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月关作品集(一共七部小说) > 分节阅读 283

分节阅读 28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侍郎大人,鄙人在福州上岸的时候,曾经听说,贵国有一位王爷反了,正在打仗,打得很激烈。可是我看这京师之中,物阜人丰,太平安乐,莫非传言有误”

两国使者一进京,就引起了京师百姓的关注,一路上许多人跟着看热闹。茹常、孟浮生和黄真深体圣意,本就有意有意炫耀国威,所以走得不紧不慢,任人观看,也不使侍卫赶开。这大街是夏浔走惯了的,他懒得像那几个东瀛人似的东张西望,好象乡下人进城似的,抽个机会,他靠近了孟侍郎,趁机问起来。

孟浮生虽然知道他的官儿不大,毕竟远来是客,对他还很客气,笑吟吟地答道:“贵使有所不知,我国北方,确有一位藩王造反,前些日子,他还小小地占了些便宜。可我皇上富有四海,手握重兵何只百万,那位藩王能得意一时,终究还是要被我讨逆大军一举消灭的,癣疥之患,何足挂齿。”

夏浔微微一笑,稍稍紧了紧缰绳,和他又错开了距离。他仔细观察过孟侍郎的神情,不管孟侍郎对燕藩倒底是怎么看的,他对外国使节当然只能这么讲,可是如果他言不由衷,夏浔还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夏浔方才仔细观察,发现孟浮生确是语出至诚。

也就是说,尽管燕王先后两次击败朝廷数十万大军,朝廷官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然非常乐观。难怪燕王不惜在济南城下耗时数月,一直想把它打下来,如果他的势力不能南侵,始终只在北平附近打转,干得再好,始终不能撼动建文的根基,也不能吸引江南的民众。

籍由孟浮生的态度,夏浔在做出这个判断之后,便对自己的金陵之行定下了基调:“鉴于大部分官员仍对朝廷信心十足,这个时候不宜进行大规模的策反。此时应以刺探情报为主,如果要策反,也要集中在那些受到朝廷排挤打压的人身上。”

夏浔正暗暗计议着,使节队伍路过贡院,就见无数儒生,簇拥着三个披红挂彩的书生,骑着披红挂彩的骏马,迎面走了过来

第353章 朝觐

闱今天正式放榜,头甲三名刚刚新鲜出炉。礼部尚书没有来迎接两国的使者,就是在忙这件事呢。

见对面来的人是吏部尚书带队的外国使节仪仗,兴奋狂呼的学子们倒也不敢冲撞,连忙让到了一边。孟浮生是礼部侍郎,对今科科举的情况也特别关心,他勒住了马,向簇拥着中榜者夸马游街的学子们询问了几句,再回到山后国的队伍中时,便啧啧赞叹起来。

萍女见街上许多儒衫学子,再加上围观的百姓,怕不有上万人,这样壮观的场面前所未见,好奇之下问了下夏浔,已经知道这就是中土上国科举中榜时的情形,但她还是头一回看见,心中不免好奇,一见孟侍郎拨马回来摇头摆尾的,心中更加好奇,便问道:“侍郎大人,何事惊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十多年前日本贡使来朝觐洪武皇帝的时候,当时还是礼部小官的孟浮生就接待过他们,已经知道他们的尊容是什么形象了。可他都适应了十多年了,因为这个时代的日本贵族美得实在是惊世骇俗,他还是接受不了。

相反,对这些山后国人,他看着还是非常顺眼的,一见这位美貌的王妃向自己询问,孟侍郎忙拱手道:“殿下有所不知啊,今科我朝参考学子数万人,取士仅一百一十人,可就奇了,头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江西吉安府人,二甲头三名中,状元和探花也是吉安府人,前六名中吉安人占了五席,其中那二甲状元吴溥还是会元,如此集中前所未有啊。”

萍女听了耸然动容,惊叹道:“万人科举,百人中举,百人之中又占魁首,而且都集中在一地。贵国地域广阔,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吧”

孟侍郎连连点头道:“是啊,是啊,前所未闻”

夏浔在一旁听了,也是暗暗惊讶,他马上想到了洪武朝的南北科考案,心中只想:“前六名,五个吉安人,不会有人闹事,再来一出南北榜案吧”

还真没人闹,因为南北已经分榜,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地域差异,尽量做到了公平。南榜的学子们也都知道,如今南方学风最浓的,确是吉安府。本科秋闱主考官是方孝孺,方孝孺是浙江宁海人,一直在汉中府做府学教授,就算他有偏袒,也该偏袒家乡父老或者他在汉中府的学生才对,而这两个地方中举的学子并不多。

在当时,吉安府的确是人杰地灵,冠绝天下。到后来永乐二年科举,比这一次还要轰动,那一科共取士四百七十二人,这么多的人,头甲前三名、二甲前四名都是吉安府人,内阁大学士共有七人,其中有五个也都是吉安府人,可见当地文风之盛。

萍女啧啧赞叹,夏浔面有惊容,唯独一个何天阳,左顾右盼,对甚么读书中举一点反应都没有,孟侍郎偷偷地瞄了他一眼,暗自腹诽:“这位王子妃,对我中土文化,似乎颇为了解,倒是这个一脸大胡子的王子,好象是个不学无术的东西啊”

两国使节没有马上见驾,而是被接进了鸿胪寺专门安置外国使节的地方,让他们住下,然后由礼部安排人员教授他们在朝堂上的进退礼仪,以免君前失仪。

这个就没夏浔甚么事儿了,何天阳苦着个脸,跟在一个礼部小吏后面亦步亦趋,行礼鞠躬,三天下来苦不堪言。

日本国使节和山后国使节被安排在了左右跨院,中间隔着一座正厅,一个正院,彼此相安无事,互不往来,在这三天之中倒是没有再起什么冲突。夏浔这三天也没有与他的人取得联系,刚刚来到南京,正是引人瞩目的时候,此时不宜有所动作。

一晃三天过去了,何天阳学礼学的也差不多了,那些繁文缛节,起码比划下来已经似模似样,这日一大早,便由鸿胪寺引着,直奔皇宫。

王子妃也要进宫的,却不必朝堂见驾,自有皇后在后宫接待,夏浔这身份上不了朝堂,只能在午门外候着,他看看何天阳,见何天阳坐在轿车里,两眼发直,嘴里念念有词,还在背着上朝见驾的一些礼仪,实在是有些不放心。

他想了想,便嘱咐道:“天阳,礼仪上面,你不必过于拘束,只要显出恭谨诚服的态度就行了。礼制上哪怕出点小错儿也不要紧,你要知道,在我朝官员眼中,四方蛮夷,都是不开化的,所以你哪怕是懵懵懂懂的出点岔子,也没人笑你,反而会觉得理所当然。

所以,动作粗鲁一些,没有关系。语言粗俗一些,也没有关系,只要注意,你是边陲小国,对上国心存敬畏就行了。记着,有两件事是必须说的,一个:是你这次来,是想与大明建立朝贡关系,请大明皇帝赐下勘合再一个,你是远道而来,久慕上国文化,想在京城逗留逗留,学习上国风土文物,谢谢教你说的那番话,都背下来了吧”

谢谢给他拟定的那番话,虽然已经尽量口语化了,在何天阳听来,仍旧有些文诌诌的,好在这是从离开双屿时起他就每日必定要背诵几遍的,倒是真的死记硬背下来了。何天阳擦把汗,对夏浔点点头,勉强咧开嘴巴笑了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