便嗅到浓重的油墨香味。

殿试题目是昨日由出义官草拟,官家钦定的。考题定下后,由宫中保密措施最好的御药院连夜刊刻印刷,外面有皇城司侍卫看守,严防有人探查考题。开考日凌晨方印刷完毕,赶在考前发给每位贡生。

陈恪看那考题共有三道,一诗一赋一策论,考试时间是整个白天,在太阳落山之前交卷。不能完卷者也必须交卷,其成绩列为最后。

时间还是很紧迫的。容不得胡思乱想,他深吸口气,在试卷上写好自己的姓名后,便心无旁骛,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三道题上。

只见诗题是鸾刀诗,赋题是民监赋,策论题是重巽申命论。按道理讲。这三道题按照重要性。分别是赋第一、诗第二、论第三。但近年来,论的地位开始上升,所以哪个都大意不得。

把三道题都审过之后。陈恪便先拿鸾刀诗下手,殿试出题很讲究,都是从儒家经典中搬下来的。绝不会引起误解。譬如这一首,便是出自礼记: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

能坐在这儿的贡士,都有较高的学养,破题作诗肯定没问题,就看谁做的好了。陈恪十岁学诗,先后师从王方、欧阳修。与二苏曾巩为友,又精擅声韵之学,对诗词的造诣,已经是炉火纯青。

他唯一欠缺的,就是那百分之一的天才,但好在殿试这种命题作诗,向来出不了名篇。达到精品的档次,便足矣。

用了半个时辰精心训词用韵、寻章摘句,将这首鸾刀诗作完。陈恪又开始对民监赋下手,这是重中之重,哪怕策论的地位再提高。怕是在十分保守的官家这里,也高不过律赋。

用了整整一上午。陈恪才把这篇赋的草稿打出来,正欲细细推敲,有内宦摇一下铃,轻声道:“请诸位贡士用午膳。”然后便有役者将饭食分发下来。

因为是在考桌上吃饭,肯定不能七碟子八碗,御膳房用类似于后世便当的梅红色尺许见方的盒子,为贡士们提供吃食。

陈恪搁下笔,收好试卷。打开盖子一看,只见里面隔出了八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有一样吃食,诸如荔枝白腰子、鳝鱼炒鲎、鹅肫掌汤齑、鸳鸯炸肚之类,四荤两素一个汤,还有一盒面食,都是御厨精心烹制的,自然可口无比。

但量都不大,不会撑到你。这不是官家吝啬或者御膳房克扣,而是为考生考虑要是吃得太饱,下午还考不考试

不过大多数人并没有多少食欲,因为这些菜肴,京城的大酒楼都能做,而且做得更好,盘桓京城将近半年,他们早就吃腻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