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月关作品集(一共七部小说) > 分节阅读 420

分节阅读 42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主要以走私为主,而日本因为近在咫尺,是他们走私的重要目标,所以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扮成日本人时,就连日本人也难辨真伪,因此成了戴裕彬的得力助手。

他们以走私经商为掩护,很快就在日本扎下根来,江户、京都、大阪、长崎等地现在都有他们的耳目,除了刺探情报,他们的另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寻找象山县城血案的幕后真凶,现在终于找到了。

也不知他们策划,了针对织田家的什么阴谋,两人窃窃私语了许久,崔永姐起身欲走,忽然又想起一事,重又坐下,说道:“啊对了,我刚刚还得到一条消息,北山殿正在寻找丙刚来到日本不久,熟悉大明情游的商人,我担心是有人注意到了我们的行踪,特意打听了一下,据说是他们的征夷大将军想要了解了解我们那边的情形。”

“哦了解我们大明的情形”

戴裕彬思索片刻,说道:“你想办法跟他们接触一下,把东方亮推荐给他们,看看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是”

崔永州答应一声,站起身,赤条条地就走了出去,他当然不能马上就走,否则难免会引人怀疑,虽然这浴场里的人纵然生疑,也想不到为什么可疑,不过小心谨慎是他们做事的重要原则,大可不必露出这个破绽给别人。

帘子重新拉上了,然后便传来一个汤女的惊叫,紧接着就是恢得了浪人模样的崔永州色淫淫的大笑声,戴裕彬摇头一笑,将一块湿毛巾盖到了脸上

“他的胆子可真大”

朱棣把御书案一拍,冷笑道:“倭人近来屡屡上岸而不得所获,每次离开总要抛下数十至数百具尸体不等,倭寇已稍稍敛迹,可见杨旭剿匪颇见成效。

而这个福州知府万世域居然弹劾杨旭用酷刑厉法,良莠并除,致使沿海一片萧条,百姓困顿哼联原先听说,沿海士伸、官员,多有为海市之利诱惑,行不法事者,如今看他这封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奏章,便可窥其一斑了。妖言惑众、乱我军心,该杀”

“皇上英明,沿海萧条与否,怎么能是因为剿倭的原因呢难道叫倭寇来咱大明沿海劫掠一番,百姓们反而受益了奴婢刚收到黄真御使的一封奏章,也提到了沿海百姓穷困萧条的事情,说法可与这位万知府大不相同,同样是读书人,这见识可真是高下立判了。”

一听朱棣发怒,早有准备的木恩马上插了句嘴,他现在管着内书房,有机会比皇帝早一步接触奏章,因为要负责拣选整理、分类递呈,所以大略知道点内容也是理所当然的。

“哦沿海地区真的这般贫困还有人提出不同见解么,取来给联看看。”

木恩马上把那厚厚一摞奏章翻了翻,抽出一封来双手呈与朱棣。

黄真这封奏疏很对朱棣的脾味,很有说服力。说它对朱棣的脾味,是因为奏章内容少有虚文,不像有些人写的花团锦簇洋洋万言,落实下来真正有用的话没有几句。说它很有说服力,同样是这个原因,别人的奏疏为了说服皇帝大多是讲道理,引经据典、圣人言论,其实这些东西皇帝看了也是一扫而过,很难真正具有说服力。

而黄真这篇的文风却十分清新他只讲事实,判断对错的权力驶有丢给几千年前的圣人,而是交给了皇帝。黄真这封奏章,着实费了番功夫,他查阅了大量古籍,找到史书有明确记载的中原与其它国家进行海道贸易的最早年代汉代,一直历数下来,列举各朝各代通海经商的利弊。

然后便讲海禁最早出现始于元代并列举事实分析了元朝四次禁海的原因以及废止禁海的原因并且列举了这几次禁海前后,对元朝税赋收入的影响。尤其是,在他的奏疏中还出现了一副朱棣每天阅览千余份奏章,就从来没见过的画面:一副统计分析对比图。

对比的东西是南宋和大明的。南宋和大明市舶收入占朝廷税赋的比例是多少,金额是多高,南宋一年的税赋总收入和大明相比差距是多大,宋朝与明朝的耕地面积、粮食亩产量对比,市井间一般百姓每日可以食用的米面、肉类等食物多寡的对比

谁见过这种新奇的数据对比式的奏疏黄真没从“圣人说”里找理由就只列举了这些,就足以让皇帝好好深思一番了。

当然,黄真也不能因此指摘太祖之错后边紧跟着就讲本朝太祖禁海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朝廷需要安顿内部、打击北元,对逃到海上的张士诚、方国珍等反军余孽以及海盗一时腾不出手来清剿,故而下令实施海禁。而今则不然了,朝廷已经有能力肃清海疆。

滨海细民,本籍采捕为生,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这时候对海禁政策就应该有所改变了。此事不仅关乎沿海百姓之生计,而且是军国之所资,因此伏请陛下深思,在沿海倭寇受到致命打击后,应该放宽海禁政策,予百姓以生计。

这种风格的奏疏,黄真当然不可能会写,他也从没见过。

这奏章的题目、大纲、风格,甚至那副表格的样式,都是夏浔给他写好的,黄真只是负责从前朝积存下来的故纸堆里查阅到这些详实的数据,然后组织成文字,形成一份正式的奏章。饶是如此,那工作量也够巨大的了,那时候没有电脑,也没有这方面的专门书籍,其实这任务早在夏浔出京前就交给他了,黄大人在书山书海里整整爬了几个月,差点累得再次“偷羊”,这才完工大吉。

如此数据详实的一篇奏章,给朱棣造成了很大的触动。实际上,这其中许多事,他也不知道。皇子读的书都是道德文章、圣人之言,他只知道宋朝积弱,却还不知道就是那积弱之宋,区区江南一隅每年的税赋收入数倍于疆域广阔的大明,而百姓的日子竟然比大明的子民过得还好。

朱棣没有怀疑,奏章上列出的数据非常详细,引自于哪里都标注得一清二楚,这个东西借那黄真一个熊胆他也不敢造假,倭患起于市舶还是源于海禁这个问题朱棣已经不去考虑了,只是那税赋收入天攘之别的巨大悬殊,就已把他彻底惊呆了。

好象是一扇从未打开过的窗子,忽然启开了一条缝,从那缝隙里,叫人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一天,朱棣的奏章没有批完,整整一个下午,他都在反复地看黄真的那封奏疏。

金陵城里,辅国公府已经建好了。

可是辅国公却不在京里,依着谢谢和梓棋的意思,是想等他回来再搬家,一家之主么,家主不在家,怎么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