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月关作品集(一共七部小说) > 分节阅读 128

分节阅读 12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眼下明摆着,刘三吾等主考官并未循私枉法,不该治罪。

可是丁丑科考案若不能让北方举子和北方官员满意,势必要惹出更大的乱子。

科举做官几乎已成了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果这件影响恶劣的案子不做出一个令各方满意的处理,北方的读书人和这些读书人背后的乡绅地主、地方名流,统统都要得罪个遍,这大明天下还能不能稳当都是回事儿,这可不是邓文铿的长处。

他犹豫了一下,答道:“皇上,臣以为,或可再遣干吏,重新复审。”

朱元璋冷笑一声:“再审还要审到什么时候去郑沂,你说”

郑沂做官很有点传奇色彩,他是因为名声闻达于天子之耳,被破格提拔至京,从白衣身份一步提拔为礼部尚书的。

他是浦江人,家族从宋朝时候起一直到现在,已经三百多年没有分家了。人称“义门”一家千余口人,长幼有序,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少有争端,朱元璋亲赐匾额“孝义家”郑沂就是因此一步登天成为礼部尚书的。

这位礼部尚书根本不喜欢做官,也不大掺和朝堂上的事,见皇上问他,便躬身答道:“皇上,北方学子文彩逊于南方学子,这是不争之事实,可北方学子学识稍逊,朝廷更该鼓励提倡才行,若弃之不顾,则北方文教必然每况愈下,治一国如治一家,对弱小贫穷的族人,应该扶持帮助,让他尽能赶上其他各房的兄弟,岂能鄙视打压,不管不顾呢”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禁连连点头,欣然道:“爱卿所言有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管南人北人,都是朕的子民,做君父的,就像一家长者,哪一房的子孙贫弱了一些,都想多多提携一些,帮衬一些,哪能因为他没了出息,就放任不管郑卿有什么好办法吗”

郑沂道:“说起北方,也并非全是文教薄弱之地,山东、山西,向来文教出众,不逊于南方。山西是少经战乱,而山东呢虽然战乱频仍,但圣人故乡,地方官府一向重视文教,安敢放松所以,朝廷今后可以饬令北方各地官府加强文教之事,朝廷拨款,多建府学、县学,再从南方多延请些儒林名士赴北方教授,假以时日,南北文教差距,必然缩小。”

说来容易,做来何其艰难,再说,这是长远之计,人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时才见效果读书总要有动力才读书,如果今后一百多年北方人都没有入仕的机会,你每个村子建一所学校,又有几人肯用心读书的

朱元璋叹息一声道:“远水难济近渴啊,今日之局,如何解得”

郑沂垂首道:“臣惭愧。”

朱元璋站起身来,在殿中缓缓踱步,良久,方站住步子,扭身看向刑部侍郎暴昭。暴昭当初国子生直接授予大理寺司务一职,后历任北平布政司参政、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今年刚刚擢升为刑部侍郎,因刑部侍郎老迈多病,主持刑部事务,素以清俭知名。

朱元璋向他一指,沉声道:“暴昭”

“臣在”

“刘三吾、张信等人串通欺君,执迷不悟,这就是大罪。你回去,严加审讯,务必要查到他们枉法之罪证。朕,是一定要严办他们的”

暴昭一怔,没想到皇帝仍是要严惩刘三吾等人,看来皇上是打定主意,要拿刘三吾等人的人头,来平息北方万户千家之众怒了。暴昭哪敢与朱元璋顶撞,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一声。

“好了,都下去吧”

几个官员不敢多讲,纷纷施礼退下。刚刚挨了一番训斥的朱允炆见祖父面有不愉,不敢多说,忙也随着悄悄退了出去。

殿外的雨越下越大了,雨密如珠帘,顺着殿檐儿,披成了一道雨幕。

天阴得更厉害了,偶尔一道闪电乍闪,伴随着震得窗棂簌簌直颤的响声,映得站在大门左右的夏浔和成锦羽脸色青渗渗的,天威难测啊。

在他们中间,那道黑沉沉的殿口,此刻看来就像阎王殿的入口。

“喀喇喇”

随着一声惊雷,阎王殿的入口里边传出一个深沉而威严的声音:“杨旭,进来。”

夏浔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直到第二声呼唤响起,他才急忙转身进了大殿。

第154章 帝王心思

朱元璋疲惫地坐在椅上没有说话,双目闭着,夏浔见礼已毕,只能静静地站在那儿。

“社稷、百姓、公正、道德,何者为重何者为重呀”

朱元璋喃喃地说了一句,又停住了声音。

夏浔心道:“记得因为丁丑科考案,为了解决这个争端,大明从此南北分榜了呀,怎么各位大臣方才没有提出这个建议么”

他迟疑了一下,说道:“微臣是一个小小的武官,照理说,不该多嘴。不过,主忧臣辱,皇上的烦忧,就是臣子们的耻辱,微臣想到一个法子,也不知是否可行,”

朱元璋张开眼睛,好奇地看了他一眼,并不抱什么希望地道:“你说。”

夏浔道:“是,科考阅卷,都是狭糊了姓名,全国学子齐聚京师,一同考试,分不清东西南北。北方学子学识不及南方学子既然是事实,那么这一次科考是如此,今后还是如此,考官凭卷打评,北人落榜,依旧难免。莫如依南北情势,开南榜与北榜,依其籍贯,南北榜单分别进行批阅评选,这样,南人北人各成一份榜单。北人佼佼者不与南人一同竞争,亦有入仕的正途出身,如此,既可让北方学子看到前途方向,鼓励北方学子向学之风,又不致因为南北学子混于一堂,必然落榜的尴尬,或可消弥大患。”

夏浔这个法子和后代的高考分区划线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南北分榜无疑更适合全国学子全部入京考试的现状,朱元璋目光渐渐亮起:“好主意,这是个好主意。你做武官,可惜了。

夏浔吓了一跳,他可不希望老朱一激动,把他弄去做文官,他这个生员是假的,和那些之乎者也的文人混在一块儿,总有要他动笔的时候,到时岂不是要出大丑再说他对那些或忠直、或伪善,反正一肚子弯弯绕儿的文官很不感冒。

非°凡下丶载论丶坛比邻有鱼收录

幸好,朱元璋也就这么一说,顿了一顿便谈起了下一话题:“那么,眼下的局面,该怎么办”

夏浔偷偷看了他一眼,硬着头皮道:“或者,皇上开恩科,再录取些北方考生,平息众怒”

朱元璋淡淡一笑:“呵呵,你虽机警,懂得权变,这里却又幼稚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