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月关作品集(一共七部小说) > 分节阅读 121

分节阅读 12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是洪武大赦诏”

徐茗儿眨眨眼,理直气壮地道:“管它是大诰还是洪武大赦诏呢,都是皇大爷您说的啊您说的就是圣旨啊,圣旨不就得听嘛。”

朱元璋哭笑不得地道:“问题是,茗儿呀,你现在是在假传圣旨啊”

“啊”徐茗儿很惊讶,立即再度进入天然呆状态。

朱元璋嗔怪地瞪了她一眼:“小机灵鬼,不许跟皇大爷装傻。”

徐茗儿嘻地一笑,跑到他身边,小心翼翼地道:“皇大爷,茗儿到底说错甚么啦”

朱元璋哼了一声,乜着她道:“你真不是故意的”

徐茗儿茫然道:“甚么事我故意的呀”

朱元璋见她不似作伪,不禁苦笑一声,捻着胡须道:“茗儿啊,朕在洪武大赦诏里说的这段话,是说凡在大赦以前所犯的罪,除“十恶”等不准赦之罪以外,不论已判未判,不论轻重,一经赦免,以后不准再告,敢有以赦前之罪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你听懂么了朕是专指大赦之罪,并非所有已判决的案子呀”

徐茗儿吐了吐舌头:“是这样吗呃,茗儿好读书不求甚解,那现在怎么办”

朱元璋没好气地道:“还能怎么办你捅的漏子,朕只好装聋作哑啦。”

徐茗儿眼珠转了转,很担心地道:“那要是有御使风闻奏事呢”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道:“朕继续装聋作哑呗。”

徐茗儿嘻地一笑,丢开小猫,抱住朱元璋的脖子,撒娇道:“我就知道,皇大爷对我最好了。”

朱元璋哼了一声道:“少拍朕的马屁。”

他捻着胡须,漫不经心地问道:“那个杨旭,和你中山王府到底是什么关系呀,你们要这般维护着他”

徐茗儿可不能把杨旭救了她和姐姐、姐夫的事说出来,姐姐姐夫可是再三叮嘱过的,便一脸天真烂漫地道:“我哥其实不认识他的,是茗儿认识他。茗儿去北平看姐姐时,在山中猎狐,险些滚落悬崖,恰好他也在那里狩猎,是他救了我”

朱元璋脸上深刻的皱纹微微一舒,轻喔道:“唔,为了报恩”

s:关于徐增寿排行老三还是老四,明史中他是老四,但是从具体的家族事务的诸多记载中以及承余荫封赐官职的先后顺序来分析,他应该是老三,到底是老三还是老四这是一笔糊涂帐,明史里有很多道听途说靠不住的东西。

关于大诰,别怀疑,那些太学生呀,当大官的呀,还真不是了解的滚瓜烂熟,只是有侧重性地了解些与他们切身相关的东西,读书人重视的是四书五经,对法律条款,不怎么放在心上的。

第144章 秘谍与飞贼

徐茗儿挺起胸膛道:“那当然。我徐茗儿虽然是女儿家,却也知道知恩图报的道理,欠人恩惠,自当报答。再说,茗儿可不是不讲是非,助其为恶呀,杨家人的确欺人太甚了些。对啦,皇大爷,杨旭当时不叫杨旭,他叫夏浔呢,这回要不是他去我家求助,我还不知道这个杨旭就是北平的夏浔,真搞不懂,他为什么要换名字。”

朱元璋笑道:“朕又不是什么神仙,怎么会知道这事儿,回头朕会问问的。”

朱元璋嘴里说着话,心里却在急急思索:“十岁的女娃娃,应该不会在朕的面前说谎,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夏浔与徐增寿也确实不像有交情的样子,这么看来,杨旭能攀上徐家,确实是因为茗儿的关系,如果是这样,那倒不打紧。

在朱元璋的心里,最担心的就是臣子们别有用心地打群架,利用这个机会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划分派系,从而把持朝廷,动摇皇权,尤其是这个时候,他正在逐步把权力移交给皇太孙,更需要朝廷的稳定,这是压倒一切的大方略。

杨旭这场官司站在双方背后的人,一个是太傅,一个是中山王府,一旦较量起来,说不定就会牵涉越来越多的官员进去,进而酿成一场无法平息的大风波。由此观之,焉知杨旭这件案子不是某个阴谋家抛出来的一杆测风旗如果中山王府只是碍于小郡主欠了人家的情,出面帮他这个忙,反倒不是什么大事,也就不必过于慎重了。

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蹑手蹑脚走了进来,朱元璋扫了他一眼,对徐茗儿道:“去看看宝庆吧,那丫头最喜欢你,前两天还念叼你的名字呢。”

徐茗儿答应一声便跑了出去。宝庆公主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儿,今年还不到四岁,小公主在深宫大内无聊得很,的确是最喜欢徐茗儿这个活泼烂漫的小姐姐。

待徐茗儿出去,朱元璋脸上慈祥平和的神态消失了,又恢复了一贯的冷肃:“甚么事”

那小内侍大气也不敢喘,勾着下巴,细声细气儿地道:“回皇上,宫外传来消息,太学生们说,五军都督府处断不公,抬着受伤的杨充先去了国子监,接着是贡院,礼部,又向御史拦街陈情,现在去了孔庙哭诉”

朱元璋寿眉一挑,一股怒气勃然而起。他秉性至刚,向来一言九鼎,独断专行,太学生们这是在制造舆论,迫使朝廷向他们让步,立即引起了朱元璋的强烈反感。

挑衅皇权,这是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事,他固然爱惜子民,但是最终的出发点,毕竟不可能是因为什么天下为公,而是为了家天下的稳定和长远。一帮太学生聚众闹事倒也罢了,可他们背后如果另外有人呢,这人是什么目的

朱元璋没有忘记那个如惊鸿般在杨旭一案中稍露头角的黄子澄,当今皇太孙的太傅,他的一举一动,就有可能影响到未来的皇帝,如果这里边有他的政治目的,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朱元璋治国,一个儒、一个法,刚柔并济,齐头并进。一个文,一个武,务求平衡,不想削弱任何一方。平衡之道,不仅仅体现在帝王权术上,也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的要术,现在朝中文武势力堪堪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这是他多年来殚精竭虑才调整出来的效果。这是支撑着大明天下的两根支柱,任何一根过于强大,或另一根过于薄弱,都有大厦倾覆的危险。

考虑到皇太孙文弱,以后的例代皇帝都是继文守业,对文官的依赖更重一些,未来的发展中文官势力必然越来越大,最终难免会出现南宋时的那种尴尬局面,朱元璋还有意识地让现在的武臣集团保持着比文官集团更强一些的势力,这样将来此消彼长,才能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内,保持文武势力的平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