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一品江山 > 分节阅读 35

分节阅读 3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益州路自然还有相好,但本官不建议你们,从这头入手。”

“您是担心,打草惊蛇”陈恪沉声道。

“聪明”陈通判点下头道:“你们定然听过,破家的县令、灭门的令尹这句话,一旦被察觉到,他们有的是办法,整的你们死去活来。”

“大人的言外之意,”陈恪不以为意道:“是不是也认同,此中有蹊跷呢”

“是有些不合常理啊”陈通判字斟句酌道:“朝廷贡品名单,本就常有变化,黄娇列进去不足为怪。但是这种初次进贡的情况,往往起先量都不大,之后视情况逐年往上加,没有像这样一下子要这么多的,这是要人命啊”其实他还知道,贡品里的一些潜规则,但怕陈恪回去乱说,因此没有一语道尽。

“那,您的意思是”但这已经足够了,陈恪不再纠缠前因,只关心后果。

“我费些功夫,请京里的同年问问吧。”陈通判缓缓道:“说起来,恰好有一好友在户部虽然是中书省的户部,没什么权力,但恰好各地进贡土产一项,正归他们管。”

“太好了”这下连李简都振奋了,在他看来,京城的官,自然是管着益州路的。

“这件事,想来没那么容易吧。”陈恪却没那么乐观道:“大人有什么需要,尽管提。”

“对对,我们带钱来了。”李简赶紧从怀里,摸出厚厚一摞交钞:“大人打点人情用吧。”

陈通判看一眼那摞交钞,不动声色道:“你们还得给我另一样物事。”

“何物”

“证据,”陈通判叹口气:“没钱我也可以帮你们,但没有证据,我只能帮着打听一下,别的忙就帮不上了。”

李简看看陈恪,陈恪吐出一口闷气道:“我们之所以会起疑,就是因为县里死活不给文书。怕是不到最后一刻,一张纸也拿不到手。”

“那就先帮你们问问。”陈通判语重心长道:“但是三郎我提醒你,你不是官、是民。自古民不与官斗,是因为两者之间太悬殊,你千万不要妄为。搜集好了证据,交给本官,我自会转送到那些御史手里。”

“多谢大人警醒。”陈恪重重点头道:“小民铭记在心。”

“你也要从这次的遭遇中吸取教训。”陈通判又深深看这早熟的少年一眼:“如果你家有个做官的,别人是不敢这样对付你的。记住,在这大宋朝,只有两种人,那就是官和民”说着意味深长道:“官家也是官,富民也是民,日后的路该怎么走,你这么聪敏的孩子,不用多说了吧。”

“谨受教”陈恪深深作揖,心中不禁有些感动。对自己这样一个不相干的少年,陈通判原本没必要废话,但他还是指出了自己的误区这年代的官员,毕竟还是有人性的。

回去的路上,陈恪变得沉默了。陈通判的话与最近的遭遇交织在一起,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想要过上快意的生活,真的只是拥有财富那么简单么还得有能力守住财富。

王在法下之前,这种能力只能来自于权力。对于平民来说,就是当官。

虽然之前就听陈希亮背过真宗皇帝的广告歌,但此刻那励学篇的声音,才真切的在他心中回响: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感谢生在大宋朝吧,要是生在只看门第的两汉南北朝,甚至科举草创的隋唐年代,自家这样的标准寒门,是永无出头之日,亦永无宁日的。

-----------------------------分割---------------------

恢复健康了,今天正常更新,下一更12点。

第五十一章 中岩书院

求推荐票,又看到关叔那亲切的x花了,x之

翘家多日的孩子回来,迎接他的从不是鲜花与掌声。

尽管认罪态度良好,并发誓从今往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陈恪也只是免了皮肉之苦,仍被关禁闭七天。

当他见到苏家人的时候,已经是四月最后一天了

那天,门打开,他被放出来,草草洗把脸,便被二郎领到后院。

进了正屋,看到不仅自家兄弟在场,苏洵夫妇,苏八娘姐弟四个也都在,陈恪顿时好大的郁闷:不至于还要三堂会审吧。

好在陈希亮看都没看他。

陈恪识趣的站在陈家班最末一个,与苏家班的四个遥遥相对。只见八娘和小妹都在偷笑,苏轼扮鬼脸,苏辙也没绷住总之一句话,人家都在朝他笑。

陈恪这才意识到,自己头还没洗、衣服也没换,眼下的外形肯定难以恭维。要是其他人,肯定羞涩的低下头,他却若无其事的一撩额发,下巴微微翘起,颇有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自觉。

“扑哧”对面的苏家兄妹登时忍俊不禁,苏轼更是直接笑喷了。

再看陈恪,却变成一副垂首认罪的老实模样了。

他的动作很小,又站在最后,只有对面的苏家兄妹能看到。上首的长辈瞧不分明,只见到苏家姐弟笑得花枝乱颤。这让苏洵顿感颜面全无,大为光火道:“笑什么笑。和仲,你又皮痒了么呢”

“”苏轼立马低下头,心中凄苦道:怎么每次挨骂都是我当代表

“算了,老泉兄,男娃娃活泼点好。”陈希亮却感觉很爽,抖擞精神道:“咱们还是说正事儿吧。”

“嗯。”苏洵点点头道:“你来说吧。”

“也好。”陈希亮便清清嗓子,对一众子侄辈道:“你等少年,读书上进,虽主要是在明明德。但毋庸讳言,在现阶段,考取科举才是最重要的。青神中岩书院,乃是大儒王方王老夫子开办,在眉州乃至临近州县地位卓然,其威望之高,导致在庆历兴学中,我们眉州都没举办单独官学,而是由中岩书院兼之。”

所谓庆历兴学,是庆历新政的一部分,也是被延续下来的几项政策之一其主旨明确,就是诸路州府军监,除旧有学外,余并各令立学。为提高官学地位,新政还规定,只有在学校里学习三百天以上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显然,树立起官学的特殊地位,是对私学很大的冲击,短短几年时间,开国后一直兴旺的民办学院便呈凋敝之势。但如岳麓书院那样的超级书院,非但没有被官学动摇,反而摇身变成了官学,彻底成为学界之霸。

中岩书院在全国籍籍无名,于蜀中也不算翘楚,却得到与四大书院等同的待遇,这让那些名气远在其上的大书院,满地捡下巴的同时,只能羡慕嫉妒恨了。

令人昏昏欲睡的长篇大论后,陈希亮终于说到重点:“今年,中岩书院又开一班,后日开山门报名。尔等须得警醒,此次不同往日,以前,不在中岩书院读书,还可以去别的书院,或者自学,都不影响你取解。现在,规矩改了,入不了中岩书院,你们连考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不错,”苏洵实在受不了,陈希亮说话的啰嗦劲儿,接过话头道:“考不进中岩书院,都不要回来了”说着瞪眼扫视一圈道:“还有什么问题么”

“”晚辈们面面相觑。

“有,请问苏伯伯,进中岩书院还要考试么”陈恪举手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